及時交貨率(OTIF, On Time In Full)和庫存周轉率(ITO, Inventory Turn Over Rate)是供應鏈管理最重要的兩個指標。有效地控制庫存,可以為企業節省倉儲成本和資金占用成本;庫存控制既是目的,也是行為,而往往在很多關鍵時間點——爆倉的時候,臨近年底的時候,高層管理者更多關注的時候,降庫存就變成了一項“運動”。
于是很多供應鏈職業經理人習慣于在這些時間點上,通過降低安全庫存,或者緊急報廢超齡/呆滯庫存的方式來走捷徑。其結果往往伴隨著OTIF的下降--缺貨產生;以及事后庫存的反彈,即又一輪超齡/呆滯庫存的增加。
治標不治本。
治本的方法其實大家也都知道,無非就是提高預測準確率,縮短制造提前期,制定合理的供應策略,以及定期做庫控分析來監控庫存狀態。
但是知易行難,以上種種,僅僅只是“預測準確率的提升”就已經是很難的項目;而且庫存周轉率是結果指標,只是預測做得好還不夠,要路徑上的每一項都做好,最后才會有健康高效的數字反映在庫存上。
那么在治標和治本之間,有沒有第三種方式,在不影響交貨的情況下,可以快速、健康、穩定地降庫存呢?
筆者在某Gartner Top15的公司工作時,曾經使用過一套非常巧妙的方法——“生產優先級重構”,在特定的應用場景下,確實是有立竿見影的效果。
photo from Unsplash.
實際的業務場景是在傳統制造行業,產品的推拉結合點在成品層級,即按預測生產(將預測轉化成向工廠采購的訂單數量)。
在MRP(物料需求計劃)的計算邏輯中,如圖1案例所示:
圖1(點開橫屏看大圖)
向前消耗銷售訂單、向后消耗預測作為需求,減去庫存,加上在途補貨的數量,就可以得到未來每一天的預測庫存;
當預測庫存開始為負數時,系統會提前一個lead-time的周期觸發采購申請/計劃訂單作為補貨建議;
而不同的產品補多少,什么時間補,以及對未來預測庫存水位的控制,則是供應計劃員水準高低的重要分水嶺。
當采購訂單被下發到工廠之后,工廠準時足量地安排生產,供應計劃員跟蹤交貨情況,這是傳統補貨模式的運作流程;而“生產優先級重構”對于實際生產數量的計算則會更加精細,在采購訂單產生時我們就會開始對補貨數量的來源進行拆分。
圖2
如圖2案例可見,20K的采購訂單數量被分為了三個部分:
1) 其中5.7K是已有銷售訂單的,即為銷售訂單生產;
2) 10K是因為安全庫存被擊穿導致的,即為補安全庫存生產;
3) 20K–5.7K–10K的剩余部分,我們可以倒推出來,這部分的4.3K是為預測而生產的。
從生產優先級程度上來看:
銷售訂單生產 > 為補安全庫存生產 > 為預測生產
圖3
在實際操作中,我們按照銷售訂單不同的交期要求,對“為銷售訂單生產”的部分進行匯總,并分別列出相同格式的”為補安全庫存生產”和“為預測生產”;將所有的信息集成到供應鏈控制塔中的可視化面板中,鏈接ERP系統的數據庫,對銷售訂單、庫存和在途等數據進行定時刷新并重新計算。
例如這個產品的采購訂單依然是20K,但是隨著銷售訂單的增加,“為銷售訂單生產”的數量會從5.7K變成6K;那么同樣的,在采購訂單總數沒有變化的情況下,真實的需求增加了,不確定的需求就會減少,所以在可視化的界面中,“為預測生產”的數量就會從4.3K下降到4K;一線排產的生產計劃員就可以快速捕捉到這個信息,并從容地調整后續生產計劃,確保真實的需求被優先生產出來。
圖4
總結來說,“生產優先級重構”對庫存控制的重要意義在于:
1)通過每日的數據刷新,不斷地將不確定的需求(預測)延后;優先生產確定的需求(已有實際銷售訂單的數量),在及時交貨率不受影響的情況下,有效地減少了因為預測不準帶來的庫存高企和呆滯庫存;
2)有效提升了半成品的利用率,同時也提高了對客戶的及時交貨率,降低了半成品庫存。
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征10%關稅,對跨境電商的巨大沖擊
1074 閱讀SCOR模型:數字化時代供應鏈管理的航海圖
850 閱讀白犀牛副總裁王瀚基:無人配送帶來了哪些機遇與挑戰?
764 閱讀快遞人2025愿望清單:漲派費、少罰款、交社保......
753 閱讀京東物流北京區25年331大件DC承運商招標
670 閱讀突發!美國郵政停收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包裹,800美元免稅取消,影響幾何?
585 閱讀“朝令夕改”!美國郵政恢復接收中國包裹
562 閱讀春節假期全國攬投快遞包裹超19億件
530 閱讀1月27日-2月2日全國物流保通保暢運行情況
524 閱讀暖心護航春節返程,順豐確保每一份滿滿當當的心意與牽掛新鮮抵達!
476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