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價格一好,量夠,拼團就有流量,生意立刻就好”。
到店自提的再生,未來可能有相當大比例要來自“拼團”的貢獻。
商超實體店做“拼團”,從《商業觀察家》調查多家商超的測試、運營來看,情況比較樂觀。
社區團購去年興起以來,業界漸成共識:社區團購不是能單獨成立的商業模式,更偏向是一種營銷模式。原因在于社區團購沒有供應鏈,而以生鮮為主要商品的社區團購,無法支撐“團長”分潤。
實體超市、社區生鮮店來做“拼團”,則有本地化的供應鏈,有密布的門店網點做“最后幾百米”的履約,有店長、店員替代“團長”做社群運維和解決客訴的職能。
成本端來看,商超做拼團是既有門店資源的復用,沒有新增成本。社區團購是基于微信社交流量的運營,流量成本也接近為零。預售自提又可以為門店帶來客流。
用大白話說就是,“只要價格一好,量夠,拼團就有流量,生意立刻就好”。
單獨社區團購業態暴露問題重重,實體商超、社區生鮮店入場拼團業務且不斷精進,從此消彼長的競對來觀后市,看上去已有點商超來“收割”社區團購的跡象了。
A.綠城超市
7月19日,在河南濮陽,綠城超市的“拼購”業務進入到第四季。
綠城超市董事長田建忠的微信朋友圈,最近都是被“拼購”海報和戰報的持續更迭占位“開團10分鐘,7.9元/提的絲諾衛生紙,秒殺了1000提。開團28分鐘,16.9元/箱的5斤裝六鰲蜜薯,秒殺了328份。開團30分鐘,66元/份的1公斤裝黑胡椒牛排,秒殺了164公斤。開團32分鐘,19.9元/6瓶的青島啤酒,秒殺了188件?!?/p>
“一把手”對于躥高的拼團訂單量,都有抑制不住的興奮??上攵瑢﹂T店一線員工積極性的激發有多強烈。
拼團業務在綠城超市,是還處于測試階段的新業務。目前,綠城超市測試的門店僅僅三分之一。但田建忠告訴《商業觀察家》,本月80家社區超市計劃全部上線拼團業務。保守估計10個小時的拼團銷售,未來至少能到10萬元左右的銷售。
僅在實驗階段,綠城超市就嘗到了“拼團”業務的甜頭第一期3800單,后三期訂單量都在4500單以上。
前期,田建忠對“拼購”業務的設計,主要是兩個目的:一是通過“拼團”做線上引流,把平時不到綠城超市的客戶拉回到店里來;二是通過拼團,把門店的微信群做活,讓門店更加注重低成本的微信社群營銷,逐步取消超市DM檔期,配合周末大集,為實體店高效精準促銷做鋪墊。
田建忠一開始對“拼團”業務并沒有設置高的預期“不計劃盈利,保持打平就行”。結果,第一期,綠城超市做了3萬多的總銷售,虧了500塊錢。第二期,實現打平。第三期,開團不到3個小時,銷售就突破38000元,毛利2800元,綠城超市還掙了幾千塊錢。
關鍵在于,“拼團”是到店自提,在“引流”上產生了實質效果。據綠城超市“先到家”負責人統計的數據,“拼團”的顧客絕大多數都是新顧客,新顧客占比有70%。70%的顧客到店提貨時,即到門店前臺核銷拼團訂單時,會產生“順帶購”在店內購買其他商品。
經驗總結,綠城超市的拼團能迅速撬動起勢,“選品”是核心。
一是拼團選品必須有計劃。綠城超市是每周一把下周的拼團計劃都做好,提前備貨。同時,堅持一定的時效次日到店。“次日到店”核銷在綠城超市拼團占比中超過80%以上。
二是選品以生鮮類商品為主,每次精選10個左右單品,與門店商品做層次錯位。至少一款爆品,一般選低客單價商品。另外選幾款生鮮類商品,包括牛奶、啤酒、飲料,再加一款非食類用品,圍繞餐桌配置商品。同時還要考慮價格帶,必須有比較高客單的商品,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消費升級需求。
例如,山竹在北方屬于中高端顧客購買商品,過往在濮陽超市門店絕對銷售額不大。但是,在綠城超市的“拼團”銷售中,3個小時賣出1500斤。
B.步步高超市
在社區團購發端城市長沙,到7月18-19日,步步高的“全民來拼團”,已經開到了第23期。
步步高超市有300多家門店,從3月底開始摸索,截至目前在湖南的200多家門店中有170多家上線了拼團業務。從7月開始,拼團由早期的“一周一期”增加到“一周兩檔”,2人成團。一檔為周一周二拼,周三到店提貨,以生鮮為主;一檔為周四周四拼,周六到店提貨,兼顧一些雜貨。
步步高拼團業務相關負責人告訴《商業觀察家》,步步高拼團銷售整體處于上升趨勢。步步高的拼團業務不是做“低價團”,而是以消費升級的商品為主,強調打造高性價比的用戶履約體驗。步步高的拼團業務一直在盈利線以上。拼團售后客訴率截至到上周已經控制在1%以內。
比如,就在7月初做的一檔大明蝦和花甲的“拼團”。當時因為考慮到活鮮的物流配送,步步高只在長沙地區挑了5家門店初測。初始目標是1000斤大明蝦。開團后,迅速爆到2500斤的蝦,1700斤的花甲。1次拼團的銷量,幾乎是一家步步高超市門店1個月的水產銷量。
步步高拼團業務相關統計顯示,目前步步高拼團每一期留存下來的老用戶(復購)在35-38%之間。同時,拼團核銷提貨高峰周二三檔出現在下班期間,對門店的導流作用很明顯。
步步高拼團目前每期精選20支單品,由各品類采購專業選品和定價。選品主要是兩個方向:一是回歸基本的“一日三餐”和家庭必需品、民生商品,一是將拼團作為超市“特色商品”的測試平臺。一些不敢大量采購進線下超市賣場的新品,先放在線上做測試,以銷售數據輔助采購作出決策。
C.濟寧愛客多
濟寧愛客多,近60家社區生鮮店,拼團秒殺從今年4月份開始做,4月份完成460多萬元。5月份達成1200萬元。6月份挑戰3000萬元。到現在,每天能有1.3萬單-1.5萬單以上拼團訂單。
拼團在濟寧愛客多的嘗試,說明拼團有可能形成一個很大的規模體量。
4月份三次榴蓮拼團,不到5個小時,超過創業以來所有榴蓮加總銷量。22年來從來沒有賣過小家電的濟寧愛客多,拼團九陽破壁機,相當于九陽辦事處在整個濟寧地區半個月的銷量。
愛客多的拼團,還在超市常規銷售商品之外的細分行業、增量商品的嘗試上,展露了拼團在營銷上升級迭代的可能性。
比如,愛客多拼團包括秒殺雷丁電動汽車,交易核銷52輛。拼愛爾眼科手術,交易了25臺。拼美年大健康體檢,秒殺了1000個名額。
現在,愛客多已經把每個月28日定為“愛秒節”。
為什么是實體店更好做“拼團”?
一、實體店本身有供應鏈,能推出很多高性價比的“流量單品”,用拼團模式是制造了一種限時特賣爆品的線上營銷場景。
“限定時間開搶”,是激發“不買就吃虧”的顧客搶購的扭曲力場大家搶,他就搶,看到就點擊,秒買,秒付?!吧倭繂纹贰钡倪壿嫞前哑綍r被掩蓋在幾萬支SKU商品叢林中的幾個“流量單品”拎出來,放上平臺做一個集中的展示,讓顧客聚焦,做成DM爆品效果。
按照田建忠的想法,拼團未來有取代DM海報的可能。傳統DM海報每做一期都花不少錢,是傳統商超營銷成本的一大開支。比如,拿家樂福來說,1年花在海報印刷、派發等投入成本就有3個億。拼團對比DM海報,還是先收款,再精準訂單,沒有庫存損耗,周轉更快。
二、單純做社區團購,“前不控人、后不控貨”:有團長不穩定的問題、有供應鏈缺失的問題、有補貼做低價團的問題、有流量的問題。而換成實體商超來做拼團,這些問題都因為復用實體超市門店的網點資源、供應鏈資源、人力資源,及門店自帶流量,而變得不存在。
單獨的社區團購,前端團長是很大的隱患,團長有很大的選擇權。團長一般司職三項功能:“最后100米”的履單,推送信息,解決客訴。
商超做社區拼團,門店成為線下自提點,店長或企劃轉型兼任團長,進行商品圖片、視頻等的社群內推送,及履單時會提醒顧客取貨,及核銷后的客訴解決。
單獨的社區團購,如果要在后端做供應鏈,會做的非常重。而實體商超后端都已積累更強的供應鏈能力。所以,相對獨立的社區團購,大的商超來做拼團本身更能做出價格優勢。
在供應鏈上,拼團是一種集單預售的模式。前端通過預售制,集單采購可實現C2B的定向采購,能降低供應鏈成本,理論上可以做到零損耗;到店自提,則能給門店做引流、拉新。而且,基于微信社群的社交分享,是一種相對低成本的引流拉新手段。
三、微商、社區團購等前期已把“拼團”的消費習慣教育成熟。商超切入,做好選品就能掙錢。
微商、社區團購等前期已經教育了用戶,培育了市場,基本上大多數消費者一聽到團購,就容易自然而然想成“組團批量拿貨”,就該比零售價便宜。而追求性價比是大多數用戶潛意識的消費心理。
如步步高拼團業務負責人稱,尤其在二三線城市,很多小b、消費者對于拼團的流程都相當熟悉,團隊不需要再花大的成本和時間精力進行BD,直接切入做好用戶履約體驗即可。
類似步步高和綠城超市、愛客多,都是在當地具備了相當的口碑和門店網絡的實體商超,用品牌做背書,做拼團給消費者的感覺應該更踏實可信。因為自身供應鏈優勢,加上拼團是預售制,前端集單采購定量,次日提貨或隔日提貨,中間沒有損耗的成本,也沒有店面展示成本等一系列成本,因此做好選品就能有更高的毛利。
這也是拼團相對于“到家”業務,上線即迅猛爆發的原因。拼團,本質上不“燒錢”。
那之于商超,“拼團”業務有多大的未來?
先說,引流價值。可能在不同區域,對不同業態,拼團的引流價值會有差異。
對于到店自提的引流效果,《商業觀察家》了解到,因門店業態及商品結構不同,拼團對門店的“順帶購”的效果存在差異。比如據生鮮傳奇的拼團業務統計和門店現場觀察,顧客到店提貨后,再買東西的很少。“順帶購”比率不及綠城超市。
可能的原因在于,生鮮傳奇是200-300平米社區生鮮店,店內1600-1800支sku,商品圍繞廚房相關。綠城超市是社區超市,日用品相對比較齊全,“流量單品”將顧客吸引到店后,因為門店提供了豐富的商品選擇,或許變現機會更多。
拼團自身基本沒有“花錢買流量”的問題。線下店本身具備強大流量入口的功能,在線下通過物料、店員等口頭推薦,店員在微信群里的互動都可以為拼團帶來很多流量。
比如步步高做拼團主要基于龐大的門店微信群,集團已完成的1000萬數字化會員也會給拼團做一些轉化。即可以進行一個更精準的導流和推送。另一塊是源于步步高和騰訊戰略合作,比如步步高所有的支付都是走微信支付,微信支付會導一些流量返給到步步高。
綠城超市現在每家門店,至少有一個400-500人的微信社群,80家門店覆蓋的微信用戶在3.5-4萬人。
愛客多拼團上線30天,無推廣情況下收獲16萬粉絲。而過去20多年的經營,愛客多線下超市每天流量也就8萬人。
再說,業務可延展性。
拼團業務從引流工具,到成為一個成規模體量的“賣貨”渠道,有多大可能性。
消費市場的疲軟,實際仍有需求不足的問題。需求不足,意味著要去刺激需求。
電商刺激需求,促銷是一個重要的路徑。1年365天,大小促的單量要占到電商全年的80%。拼團是移動互聯網社交電商裂變出的一種促銷方式。通過預售集單模式,是接近未來電子商務的真正模式C2S2B以需求來驅動整個供應鏈的變革。
步步高集團董事長王填年初在商業觀察家主辦的“第三屆新零售峰會”上曾指出,“拼團”可能是實體店走向互聯網的機會。“社區團購是一個流量在最前端最后100米的社區里面的流量,通常商超難以觸達到的流量。基于高頻和強需求的家庭一日三餐的商品,保證了高復購和黏性。后期可以做會員產品變現和轉化?!?/p>
相對單純的社區團購,實體商超省去了對“團長”的分潤,門店自提省下了物流成本。拼團商品不是長期在線,是滾動的DM海報商品,豐富度不如門店,并不用擔心影響到店客群流失。幾十支單品的讓利,也不用擔心傷害整個商超的毛利結構。
按照步步高和綠城超市的調查,“拼團”用戶本身有到店客群、及“到家”客群都較少重合。步步高對拼團用戶隨機調查問卷顯示,拼團用戶主要年齡段集中在20-40歲,占比67%,其中三口之家及以上家庭為單位占比83%。綠城超市調查也發現,其“到家”業務更多是未婚宅一族,“拼團”更多是年輕上班的家庭主婦。
不過,實體商超做拼團也有要避開的陷阱。目前來看,實體商超來做拼團,鋪開網點越多,會愈加顯露挑戰。
一、拼團目前都以高頻剛需的生鮮為主打。而門店對于生鮮商品及日用品,特別是蔬果類產品,采取的是動態定價。比如,對于一些要及時出清的商品,門店會做一定程度讓利。拼團作為一種計劃型消費的選品及定價,要與門店作為即時性消費的場景、商品庫存做平衡。否則,可能導致拼團價預售價高于門店價的客訴、退單問題。
二、拼團業務對商超后端供應鏈系統對接和復用上需要高效優化。
拼團業務有前后端貨值匹配的問題。尤其對門店網絡分布地域多,物流配送模式多樣的商超,鋪開愈多,倉配問題等愈凸顯。
社區團購是總倉到分揀中心到城市社區自提點的物流路徑。超市做拼團是要在整個食品、非食物流大倉系統中,分出一套拼團的倉配,其中從系統到倉配到門店服務,都與商超KA渠道的流程有很大的不同。
比如,從大倉配送到店的頻次、商品規格、包裝等都會和拼團商品有差異,其中拼團也有需要拆零的過程。這會導致拼團若開團生鮮類商品,在配貨、到店時間上會受到一些限制。若單獨建一套供應鏈倉配,前端集單能力需要達到一定貨值。
同時,對生鮮類商品,拼團需要全流程全鏈條精準把控,才能在用戶端保證履約體驗。
三、“最后100米”的履約。
在履約上,超市、大賣場做拼團的短板則在“最后100米”的履約。畢竟沒有開在小區內,作為門店提貨位置,用戶到店自提成本還是較高。
相對而言,單獨的社區團購的自提點大都就在用戶小區樓下,離用戶更近。在這一點上,離用戶更近的社區超市、社區生鮮店,看上去會在“拼團”業務上有更大的匹配度。
同時,履約核銷提貨上,和社區團購有專門的團長不同,負責拼團提貨服務的都是門店前臺員工,員工是流動的,員工整體服務水準也需要不斷去打磨。
步步高表示現階段在討論,未來如果要保證用戶履約體驗,可能還是需要在門店的服務端新增專門人力,來把服務功能強化。因為,究其根本,商超拼團供應鏈效率的比拼,在用戶端,除了價格,最終還是落在履約服務上。
所以,商超做拼團的履約方式,未來可能不局限“到店自提”,可能多種多樣。
類似步步高的拼團,既有做預售到店自提;也有從產地一鍵代發“到家”;未來,不排除再從店里再“走出去”即步步高把后端供應鏈整合輸出,跟社區團購平臺或團長合作,步步高幫助后者解決供應鏈問題。社區團購平臺幫助步步高解決最后100米的履約。
綠城超市、步步高、愛客多的拼團,起步順手,都離不開一個基礎即“到家”業務的鋪墊。
綠城“到家”業務做了兩年多了。去年小規模盈利了4.7萬元。有“到家”團隊做基礎,今年綠城超市的拼團從起意、計劃到正式上線只用了三天時間。步步高的“到家”業務也是去年就陸續上線了90多家門店,“到家”復購率能達到50%以上。濟寧愛客多此前做了6年的電商業務。
基于此,業界一些觀點認為:未來,拼團和到家,可能是實體店走線上業務、要同時邁進的“兩條腿”。兩者結合,成為商超給用戶提供全渠道履約服務的線上一環。
田建忠認為,無論是“到家”,還是“到店”,所有的純線上沒有出路。實體店做“到家”和“到店”有獨特的優勢。但是,實體店老板不認同線上業務,開展起來也不會太順。線上業務對于零售實體店必須是個“一把手工程”。
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征10%關稅,對跨境電商的巨大沖擊
1172 閱讀智航飛購完成天使輪融資
1211 閱讀白犀牛副總裁王瀚基:無人配送帶來了哪些機遇與挑戰?
897 閱讀SCOR模型:數字化時代供應鏈管理的航海圖
948 閱讀快遞人2025愿望清單:漲派費、少罰款、交社保......
844 閱讀突發!美國郵政停收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包裹,800美元免稅取消,影響幾何?
760 閱讀京東物流北京區25年331大件DC承運商招標
719 閱讀“朝令夕改”!美國郵政恢復接收中國包裹
695 閱讀物流人“搞關系”,如何與對手戰斗?
631 閱讀物流職場人性真相:鷹鴿博弈下的生存法則
673 閱讀
登錄后才能發表評論
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