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4月25日上午(歐洲盧森堡時間),歐盟理事會投票通過了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
歐盟理事會的投票通過意味著,在經過近兩年的多方談判后,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走完了整個立法程序,正式通過。
碳邊境調節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簡稱CBAM)將于2023年10月啟動、2026年正式實施,2034年全面運行(2023年10月1日至2025年12月31日為過渡期,首批納入的行業包括水泥、鋼鐵、電力、鋁和化肥,在此期間,這些行業僅需要履行報告義務,即每年需提交進口產品隱含的碳排放數據,而不需要為此繳納費用。)——同期,歐盟碳市場(EU ETS)也逐步削減免費配額計劃,且覆蓋的行業溫室氣體排放到2030年應相比2005年減少62%。
此外,同期通過的EU ETS改革方案,歐盟計劃在2027年開啟針對道路交通和建筑部門“獨立的新碳市場(EU ETS II)”,通過“獨立定價”的方式,擴大歐盟碳市場覆蓋范圍。EU ETS II啟動后,將采用拍賣方式有償分配配額,并將所得收益注入“歐盟社會氣候基金(SCF)”,以支持那些容易受到道路交通或建筑碳定價影響的小微企業和中低收入人群。
本文將重點解讀CBAM是什么,中國企業該怎么做。
歐盟于2019年出臺了《歐洲綠色協議》,CBAM作為其中組成部分,旨在推動碳市場(EU ETS)改革,消除相關方對逐步收緊免費配額數量的反對意見,以加強對歐盟企業的碳排放限制、提升歐盟在全球氣候治理體系中的領導力和話語權。
CBAM要求進口商品按照歐洲碳市場價格購買CBAM證書,這也是被稱為“征收碳關稅”的主要原因。該機制旨在彌補其原產國的碳價與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中的碳價之間的差異以防止因將這些商品納入歐盟碳市場而削弱歐盟電力、鋼鐵、電解鋁等行業的競爭力,避免“碳泄漏”的情況發生。2023年以來,市場對于CBAM方案生效后取消免費配額的預期,已經支撐了歐盟碳市場價格上漲,截至3月已經漲至超過100歐元/噸。
盡管具有單邊貿易措施的特征,但CBAM實質上是歐盟碳市場的一項配套舉措,應圍繞歐盟碳市場(EU ETS)評估其效果,關注EU ETS覆蓋行業、配額分配規則的變動。根據法案正文對該機制的定義,歐盟主張CBAM是一種碳排放管制政策,可將進口產品置于歐盟碳市場相同的價格環境,而非“關稅”。
因此,對于已經被納入歐盟碳市場的生產活動(例如鋼鐵冶煉、電解鋁),產品進入歐盟市場時,一定會納入CBAM申報范圍。同樣,未納入歐盟碳市場的行業(例如,汽車制造、太陽能光伏板)則不會納入申報范圍。
CBAM的影響范圍和工作原理
覆蓋行業:CBAM適用于它國出口至歐盟的產品,且與EU ETS覆蓋行業有重疊的范圍,包括電力、鋼鐵、水泥、化肥、鋁和氫六個行業。
證書定價:對于上述行業,歐盟進口商需要申報相關產品的碳排放量,并按照EU ETS價格為進口產品的碳排放購買CBAM證書。
減免措施:如果進口國的碳定價水平與歐盟相當,或歐盟對覆蓋行業提供了能源補貼,則CBAM將給予相應的減免。
首先,CBAM要求申報產品的碳排放量,但限于相關行業的生產加工過程,不涉及上下游,也并非“全生命周期碳足跡”。以鋼鐵制品為例,CBAM僅適用于鋼鐵冶煉初級產品的生產過程,不涉及上游鐵礦石開采或下游制成品加工過程的碳排放。中國出口歐洲的一般商品,包括新能源汽車、光伏組件等均不在CBAM直接申報和管制范圍。
CBAM并非是唯一與產品碳足跡有關的管制辦法,應全面關注歐洲相關法規的進展。例如,歐盟在2022年通過了新版《歐盟電池法規》(替代2006年版),其中針對儲能電池和新能源車電池將設立“電池護照”,對電池的碳足跡、再生原材料比例、產品標識、電池健康狀況與壽命信息、回收和再利用特性等做出了嚴格規定。此外,CBAM法案中提出“循環經濟行動計劃”,未來歐盟將設立專門的光伏產品綠色門檻,考慮包括一般環境足跡、碳足跡、產品耐用性、可維護與可回收性等指標。歐盟還在推動針對熱泵和氫電解槽等中國具有優勢的技術產品設立準入要求,甚至考慮對產品在歐洲制造的比例提出要求。不同于CBAM,以上法規均為“綠色準入門檻”,直接決定產品是否允許進口,而非按照碳排放定價。
根據CBAM的豁免條款,若歐盟碳市場與中國碳市場的納入范圍相同且價格相當,則中國相關出口產品可以免受CBAM的影響。因此有觀點認為,CBAM對中國碳市場在2026年前納入鋼鐵和電解鋁行業具有助推作用。雖然這種觀點不無道理,但卻忽略了關鍵點。
首先,歐盟與中國的氣候治理體系存在根本的差異。歐盟并非主權國家,只有依靠歐盟立法設立碳市場,才能約束各成員國企業的碳排放。而中國采用“1+N”體系,尤其是在十四五規劃和2030年前碳達峰實施方案中,為能源和工業部門提供了清晰的信號、明確的目標和有力的政策引導,并不依賴于碳市場這一單一工具。
其次,企業應對外部碳定價的根本在于堅持高質量發展之路。對于鋼鐵、有色企業,當前應加快低碳轉型升級步伐,探索綠氫直接還原煉鐵等工藝降低生產過程直接排放。此外,重視參與綠色電力交易,提升再生原料比例,實現低碳甚至近零碳排放,從根本上消除CBAM風險。根據國家能源局目標,預計2030年,各省可再生電力消納比例將不低于40%(西南省份目前已經達到80%以上),這將支撐電爐煉鋼、電解鋁對可再生電力的需求(西南省份電解鋁產品有望實現100%利用可再生電力)。
以鋼鐵行業為例,根據工信部、發改委、生態環境部三部委聯合印發的《關于促進鋼鐵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該行業將加大研發投入,力爭2025年突破氫冶金、低碳冶金、薄帶鑄軋、無頭軋制等先進工藝技術,將電爐鋼產量占粗鋼總產量比例提升至15%以上,以確保行業2030年碳達峰,高端鋼鐵產品供應能力大幅增強。
最后,中國碳市場的目的、運行機制和價格均與歐盟碳市場存在顯著差異(2022年全國碳市場碳配額交易加權平均價為55.3元/噸)。因此,應該謹慎評估CBAM直接豁免路徑的作用,不應高估其影響。
2026年后,歐盟可能會對我國鋼鐵和鋁產品征收CBAM費用,這可能會對我國的出口有一定影響。然而,大部分成本或由歐洲市場消化,因此對中歐貿易影響很有限。
首先,中國與歐盟之間沒有電力貿易,而對歐盟出口的化肥、水泥、氫氣規模非常小。因此CBAM主要影響到鋼鐵及鋁行業的產品。
其次,直接影響有限。根據歐盟官方文件,2021年中國對歐盟出口的CBAM鋼鐵和鋁產品分別占對歐盟總體出口規模的0.98%和0.21%,價值達56億歐元。按照中國碳市場覆蓋行業延續當前格局(僅包含火電行業,未納入電解鋁和鋼鐵冶煉),那么2026年后,鋼鐵和電解鋁產品對歐盟出口將需要考慮碳邊境調節稅的影響。根據2023年歐盟碳市場價格(100歐元/噸)計算,鋼鐵和電解鋁因CBAM產生的額外成本可達貨值20%以上,約17億歐元(按2021年出口規模計算)。
再次,依靠自主減碳可以顯著降低影響。中國的鋼鐵和鋁行業應通過改進生產工藝、減少碳排放量和提高產品附加值應對CBAM機制的影響。根據工信、發改委和生態環境部印發的“有色金屬行業碳達峰實施方案”,到2030年,電解鋁使用可再生能源比例應達到30%以上——電力占電解鋁生產過程碳排放的70%,因此只需要電力脫碳就可以將CBAM的影響降低20%以上。從全國電力碳排放下降趨勢看,預計2030年,中國電力排放水平將比2020年下降三分之一(根據國際能源署預測),這將普遍帶動中國產品生產過程中的電力程脫碳。
最后,CBAM成本最終更可能由歐盟消費者承擔。有研究認為CBAM帶來的額外成本更可能被轉嫁到歐盟接消費者身上,導致汽車板材等產品的售價可能會微幅上漲。而在通脹預期下,歐盟汽車市場也很容易通過漲價的方式來消化這些額外成本。(引自E3G和Sandbag,2021年)
長期來看,CBAM有望拉動中國光伏等新能源行業對投資和出口,同時中國也將提升對歐盟企業的投資吸引力。
首先,中國的新能源產品對歐盟出口規模較大,CBAM推高了歐盟碳排放配額價格,也將帶動歐洲鋼鐵、化工等行業對光伏組件、氫電解槽和熱泵設備的需求增加。考慮到歐洲推動新能源產業本土化制造等因素,或將帶動中國企業在歐洲的清潔能源技術投資需求的增加。
除了CBAM,也應看到3月16日歐盟委員會發布的《凈零工業法案》:
戰略性凈零技術包括:太陽能光伏發電和太陽能熱能、陸上風電和海上可再生能源、電池和儲能、熱泵和地熱能、電解槽和燃料電池、生物氣/生物甲烷、碳捕集、利用與封存、電網技術、可持續替代燃料技術,以及先進核能技術、核燃料循環廢料最小化和小型模塊化反應堆等。
該法案提出目標:到2030年歐盟本土戰略性凈零技術整體制造能力接近或達到歐盟部署需求的40%,加快推進歐盟2030年氣候和能源目標及2050年氣候中和,同時提高歐盟工業競爭力,創造高質量就業機會,支持歐盟實現能源獨立。
此外,2027年啟動EU ETS II,道路交通和建筑部門建立碳市場后,將進一步帶動包括分布式光伏、電動車、充電與儲能設施市場擴大,中國企業應盡早考慮在歐洲投資建設生產基地。以電動車為例,根據高盛研究部預測,2027年后歐盟將超過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動車市場。
最后,中國在可再生電力、綠氫以及碳捕集與封存利用領域具有技術和市場規模上的優勢,有利于中歐在能源轉型領域的投資和貿易合作,以對沖“貿易壁壘”風險。為歐洲企業在華建廠提供綠色能源配套,將有助于歐洲清潔產業的投資和落地,以消除CBAM對歐盟出口的影響。例如,巴斯夫已于2022年完成了100億歐元的中國投資,同時也與國家電投簽訂了為期25年的綠電供應框架協議。
3.順勢而為,通過“高質量零碳轉型”突破發展瓶頸
按照歐盟CBAM時間表(2023年10月啟動、2026年正式實施,2034年全面運行),正是中國經濟發展實現碳脫鉤,進入零碳轉型和高質量發展路徑的關鍵時期。
中國企業在制定零碳目標和路線圖時應按照自己的節奏,并參照CBAM時間表完成關鍵脫碳能力建設:
2023年10月CBAM過渡期啟動后,中國的鋼鐵和鋁產品出口將需要向歐洲進口商申報產品碳排放報告。相關行業應加強與歐盟進口企業交流,應盡早規劃應對策略,提升產品的碳排放核算能力,并掌握CBAM證書購買等操作要求。
2025年底前,企業應建立核心產品的價值鏈碳排放核算體系,尤其應重視采用年度更新的排放因子,以準確反應中國能源脫碳和上游原料降碳的進展。對于可能面向歐盟市場出口的產品,企業也應熟悉包括PEF等歐盟產品環境足跡信息披露規范。此外,企業應盡早參與電力市場、熟悉電力市場各種合約(長期合約與現貨),提升負荷柔性調節能力,儲備優質綠電來源,并通過“平價綠電紅利”獲得賦能。
2035年底前,大部分企業均可以實現碳排放強度減半。對于需要熱力的企業,應結合智能制造水平,提升電能在能耗結構中的占比,探索將熱泵、熔鹽儲熱、等離子熱風爐等新型電加熱技術與核心工藝的結合,以加速熱力脫碳。對于化工產品而言,應注意探索基于綠色甲醇、CO2合成乙烯等碳中性原料的技術適用性,建立不依賴化石原料來源的備選技術路線。
零碳目標“新共識”下,新能源、新材料、新智能等“低碳經濟新要素”為企業發展提供了“新動能”。
截止2022年底,中國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達到12.13億千瓦,占全國發電總裝機47.3%,歷史性地超過了煤電裝機容量。到2023年3月底,光伏電站累計裝機規模已經超過水電,成為火電之外第二大電源。根據國際能源署預測,中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在2027年可能會超過煤電,成為最大的電力來源。自2021年以來,中國新能源產業已經進入“平價時代”,其背后是“低碳生產力”的系統性擴散。
在過去的12年中,光伏產業發展得到了快速發展,光伏平準化發電成本下降了90%,度電儲能成本下降了85%以上在。在“新能源-新材料-新智能-新工藝”的驅動下,中國企業已經在風電、光伏和動力電池行業占據產業鏈主導地位。中國企業已經可以通過電力市場購買比火電更經濟的“綠電”。
包括蘋果、寶馬等眾多國際企業也都注意到了中國供應鏈“降碳降本”的潛力,在中國的運營和價值鏈上建立長期的綠電來源、提升智能制造與能效水平,從而改善成本結構。
一方面,中國企業正在從“零碳經濟紅利”中獲得“新動能”,以實現高質量發展。這一紅利讓“負成本降碳”成為了現實,并為中國企業在海外市場上重塑“綠色品牌”提供了支撐。
另一方面,“零碳經濟紅利”下,必然會涌現出一批能夠加速社會低碳轉型的新產品和服務。企業需要尋找并開發零碳商業機會,通過產業協同演化,重塑產業生態圈,并持續探索放大自身“碳手印”——即產品在用戶使用過程中所能帶來的低碳替代或零碳替代效果。通過創建細分場景的“零碳解決方案”,企業可以實現“零碳破局”。
我們發現,企業高質量零碳轉型具有“負成本-零排放-正增長”的特征。企業應避免過度解讀CBAM等“外部事件”,而應將注意力放在自身,通過“持續降低碳足跡和尋求放大碳手印”,抓住未來十年的“零碳經濟紅利”。
參考文獻:
1.ESG,sandbag.碳邊境調節機制影響及地緣政治風險分析,2021-08
2.綠色創新發展中心.碳邊境調節機制:進展與前瞻,2022
3.段茂盛,陶玉潔(清華大學)等,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與中國政策設計選擇、潛在應對措施及可能影響,2021
4.韓立群.歐盟碳關稅政策及其影響.現代國際關系,2021-05-20
5.許英明,等.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對中歐貿易的影響及中國對策.國際經濟合作,2021-09-20
6.龐軍,常原華.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對我國的影響及應對策略.可持續發展經濟導刊,2023-02-16
7.UNCTAD, A European Union 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Implications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2021
8.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Institute for Sustainability Leadership, On the Borderline: The EU CBAM and its place in the world of trade EU 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Implications for climate and competitiveness,2021
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征10%關稅,對跨境電商的巨大沖擊
1158 閱讀智航飛購完成天使輪融資
1064 閱讀白犀牛副總裁王瀚基:無人配送帶來了哪些機遇與挑戰?
820 閱讀SCOR模型:數字化時代供應鏈管理的航海圖
871 閱讀快遞人2025愿望清單:漲派費、少罰款、交社保......
816 閱讀突發!美國郵政停收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包裹,800美元免稅取消,影響幾何?
732 閱讀京東物流北京區25年331大件DC承運商招標
712 閱讀物流人“搞關系”,如何與對手戰斗?
610 閱讀“朝令夕改”!美國郵政恢復接收中國包裹
653 閱讀物流職場人性真相:鷹鴿博弈下的生存法則
610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