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庫存都是“合理”的,并不意味著我們就把頭埋在沙子里,對庫存的風險視而不見。這里要介紹的庫存四分法,就是幫助我們細分庫存,識別風險,管理風險。風險越大,庫存的“合理性”就越低,就要引起越多的關注。
四分法的對象是整個供應鏈的庫存,包括在途和在庫。我們想特別強調的是,在途庫存雖然不在我們的倉庫里,但也是我們的庫存,因為訂單已經下達,供應商遲早會送來的。
下面我們以原材料為例,來介紹庫存的四分法。
1. 周轉庫存:維持正常的周轉所需,對原材料來說就是采購提前期,對成品來說就是制造周期和運輸時間。此類庫存的風險相對較低,設計變更、需求變化是最大的風險源。
2. 安全庫存:為應對需求和供應的不確定性而設立。在信息系統里,安全庫存設在那兒,就會一直驅動供應。所以,安全庫存不“安全”,需求變化了,如不及時調整安全庫存水位,最后會形成過剩。
3. 過剩庫存:理論上,一旦超出周轉和安全庫存,就是過剩庫存。實踐中,出于各種原因,比如庫存不齊套,客戶訂單推遲,企業總會有一定的過剩庫存[1]。所以,一定范圍的過剩庫存并不可怕,比如2個月內可以消耗掉的;可怕的是超出部分,呆滯的風險就更大,成為風險庫存。
4. 風險庫存:所有的庫存都有風險,但超出周轉、安全和過剩庫存的部分風險最大,這里專門設為“風險庫存”以區別對待。對企業來說,從上到下,一定要特別關注風險庫存。
從嚴格意義上講,只有周轉庫存是真正“合理”的。即便是周轉庫存,也會因為周轉周期不合理而變得不合理。安全庫存有一定的合理性,這是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不完美的世界,需要安全庫存來應對需求、供應的不確定性。但是,庫存計劃一刀切,安全庫存水位設置不合理,安全庫存就又不合理了。過剩庫存看上去不合理,但也有合理之處,比如客戶推遲提貨,物料不齊套等,跟我們的計劃與執行能力有關。風險庫存的不合理性就更高。當然,有時候由于策略采購等,比如批量買入大宗原材料等,這樣的風險庫存也會有一定的合理性。
這也再次說明,庫存的合理與否是個非常難回答的問題,沒有黑白分明的答案,我們一定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庫存的四分法呢,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分析框架,來識別和判斷不同庫存的風險。下面我們通過一個具體的例子,看四分法是如何用在供應鏈庫存風險管控上的。
案例公司是個制造商,原材料的在庫和在途庫存合起來有幾億元。針對幾千原材料中的每一個料號,我們拿最近三個月的需求歷史作為預測,乘以采購提前期和采購單價,得到周轉庫存。之所以用最近三個月的歷史需求,是因為案例公司有相當一部分業務是項目型的,訂單驅動,在ERP系統里沒有相應的預測。當然,我們明白,需求歷史不會完全重復,但在總體庫存分析上至少給我們一個起點。
對于很多料號,這個企業把安全庫存和需求預測放在一起,并不在ERP中設相應的安全庫存,只是多下些訂單。這是不規范的做法,前面已經說過。我們就讓他們逐行確認,把安全庫存的部分甄別出來,總額近億元。對于超出周轉和安全庫存的部分,該企業認為,如果不超過3個月的正常需求,那么風險相對可控。這就是過剩庫存。其余的就是風險庫存,即超出了周轉和安全庫存,3個月還消耗不掉的庫存。在這個案例中,風險庫存總額為1億多元,占所有庫存的近30%,是個大問題。
圖1:某制造商的在途+在庫庫存分解
那好,對著四類庫存的報表和匯總圖,你能做點什么?你當然什么也做不了:你得分解到每一個具體的料號,理解這1個多億的風險庫存從何而來,以便在料號層面采取措施。
你會發現有些風險庫存是新產品的,因為需求歷史低,所以這里高估了。但更多的是些關鍵元器件,總共占了5000多萬的風險庫存。芯片行業短缺,采購提前期大增,比如原來是112天(16周),現在都到26周了。也就是說,這些關鍵元器件在提前下單,而計算中用的周轉周期還是原來的標準交期。所以說這部分也高估了。有道理?當然有,但你千萬可不要給這些合理的理由蒙蔽。
再仔細往下看,看數據。是的,實際的采購提前期增加了,在途庫存就得增加。但數字對不上啊。比如有一個芯片,采購提前期漲到26周了,但為什么要下三十幾周的訂單呢?答曰跟銷售、產品和采購協商的結果,集體決策。這回答的是誰做的決策,并沒有回答為什么做了這樣的決策:提前期延長到26周,你下26周的訂單就行了,為什么要下三十幾周的,把那么多的訂單都下下去?
采購訂單下單太多,為什么說是個計劃問題?因為計劃在決定買多少。計劃員說,這是集體決策。我們想說的是,這決策最終是計劃做的,那計劃就是決策者,不能因為銷售、產品等職能介入就不負責任。行業短缺下,作為內部客戶,銷售和產品當然是希望多多益善,狠不得把一年的訂單都給下了。但是,他們對庫存負責嗎?他們是“崽賣爺田不心疼”。誰對庫存負責?計劃——計劃也得尊重規則,而最基本的規則就是進了采購提前期,才產生需求給供應商下采購訂單。
計劃員說,現在短缺,下了訂單反正也沒有貨,意思是風險并不大。繼續看數據。就這個特定的芯片來說,雖說短缺,手頭的庫存卻已經夠3個月用。別的幾個料號也類似。這表明短缺已經沒有那么糟糕,我們用不著下那么多的額外訂單,給公司增加額外的庫存風險。不信,等到年尾了,供應商的產能短缺結束了,把那些在途訂單都發送過來,你今年的庫存控制目標就算泡了湯。這也罷了,庫存目標本身不過是個數字;苦日子還在后頭:那幾千萬元的芯片,都夠用大半年了,積壓著,光資金成本就是幾百萬元。如果客戶需求變動,或者設計變更,變成呆滯庫存,問題就更糟糕了。
我們用同樣的四分法,幫助另一個企業分析原材料庫存,發現該公司有兩個料號,在庫庫存有6700萬元,在途庫存達2400萬元——貨都已經從美國運到香港了,退都退不掉了。這9100萬元的在庫、在途庫存,其中大部分是風險庫存,足夠這個企業用一年了。沒用四分法時,這個企業沒法有效識別庫存風險,自然就沒法有效管控風險——不統計就不知道,不知道就沒法管理;用了四分法后,企業老總一眼就看出了問題所在。供應商在供貨合同中寫明,該企業不能賣給別人,怕擾亂渠道。退又退不掉,賣又不能賣,這就比較難辦。值得欣慰的是,這是個通用料,真正的庫存呆滯風險微乎其微。不過庫存成本也不容忽視:這兩個產品就有近1個億的庫存,一年下來光資金成本就幾百萬元。
而根源呢,還是離不開短缺時的過激反應——不管什么時候,都得遵循基本的準則,比如只買提前期內的量;如果要超出提前期,一定要理解風險,認真評估風險,只承擔“經過計算”的風險。我們得隨時記著,所有的短缺,都是以過剩結束;大多過剩,都是在短缺時造成。計劃團隊處于最前線,要居安思危,慎始如終。
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征10%關稅,對跨境電商的巨大沖擊
1312 閱讀智航飛購完成天使輪融資
1281 閱讀SCOR模型:數字化時代供應鏈管理的航海圖
1004 閱讀白犀牛副總裁王瀚基:無人配送帶來了哪些機遇與挑戰?
911 閱讀快遞人2025愿望清單:漲派費、少罰款、交社保......
900 閱讀突發!美國郵政停收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包裹,800美元免稅取消,影響幾何?
788 閱讀“朝令夕改”!美國郵政恢復接收中國包裹
765 閱讀京東物流北京區25年331大件DC承運商招標
747 閱讀物流職場人性真相:鷹鴿博弈下的生存法則
736 閱讀物流人“搞關系”,如何與對手戰斗?
645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