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走訪的超市企業中,北京超市發是為數不多3月份銷售額與2019年相比保持增長的企業之一。超市發董事長李燕川表示,與2019年同期相比,超市發可比門店增長3.26%。
增長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北京作為一線城市,受到社區團購的沖擊并不是很大,這使得超市發與三四線城市的同行相比,競爭環境相對從容一些;二是超市發前兩年調整經營策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比如優化商品結構、加強熟食經營以及與餐飲品牌聯合等。
1980年就走上零售崗位的李燕川參與了行業變革的每一個重要節點,比如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外資零售企業進入中國、中國零售業全面開放以及近些年的互聯網沖擊實體零售業等。
上述閱歷使得李燕川能夠以從容心態看待當前的社區團購沖擊。李燕川認為,實體店大可不必對社區團購有過多焦慮,關鍵是要把自身做好,實體店不變革沒有未來。
“社區團購賣菜不是一個長久生意”,李燕川表示,“未來社區團購必定走向差異化道路,與超市業態形成互補”。
在超市發自身經營方面,李燕川表示,超市發與餐飲品牌的合作已經被驗證為可行的模式,今年打算引進更多餐飲品牌。另外,超市發與羅森合作的超市發-羅森便利店目前已經開出30家門店,實現了從總部到門店的整體盈利。
受到日本零售思潮的影響,李燕川認為中國即將進入老齡化社會,而我國缺乏專門針對“銀發一族”提供服務的商業業態。為此,超市發計劃將海淀區一處門店改造為專門為老年消費者打造的,融合了購物、餐飲、休閑、社交為一體的創新業態,預計今年后半年將完成。
李燕川朋友圈
談社區團購
是未來方向,但會形成差異化定位
《第三只眼看零售》:超市業績普遍下滑,社區團購沖擊被認為是主要原因,你如何看待這個模式?
李燕川:從2019年最早出現社區團購起,我就一直在關注這種購物方式。我當時判斷它會成為一種被消費者接受的購物渠道,但不會成為主流零售業態,而是一種互補渠道。我現在也是這么認為的。
但目前社區團購將重心放在生鮮品類是不可持續的,如果沒有總部的補貼,社區團購經營生鮮品類不如實體超市有優勢。社區團購未來應該重點經營差異化商品,比如特色海鮮、針對小眾消費者的爆款商品等。
《第三只眼看零售》:對于剛剛過去的第一季度,不少零售同行感到壓力巨大,對未來發展感到焦慮,對此你怎么看?
李燕川:這兩年政府給予實體店不少補貼,比如開店有補貼、賣菜有補貼等。因此行業會出現一種現象,企業哭窮越是厲害,越是能夠得到政府的補貼,可謂會哭的孩子有奶吃。所以我認為政府針對企業的補助也要“精準扶貧”,讓補貼給到真正有需要的企業。
《第三只眼看零售》:你認為有多少企業老板是在“哭窮”?
李燕川:至少要占一半吧。
《第三只眼看零售》:4月10日,阿里巴巴因為要求供應商“二選一”的壟斷行為被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罰182.28億元,這一事件具有風向標的意義。你如何看待國家針對互聯網企業的處罰?
李燕川:(互聯網企業受到)這樣的處罰一點都不冤。早在2018年,某互聯網企業找到我,說可以給超市發免費提供POS機,前提是只能用它的支付工具,不能使用其他公司的支付平臺。這就是很典型的“二選一”行為,它其實是以損害消費者購物便利性為代價的,我當時就拒絕了。
今年3月,國家市場監管總局針對橙心優選、美團優選等社區團購企業因涉嫌不正當競爭開出的150萬元行政處罰,我認為這個力度太小了。
談超市格局
大賣場未來只能開在遠郊區
《第三只眼看零售》:當前實體店正面臨巨大變革,你認為未來的超市格局會是怎樣的?
李燕川:未來有三類業態應該去關注。
第一,在北、上、廣等一線城市的核心區域,800-1000平方米,專門為老百姓提供一日三餐所需的食品超市將迎來發展機會。這類超市以解決消費者當日飲食為主要目的,輻射半徑1.5公里,關注小型化家庭結構和單身群體,從消費者進店到結賬所花費時間在20分鐘以內。
第二,藥妝店也是一個具有前景的業態。藥妝店在日本非常發達,甚至跟便利店一樣密集,這說明這種業態是很有消費前景的。但中國目前還沒有一個類似的業態。一個原因是沒有成熟的供應商提供商品;另一個原因是國家監管問題,我國食品、藥品和化妝品分為好幾個部門來管理,這對企業經營審批許可帶來一定的挑戰。
第三,針對特殊人群的商業形態也應該受到關注。比如,針對我國老齡化趨勢,目前沒有一家專門的業態是為老年人服務的。為此,我計劃將海淀區的海中市場改造為這樣的業態。
《第三只眼看零售》:請具體談談海中市場項目改造。
李燕川:海中市場周邊居住著不少退休的高校老師、專家教授,甚至不乏兩院院士。我最早取名為“院士之家”,但后來認為這樣會排除一大部分非院士的老年群體,于是就改為老年驛站。
海中市場設計是這樣的,負一層是菜市場和超市,滿足老年人購物需求;一層是快餐和北京特色小吃,比如護國寺小吃,門釘肉餅等;二層是茶館、咖啡廳,并引入修腳按摩等休閑業態;三層是唱歌跳舞的場所,滿足老年人社交需求。
《第三只眼看零售》:大賣場業態未來就沒有生存空間了嗎?
李燕川:一、二線城市的大賣場業態適合開在遠郊區縣。伴隨著市區的一些大賣場租約到期,再簽約時大賣場將不再享有當年的便宜租金,這使得它們不得不往遠郊區縣遷移。另外,從社會資源的有效利用來講,大賣場也不適合開在市區。
以開在北京大鐘寺的某外資大賣場為例,它開業之后很多消費者駕車來這里購物,導致整個三環擁堵不堪。而這家外資大賣場撤離之后,三環路就變得暢通了。
談超市發今年規劃
繼續開店、配送中心、強化標品生鮮
《第三只眼看零售》:再談談超市發,它能保持增長,你認為做對了什么?
李燕川:首先是商品結構的調整,特別是加強主食、炸貨以及鹵制品的經營。在我們經營較好的門店,光主食的種類就多達60個品種。豐富的加工商品解決消費者吃飯的問題,對提升客流和拉動門店毛利率起到較好作用。
其次是有意識針對消費者購物進行生活提案。比如我們堅持了四年的“私廚快報”告訴消費者每天應該吃什么,這些菜譜都是我們從員工以及顧客那里收集到的,都是一些家常菜,比較容易做。另外,超市發門店針對每個節氣都會開展專題營銷來引導顧客購買。
另外,我們也在針對消費者的購物習慣不斷調整門店布局。我希望打造一個門店,讓消費者能夠在20分鐘之內完成購物,減少消費者的購買時間。
《第三只眼看零售》:超市發去年與眉州東坡、花家怡園等餐飲品牌嘗試合作,將他們引入超市。一年時間下來,你覺得這條超市-餐飲合作是一條可行之路嗎?
李燕川:與餐飲企業的合作,提升了門店的客流、豐富了消費者的購物場景、為門店創造了利潤、也擴大了餐飲企業的銷售出口,我認為這條道路是得到驗證了的。超市發今年也打算多引入一些餐飲品牌。一些跟我們已經形成合作的餐飲企業也成立了專門的部門與我們對接,足見它們的重視程度。
這里面也存在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比如餐飲企業擅長制作美食,但是對于食品的陳列、現場營銷等方面還是缺乏經驗。另外,在選品上,我們認為精選幾個單品就好了,而餐飲企業總是想上更多品類,這需要我們后期慢慢磨合。
《第三只眼看零售》:超市發今年有哪些計劃?
李燕川:開店方面,我們今年規劃了5家超市和5家超市發-羅森便利店;中后臺建設方面,我們今年計劃在海淀區建立一個生鮮加工中心,到時候我們的主食、熟食等現場制作商品都可以在加工中心完成;商品層面,我們計劃推進生鮮標品化工作,從而將我們的門店員工從生鮮現場打理的繁瑣勞動中解放出來,投入到顧客服務中。
生鮮標品化是一個緩慢推進的工作,需要消費者不斷接受的過程。目前在部分超市發門店,標準化生鮮占到了全部生鮮商品的60%。
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征10%關稅,對跨境電商的巨大沖擊
1158 閱讀智航飛購完成天使輪融資
1043 閱讀白犀牛副總裁王瀚基:無人配送帶來了哪些機遇與挑戰?
820 閱讀SCOR模型:數字化時代供應鏈管理的航海圖
871 閱讀快遞人2025愿望清單:漲派費、少罰款、交社保......
816 閱讀京東物流北京區25年331大件DC承運商招標
712 閱讀突發!美國郵政停收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包裹,800美元免稅取消,影響幾何?
711 閱讀“朝令夕改”!美國郵政恢復接收中國包裹
653 閱讀物流人“搞關系”,如何與對手戰斗?
596 閱讀物流職場人性真相:鷹鴿博弈下的生存法則
582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