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張志清的演講整理。
這幾年談得最多的話題是整個社會的數字化轉型,其實媒體同樣也面臨著全面的數字化再塑。
因為技術重構了整個社會運行的變化,媒體發展也是技術驅動下的發展。
從技術運用角度,媒體從最早“協作式”走到“工業化”、“信息化”,再到今天的智能化時代,內容開始大量的運用數據,甚至用AI機器寫作等等,是技術推動了媒體的改變。
從內容載體角度,技術帶來了視頻時代,激發了大量的視頻內容需求,由此又推動了“文字視頻化”(文本化的視頻)、“微博化視頻”、 以及內容標簽影響下的“視頻數字化”等改變。
從內容創作角度,以技術對視頻創作的影響為例,智能化剪輯就很典型。例如抖音、快手這樣短視頻平臺,可以帶來智能化的剪輯工具、標準模板,拍兩個畫面輸入進去,就能快速生成一個視頻。還有虛擬主播等等,整個內容生產流程,機器化和智能化的程度越來越高。
而在技術的重構與推動下,內容其實可以被再定義。
內容作為獲得與沉淀用戶最好的手段之一,成本相對也更低,企業包括傳播人需要深度理解內容,才能創作并利用好內容。而在技術的推動下,內容從產品自身到生產模式都開始改變,內容可以被再定義。
以往的內容閉環是,平臺上做封閉式生產,直接觸達平臺用戶。但現在平臺端、內容生產端、用戶端開始分離,并呈現出各自的特點。
從內容生產端來看,優質內容始終是稀缺的,同時規模化的效率是更高的。如果一個平臺或媒體能夠成批量地生產優質內容,那它一定是個優秀的內容生產端。
再從平臺端來說,如今整個內容平臺呈現出:大平臺+垂直平臺的兩個分離,大平臺包括:一頭一抖、一快兩微,還包括一些垂直細分平臺也非常有潛力。
最后從用戶端來說,用戶決定了內容的傳播效果,我們需要深入了解用戶的需求,痛點在哪里,還要明確用戶的時間在哪里,只有對的內容和對的時間才能滿足用戶。
原來生產內容主要依靠媒體機構,但現在生產內容包括自媒體、社交媒體等等,同時企業端也變成了生產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比如疫情期間我們看到大量的企業開啟帶貨直播。
還有大企業的員工數量也決定了企業生產內容的來源。一個企業如果幾萬名員工,那本質上內容的潛在分發和覆蓋用戶量就會非常大。
還有一個邊界,我們以往認為內容就是新聞稿、紀錄片、專題片、報道、一條片子,但現在內容邊界已經被打破了,營銷也在內容化,比如百事可樂用六小齡童拍攝的廣告故事,就是通過內容化的廣告喚起了集體記憶。
重新理解今天的內容,對媒體人、傳播人也不禁引出了六個靈魂質問。
綜合類的內容覆蓋面廣,但是垂直類的內容可以挖掘地更深度。如今我們在社交媒體上看到的大部分內容,都是垂直細分的,包括每一個行業都在講這個行業自身的故事,這也是一種垂直內容。
優質精品內容永遠是稀缺的,但是做規模化內容的覆蓋度與傳播效率會更好,那么規模化和精品化如何選?這中間要考慮到不同的內容市場是有差異性的,企業的傳播目標打哪一個點。
以往內容是重前端的,但如今很多機構媒體都有中臺,而在技術驅動下中臺對內容生產能力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這讓我們可以調動各種各樣的力量,推動內容生產的速度與效率。所以我們的內容生產重心到底放在中臺還是前端?
這一點非常重要,內容到底是記者跑去現場做調查給予事實講述,還是以人格化、情感化、個性化的表達?如今很多內容都是評論重于事實,評論情緒表達重于事實表達。
原創內容的效率與快速生產內容的需求并不匹配,此時我們是堅持只做原創內容還是做聚合平臺,或者是從內容生態上切入去做生產。
企業和媒體對于內容生產模式的選擇,是做同樣的內容進行不同平臺的分發,還是做集成商,在不同的平臺上,分發符合平臺特性的內容?
回答這六大問題,其實是要解答如何兼顧“規模化生產”,“高品質產品輸出”,“精準化傳播”,也就是關于內容的生產成本和效率的問題。
1)產品不再是單打獨斗的競爭而是生態上全供應鏈與產品鏈的競爭;
2)小團隊的創新與大團隊的規模化、模式化與數字化;
3)用戶的全流程參與(內容共創);
1)內容生產能力;
2)議題策劃能力;
3)打通上下產業的整合能力;
4)傳播運營能力;
5)技術營銷能力;
6)數字化的能力。
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征10%關稅,對跨境電商的巨大沖擊
1018 閱讀白犀牛副總裁王瀚基:無人配送帶來了哪些機遇與挑戰?
736 閱讀SCOR模型:數字化時代供應鏈管理的航海圖
794 閱讀快遞人2025愿望清單:漲派費、少罰款、交社保......
732 閱讀京東物流北京區25年331大件DC承運商招標
649 閱讀春節假期全國攬投快遞包裹超19億件
516 閱讀1月27日-2月2日全國物流保通保暢運行情況
517 閱讀暖心護航春節返程,順豐確保每一份滿滿當當的心意與牽掛新鮮抵達!
462 閱讀“朝令夕改”!美國郵政恢復接收中國包裹
478 閱讀2025年1月20日-1月26日全國物流保通保暢運行情況
436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