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行供應鏈管理那年,曾經與公司老板有過一次爭論。爭論的焦點是供應鏈的功能定位。
老板的觀點是:供應鏈,應當做好公司運營的儀表盤。
而我的觀點則是:供應鏈,應當是公司運營的CPU。
……
誰都沒能說服對方。這次爭論,最終以老板的笑而不語結束。
*** *** ***
儀表盤的定位,是很低的要求嗎?
交貨績效,有產品線、產品組、產品等多個層次,有預測、訂單等多種情景,有暫時和長期多種可能。
交貨不良,有需求、供應、產能等多種來源,有人員、物料、設備、質量等多種要素。
存貨績效,有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等環節,有新品、常規品、退市等區分,有過低、正常、呆滯、死庫等定義。
——KPI呈現,是體系完備的嗎?
——所呈現的KPI結果,是真實有效的嗎?
缺乏供應鏈KPI體系支撐的工廠運營,又跟閉著眼睛開高速有什么區別?
交貨績效,體現在哪個層次哪種情景?是結果還是預判?
交貨不良,當各種來源、要素交織,到底哪一個才是問題的核心?
存貨呆滯、死庫的原因,是職能配合低效、需求異常變化還是供應鏈過度反應?
——如果考慮到KPI影響因子分析,又有多少工廠是有效的?
——缺乏供應鏈KPI影響因子分析和監控的工廠運營,又有什么成長希望呢?
對供應鏈KPI影響因子不做分析,或者結論都是指向客戶和供應商,這樣的工廠運營,出路將是何方?
如此來看,現實世界里,“儀表盤”這一要求,其實已經不低。
回避問題總是更容易。畢竟,供應鏈世界,時間是解決問題的終極手段。如果一時之間還沒解決,那就再多等一等。
揭示問題總是很困難。在供應鏈這里,KPI只是結果,問題總是隱在兄弟職能的配合推諉之中。哪些傷疤揭得開?哪些蓋子值得掀?掀起的是正確的蓋子嗎?
所以,“儀表盤”這一要求,難的不是數據,而是數據的解釋。最難的,其實是解釋的能力和勇氣。
*** *** ***
CPU的定位,是很高的要求嗎?
歷史與未來之間,隔著預測。預測,終歸只是預測。
需求與供應之間,隔著彈性。彈性,終歸不可能無限。
預測和彈性之間,有座橋,它的名字叫“計劃”。
——避免彈性被需求壓垮,難道不是依靠計劃的主動性嗎?
——應對預測風險,難道不是依靠計劃的靈活性嗎?
如果一家工廠的計劃,僅僅被賦予接單排產的要求,那么這家工廠能有靠譜的標準交期承諾嗎?如果標準交期承諾都是帶著各種附加條件,例如預測、訂單量,那么,你怎么可能逃得開牛鞭效應?
MTS與MTO、安全庫存,并不曾有普適的絕對標準。
穩態業務與成長業務,不應該有一樣的存貨約束。
存貨效率與交貨績效,看似是并不困難的選擇題。
——交貨問題,難道供應鏈計劃策略可以置身事外嗎?
——運營效率,難道不受計劃影響嗎?
如果一家工廠的計劃,頭頂套著整齊劃一的存貨風險緊箍咒,那么如何支持業務成長? 如果工廠計劃是跟隨性的,那么在市場波動中,如何能有穩定可靠的運營效率?
計劃職能在位,事實上供應鏈管理就承擔著工廠運營的CPU功能。區別無非在于,這CPU是奔騰處理器,還是普通計算器。
然而現實中,供應鏈管理身處供需之間卻又經常無所依托。如果對兩端都不能理解和把控,那么就只能隨波逐流。至少,疲于奔命的供應鏈,苦勞總歸是容易被人看到的。
只是,這種局面,到底是客觀命運還是主觀選擇?
*** *** ***
爭論歸爭論,但這并沒有影響我的職位和職業生涯。
老板仍舊在定期討論各種報表分析時,一層層追尋問題根源直到他滿意。
而我和我的團隊仍舊孜孜不倦地探尋自主預測、主動計劃,探尋存貨指標的平衡之道。
……
后來,S&OP和生產管理會議的頻度和時間逐漸下降。我也慢慢養成了喝咖啡的習慣。
*** *** ***
咖啡喝得多了,就慢慢悟出一個道理:在“儀表盤”和“CPU”之間,隔著信念和能力。
供應鏈風格的千奇百怪,正是信念和能力的千差萬別。
(本篇完)
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征10%關稅,對跨境電商的巨大沖擊
983 閱讀白犀牛副總裁王瀚基:無人配送帶來了哪些機遇與挑戰?
729 閱讀SCOR模型:數字化時代供應鏈管理的航海圖
759 閱讀快遞人2025愿望清單:漲派費、少罰款、交社保......
718 閱讀京東物流北京區25年331大件DC承運商招標
635 閱讀春節假期全國攬投快遞包裹超19億件
516 閱讀1月27日-2月2日全國物流保通保暢運行情況
517 閱讀暖心護航春節返程,順豐確保每一份滿滿當當的心意與牽掛新鮮抵達!
462 閱讀2025年1月20日-1月26日全國物流保通保暢運行情況
422 閱讀“朝令夕改”!美國郵政恢復接收中國包裹
394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