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上周,巴黎結束的國際文書的政府間談判委員會確定了后續議程,為落實內羅畢通過《終止塑料污染決議(草案)》,在2024年達成一項具有國際法律約束力的協議鋪平道路。
聯合國環境署(UNEP)確定了今年6.5環境日主題——“塑料污染解決方案”。塑料污染挑戰嚴峻且容易被公眾談論,預計將成為2023年一個重要的環境話題。
隨著全球走出疫情影響,煙火氣回歸生活,消費品和生活服務行業隨之復蘇,環境議題的公眾關注度再度回升。同時也應該避免“簡單偏見”——公眾語境中,“塑料污染治理”的話題很可能導致將“塑料”和“污染”畫等號——實際上,導致塑料環境問題的是我們獲取、使用以及處置塑料的方式,而非塑料本身。從快消品行業參與塑料污染治理的實踐來看,我們認為:
· 在不影響現代生活質量和社會發展的前提下,降低塑料消費量并不現實,但減少化石來源的原生塑料使用量是可行的。
· 僅依靠可降解塑料、生物基塑料或者以紙代替塑料,無法解決一次性塑料制品的全部環境風險(包括碳排放、生態資源保護等)——但充分利用塑料廢棄物再生原料是可行的。
· 單純依靠引導公眾重復使用塑料包裝,回歸“打醬油”的方式并非現實方案,但建立多層級的塑料廢棄物回收與再生價值鏈是可行的。
塑料包裝成就了快消品行業。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快消品(FMCG,包括瓶裝飲料、包裝食品、日化產品等)貢獻了最主要的一次性塑料來源,全部塑料廢棄物最主要來源(36%)。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2014年報告,“瓶裝飲料”和“日化用品”是單位產值產品塑料包裝消費量品類。
從需求看,快消品包裝單純“減塑”幾乎不可能。快消品屬于生活必需的易耗品,量大且單價低、價格敏感性高,企業依靠只有以規模和周轉速度才能保持盈利。包裝,是制約食品飲料保質期、物流半徑的關鍵因素。可以說,沒有塑料材質的包裝,就沒有隨時隨地可以獲取的包裝食品或飲料,也不會有能覆蓋全球消費市場的全球快消品巨頭。例如,若沒有PET瓶包裝產業成熟,瓶裝水企業不可能成為“大自然搬運工”。類似,沒有鋁制利樂包,也很難想象今天覆蓋全國市場的奶品企業。
以紙代塑料,生物基塑料,可降解塑料……并不存在簡單解決方案。最近幾年,連鎖奶茶與咖啡店普遍將塑料吸管也更換為紙吸管、或可降解塑料材質。但受制于用戶體驗,替代材質依然有很大改進空間。從減少包裝產品碳足跡的角度,可降解塑料存在明顯的不足。去年火熱過一時的“無瓶標”飲料,到今年也已經不見蹤影。
· PBAT和PBS等可降解塑料生產過程的碳足跡高于常規塑料(PP和PET),且降解過程仍然會產生甲烷等溫室氣體。更重要的,可降解塑料的回收再生性能很差,與一次性塑料制品充分回收再生的技術路線有沖突。【1】
· 圍繞紙代塑方案,在上個月歐盟議會中出現了類似爭論——紙制品作為包裝,不僅成本會更高,上游是否涉及林業碳泄露、使用后難以回收都是爭議問題。【2】
· 對于另一個替代方案,生物基塑料,尤其是聚乳酸(PLA),既可以擺脫化石原料、也能夠在自然環境降解——但這類生物塑料依然面臨糧食安全或毀林風險的爭論——畢竟利用土地生產塑料的效率遠遠低于石油路線。
從ESG信息披露的角度,環境風險以及合規要求,是企業考慮“塑料污染解決方案”的直接驅動力。
一方面,各國持續出臺與包裝和塑料污染有關的法規。截至2020年,有60個國家、約350個城市“限塑令”。例如,歐洲議會通過了一項法令,于2021年開始限制一次性塑料,并提出2025年要實現回收90%飲料包裝的目標。
另一方面,快消品行業也被寄希望成為“塑料污染解決方案”提供者。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EMF)于2016年發起了“新塑料經濟”倡議,提出的循環經濟模式主要包括三項舉措:
目前全球450多個組織合作簽署了“新塑料經濟全球承諾”。擁有全球品牌的快消品企業大多都是“新塑料經濟”倡議的簽署者,目標是利用循環經濟模式,確保塑料不會成為廢棄物——到2025年實現所有塑料包裝都是可回收、可重復使用或可降解的——可以看做“更好的塑料”解決方案。“重塑循環”的思路正在成為應對塑料污染挑戰的ESG行動指引。
不同于公眾輿論對塑料污染風險的擔憂情緒,EMF報告和企業ESG信披體現了更樂觀的信號。
根據2021年EMF發布的最新報告,簽署方對原生塑料的使用似乎已經達到頂峰,在全球承諾啟動三年后現在正在下降。
企業方面,在瓶裝飲料、食品和日化領域,主要國際品牌的ESG評級都屬于“領導力(LEADER)”等級。以MSCI ESG評級為例,可口可樂、達能、聯合利華擁有AAA的最高評級,百事、雀巢評級為AA,星巴克和寶潔評級為A。(詳見表1.1)。
詳見表1.1 主要快消品企業ESG評級分析
表格制作:商道縱橫合伙人曹原
此外,快消品包裝企業中,BALL、AMCOR和SEALED AIR等企業,以及涉及快消品包裝基礎原料生產的BASF和DOW,ESG評級也均在A級以上。
通過分析快消品企業ESG評級中與塑料包裝有關的議題表現,我們認為:
1.塑料包裝生產量和消費量不直接構成企業ESG風險,也并非影響企業ESG評級的直接因素——塑料包裝的環境與合規風險才是。
目前主要的ESG評級標準下,企業各個議題的評級表現,取決于企業的“行業特征”和“績效表現”。例如,快消品對包裝依賴度很高,考慮針對包裝環境影響的法規與日俱增,“包裝和廢棄物”對快消行業的ESG評價有很高權重。以MSCI ESG評級方法為例,日化產品、軟包裝飲料和食品行業是包裝材料與廢棄物議題風險權重最高行業。
企業生產或利用塑料的方式,與ESG評價體系中的三項環境議題有關——“包裝與廢棄物”、“原材料來源”、“產品碳足跡”。可見,ESG評價并沒有簡單地將使用塑料視為一種“原罪”——而是看重向更可持續的利用方式引導行業發展。
2. 解鈴還須系鈴人,快消品企業開發“塑料污染解決方案”。
在產品碳足跡和包裝材料議題中,這些企業大部分都體現出高于平均水平的“領導力”表現。這些企業普遍開展的舉措包括:
設定減少塑料污染的目標。例如,百事、達能、聯合利華等企業,以及其包材供應商均承諾2025年至少將使用后回收再生材料(PCR)在包裝占比提升至25%以上。
優化產品設計,降低塑料用量、實現100%可回收。對于食品飲料包裝,僅通過優化包裝設計,就可以實現用更少重量的PP或PET實現更好的強度,同時滿足100%可回收的要求。可口可樂、百事、聯合利華和寶潔等企業都提出了2030年前實現所有塑料包裝可回收的目標。為實現這一目標,產品在最初設計時,就優先考慮單一材質、單層包裝,讓回收再生更容易。便目前國內多家企業編制了“易回收-易再生”包裝設計標準,通過“雙易認證”推廣這類包裝。
開發100%基于回收再生材料的包裝。通常日化產品是最早采用100%回收再生包材的品種,例如聯合利華已經在中國也推出了基于再生塑料的洗衣液瓶身。在食品和飲料領域,使用再生材料的努力還在探索中。使用量最大的PET瓶目前還缺乏足夠優質、大規模的再生料供應。
3.包裝對于快消品企業ESG很重要,但降低產品碳足跡正在成為加速包材更新的首要動力。
對于快消品行業而言,ESG評級賦予產品碳足跡的風險權重(4.7%)最高,是最重要的環境議題,明顯高于“原料來源”(3%)和“包裝材料與廢棄物”(1.3%)。一方面,通過構建塑料循環體系,可以降低塑料包裝全生命周期碳足跡。另外,技術和商業因素也是重要的驅動力。若全球日化產品的包裝采取可重復使用設計,可以減少至少300萬噸的塑料包裝使用,節約80億美元的包裝材料成本,和運輸一次性包裝產品相比,這樣新的包裝生產和產品運輸模式累計減排高達80—85%。【3】對于包裝飲料和食品行業而言,塑料的生產過程溫室氣體排放占全生命周期的90%,通過源頭減量減少1噸的原生塑料使用,可以直接減排約3.5噸二氧化碳當量。【3】
根據我們(商道縱橫&零碳倡議)的研究結論,相比于減量(Reduce)、替代(Replace)、復用(Reuse),循環利用(Recylce)是最重要的行動路徑,不僅對三大議題的能夠提供容的解決方案,也具有技術和商業可行性。
構建塑料循環體系——包括 材料級再生、分子級甚至原子級再生方式,構成了“新塑料經濟”下企業開發塑料污染解決方案最可行的框架:
材料級再生:例如,PET瓶到瓶再生——借助分類回收體系,PET瓶身破碎后可直接生產新的PET瓶。
分子級再生:例如,PET瓶到滌綸纖維——對于品質不均勻的PET回收物,可以破碎后用于生產尼龍嘗試,生產RPET服裝面料(Recycled PET Fabric,又稱為可樂瓶環保布)。
原子級再生:例如,將混合回收的廢塑料熱解成CO,CO2和H2等化工合成氣,通過綠氫重整,可以作為化工原料,生產塑料、化纖等各類材料。
參考文獻:
【1】NRDC,中國塑料的環境足跡評估報告
【2】https://www.euractiv.com/section/energy-nvironment/news/parliament-split-over-how-to-tackle-eus-packaging-waste-problem/
【3】清華大學、EFM,中國塑料包裝產業循環經濟發展戰略研究報告
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征10%關稅,對跨境電商的巨大沖擊
1284 閱讀智航飛購完成天使輪融資
1253 閱讀SCOR模型:數字化時代供應鏈管理的航海圖
997 閱讀白犀牛副總裁王瀚基:無人配送帶來了哪些機遇與挑戰?
904 閱讀快遞人2025愿望清單:漲派費、少罰款、交社保......
865 閱讀突發!美國郵政停收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包裹,800美元免稅取消,影響幾何?
774 閱讀“朝令夕改”!美國郵政恢復接收中國包裹
730 閱讀京東物流北京區25年331大件DC承運商招標
733 閱讀物流職場人性真相:鷹鴿博弈下的生存法則
715 閱讀物流人“搞關系”,如何與對手戰斗?
638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