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要說中國供應鏈金融最火的產品,電子應收賬款多級流轉要說第一,相信沒有其他敢說第二的,可以說席卷整個中國供應鏈金融市場,眾多的核心企業、保理公司、科技公司、銀行、交易所深度參與,都獲益頗豐。當然,也引起了眾多的爭議,主要是第三方獨立的金融公司看著眼紅,天天拿核心企業剝削供應商說事,要不就拿沒有監管擅自發幣說問題,核心企業等利益主體當然也不斷的反駁,說電子應收賬款多級流轉的各種好處,從客觀的角度看兩方都沒有對錯之分,只是利益之爭。票交所為了電子應收賬款多級流轉對票據的沖擊,開發了供應鏈票據,其實兩個東西本質差不多。
不管是電子應收賬款多級流轉還是供應鏈票據,其實核心都是資源的業務,誰擁有了核心企業資源,誰就能掙到錢。擁有核心企業資源的供應鏈金融公司,掙的盆滿缽滿的同時,有人過度依賴這個業務,有的人就開始思考,這類業務能夠持續多久?在最容易掙錢的時候,思考業務的可持續性和未來的發展方向,其實是每個企業應該考慮的,這也屬于市場上流行的戰略管理中的第二曲線問題。
電子應收賬款多級流轉其底層邏輯和票據是一樣的,當時的發明人,應該也是受到票據的影響,看到了票據的缺陷和市場空間,才做出來的。至于市場上很多人說兩個產品各種不同來說明兩個差異性,其實都是表象,背后都是有利益的。不管兩個產品本質相同還是不同,做為一個涉及面廣、具有金融屬性的產品,接受金融監管,是必然的,相信在這點上,大家的看法應該是一致的。剩下的就看什么時候監管、哪個監管機構監管,監管的內容和方式了。
電子應收賬款多級流轉相比票據,主要的區別是系統的開放性和參與主體,其中系統的開放性是核心,電子應收賬款多級流轉是一個封閉的系統,封閉的系統好處就是,只要這個東西開出去了,不管流轉到哪里,哪怕是流轉到世界各地呢,想要融資,必須要通過這個系統的運營方,這時候運營方就可以自己決定資金方、費率了,相當于建了一個高速公路,只要上了高速,你就得聽我的了。這種模式自己的資源,自己掙錢,自己說的算,本身無可厚非,但是呢,我們畢竟是社會主義國家,啥都講究公平公正,最近幾年國家也再反壟斷監管上下了很大功夫,所以監管部門對于這種封閉性的系統是排斥的,表面上是拿為了供應商有很多的選擇,其實還是照顧其他金融機構的利益。
未來,監管部門如果對電子應收賬款多級流轉進行監管,一定會像票據一樣,開放系統,允許各種金融機構參與,供應商自主選擇,這樣,平臺建設和運營方,優勢其實就沒有了,現在平臺基本都是靠持有人融資收費,不融資流轉和持有都是不收費的,如果放開系統,靠使用就收費,很難收費,即使個別能收費,也少的可憐。甚至監管部門有可能自己建立一個這樣的平臺,類似票交所的系統一樣,各個核心企業直接接入,不允許第三方建立,那就更和現在的票據一樣了。不管采取哪種方式,其實對目前運營電子應收賬款多級流轉的平臺業務打擊都很大。
除了面臨監管風險以外,這東西如果核心企業協同的好,業務很容易遇到天花板,因為這個業務量不可能超過整個集團的應付賬款額度,而且集團也不可能讓你做滿,把集團所有的不剛性兌付的商業信用換成剛性兌付的金融信用,這樣對集團的流動性壓力很大的。在集團內部做不動了,就得考慮下一步該干啥了。
所以,主要靠電子應收賬款多級流轉業務掙錢的公司,要提前想到這個后果,早準備應對措施。
其實不僅僅是我,更多的主要經營電子應收賬款多級流轉的公司,也意識到了這個產品未來監管對業務的影響,很多公司就盯上了供應鏈票據,想在供應鏈票據開拓一下市場。我覺得非銀機構想在供應鏈票據上掙到錢,有點難。
供應鏈票據本質還是票據,只不過是采取了批量開具和批量背書而已,以解決票據不能拆分背書的問題。供應鏈票據的誕生,其實是票交所受電子應收賬款多級流轉的影響,想實現應收賬款票據化,也有很多人在思考供應鏈票據是否會取代電子應收賬款多級流轉。供應鏈票據能否取代電子應收賬款多級流轉,核心就是一個原因,監管。除非有監管要求,要不然不會取代的。
核心企業與供應商的貿易是采取應收賬款形式,還是開票據形式,還是開信用證形式,還是電子應收賬款多級流轉的形式,主要是根據核心企業與供應商的貿易地位及核心企業的利益決定的,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貿易,不同的供應商,甚至是同一個供應商,都會采取不同的形式,如果沒有監管強制要求,供應鏈票據不可能取代電子應收賬款多級流轉的。
既然供應鏈票據本質還是票據,就要面臨參與方的問題了。這幾年國家對金融監管真的是越來越嚴格,對待票據貼現也是一樣。不管是最高人民法院的民九意見,還是其他文件中,都明確要求,票據貼現是專營業務,必須有貸款資質的機構進行,這里的有貸款資質的金融機構,其實主要是指銀行。其他無資質進行票據貼現業務的,都屬于非法經營,金額大的要追究刑事責任的。經營電子應收賬款多級流轉的,參與主體更多的是保理公司,而銀保監會和各地金融局對保理公司的要求也是不能經營票據貼現業務的,所以保理公司根本沒法參與供應鏈票據業務。
一些經營電子應收賬款多級流轉的平臺,有的已經申請了接入票交所的供應鏈票據系統,咱先別說接入門檻的問題,即使接入了,票據系統屬于開放性系統,而且票據市場化程度高,費率比較公開化、市場化,別說供應鏈票據開出去能否回來找你融資,即使通過你融資,你再對接金融機構,你能掙多少錢呢?平臺如果要豐富一下產品是可以的,靠它掙錢就得好好想想了。
核心企業的財務公司接入供應鏈票據系統是應該的,畢竟財務公司是可以貼現的,票據也是財務的業務之一,而且是要服務整個集團。
通過對電子應收賬款多級流轉和供應鏈票據進行分析后,可能很多已經在經營的企業或者有資源準備干的企業,喪失了信心,不知道還干不干。其實這個完全沒有必要,監管機構什么時候對電子應收賬款多級流轉進行監管和什么時候在集團做滿,其實還有很長一段時間,這期間,我是鼓勵大家大干、快干、抓緊干,干這東西本身成本又沒有多少,只是個內部協同的問題。有錢不掙,那不是傻嘛?
任何企業,都要同時考慮眼前的利益和未來的利益,兩個利益并不是矛盾的,不是非此即彼。電子應收賬款多級流轉其實是一個非常好的產品和創新,不管對供應鏈金融企業還是對于核心企業、供應商來說,好處是大大的。這個產品既解決了供應商的融資難,也解決了融資還款難的問題。還能降低核心企業的有息負債,還可以把自己的融資負債變成供應商的融資負債,這點對于城投公司來說還是挺適用的。當然,這個功能票據也是同樣具備的。
對于電子應收賬款多級流轉和供應鏈票據,我認為,未來監管部門應該是會允許同時存在的,應該不會取消。雖然兩個工具本質相同,但是參與主體、運行的方式等方面還是有很大的差異,兩個工具可以起到互相補充互相促進的作用。未來不管是社會還是商業,不可能一種工具能夠滿足所有企業所有發展階段不同的需求,未來商業的發展一定是多樣化的、個性化的,所以配置不同的金融工具,滿足不同企業不同發展階段不同的金融需求應該是主流方向。文章標題中寫的,電子應收賬款多級流轉和供應鏈票據并不是兩個工具沒有未來,是指這兩個工具對于非銀供應鏈金融企業(主要是指地方金融組織和供應鏈金融科技平臺)來說,是沒有未來的,需要深度思考未來發展方向。
在目前的中國,參與供應鏈金融的主體很多,包括地方金融組織,包括保理公司、小貸公司、典當行、融資租賃公司、融資擔保公司等,還有供應鏈金融科技公司、供應鏈公司(包括物流公司)、銀行、券商、信托、交易所等等吧,各自發揮著自己的專長。這其中除了輔助參與方,其實主要分兩大類,一類是供應鏈場景方,一類是純資金方。像電子應收賬款多級流轉的平臺,多是核心企業的供應鏈金融公司來運營的,核心企業的保理公司運營的居多。我增加寫過一篇文章,叫獨立保理公司生存難,核心企業保理公司轉型難,如果感興趣的,可以去看看。
核心企業的供應鏈金融平臺,主要依賴集團的產業資源上下游做,但是鑒于受到自身集團業務規模限制,做滿后,就需要考慮如何發展的問題。畢竟做企業和做農民不一樣,做農民可以不發展,種點地夠吃夠喝就行了,做企業不進則退。核心企業供應鏈金融公司集團上下游業務做滿后,想做點其他金融業務吧,肯定是不行了,因為其他金融業務,都有坑了,你也搶不來。做集采平臺吧,那更有坑了,也不是你的業務范圍了,搶這個業務更難了。
剩下可以開發的,就是外部了。做外部的業務,單純的科技平臺或者一個保理公司,肯定不行,因為風險管控不住啊。因為科技平臺和保理公司不參與貿易業務,錢哪里去,貨從哪里來到哪里去、貨是干啥的都不知道,貿易真是不真實不知道,風險根本不可控。跟其他國企的保理公司倒點業務吧,這也不是個長期業務,偶爾做做沖沖量還是可以的。
其實還有一條非常好的路,就是成立供應鏈服務公司,通過供應鏈公司+保理公司+金融機構,依托集團產業背景資源,為中小微企業提供綜合的供應鏈+金融服務。這個模式,是對外開展業務,相比只盤活內部資源來說,協同難度小,也容易被內部其他兄弟單位看得起,要不總說你沒有本事,就會吃家里的飯?,F在國家及其他地方政府都是推行鏈長制,通過鏈主,來服務更多的中小微企業,這里的中小微不僅僅是其上下游的企業,還有市場上其他和自己同類同屬的中小微企業,通過開放其供應鏈能力,讓這些中小微企業也能夠享受其鏈主的供應鏈優勢,而且,鏈主企業也可能從經營產品的企業轉為經營生態的企業。
通過供應鏈公司+保理公司+金融機構,能夠深度參與、控制和管理供應鏈,拋棄過去只能為客戶優化資金流的局限,可以全方位的從商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角度幫助客戶優化成本、效率和質量,從一個巨嬰真正成長為成年人,從單一的金融服務商轉為供應鏈+金融的集成服務商,也許有一天會成長為產業的組織者,到那時候,相信,不僅僅對中小微企業、對集團、對供應鏈金融公司、對團隊、甚至對國家,都是有重要的影響,前途無量!
從單一的純金融服務商轉型為供應鏈+金融集成綜合服務商,很多人會問,會不會很難?其實這不是一個好回答的問題,何謂難?難的標準是什么呢?是難在股東不讓干?還是資源沒有?還是難在組織沒能力干?還是組織不愿意干?其實哪種情況都有,我個人認為,團隊組織不愿意干是核心問題。主要是供應鏈+金融集成服務,需要很長的時間積累,見效慢,而且干的都是一些苦活、累活。
供應鏈+金融的集成服務,看著內容很多,但基本都是市場上非常成熟的產品,市場上做單一服務的一大把一大把,這又不是讓你造芯片、造發動機、發明新冠疫苗呢,金融行業的人都是重點大學985、211畢業的,難道連普通大學畢業,甚至都沒上過大學的人干的活,你也干不了?自己親自干不了沒關系啊,可以整合單一服務商,招聘這方面的人啊,市場上有的是。當然了,你就想舒舒服服的在辦公室寫PPT吹吹牛就想掙錢,那就真的無招了,畢竟再有能力也叫醒不了一個裝睡的人。
做供應鏈服務的企業,紛紛進入供應鏈金融市場,掙到了供應鏈+金融的綜合收益。而做金融的企業,擁有強大的資源和人脈、高素質的人才、強大的資金能力,確只能掙高風險,利潤低的錢,從哪個角度看,都是覺得可惜。
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征10%關稅,對跨境電商的巨大沖擊
1025 閱讀白犀牛副總裁王瀚基:無人配送帶來了哪些機遇與挑戰?
750 閱讀SCOR模型:數字化時代供應鏈管理的航海圖
794 閱讀快遞人2025愿望清單:漲派費、少罰款、交社保......
732 閱讀京東物流北京區25年331大件DC承運商招標
656 閱讀春節假期全國攬投快遞包裹超19億件
523 閱讀1月27日-2月2日全國物流保通保暢運行情況
524 閱讀“朝令夕改”!美國郵政恢復接收中國包裹
492 閱讀暖心護航春節返程,順豐確保每一份滿滿當當的心意與牽掛新鮮抵達!
462 閱讀突發!美國郵政停收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包裹,800美元免稅取消,影響幾何?
487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