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企業有三大核心職能:設計整出個好產品(產品管理)、營銷賣個好價錢(需求管理)、供應鏈以適當的成本和速度生產出來(供應管理)。庫存的存在,跟企業的三大核心活動分不開。
從根本上講,庫存的根源是供應的不及時性,或者說,產品需要時間來制造、運輸和配送。試想想,我們每天都用自來水,水龍頭一打開,水就源源不斷地來了,但我們不會儲存自來水,因為自來水的供應周期為零。空氣也是這樣。這就是說,不管我們多么抱怨市場變化帶來的需求不確定性,庫存的根源其實是供應的能力不足。市場總是會變化,需求總是充滿不確定性,需求預測有改進之處,但到了一定地步就沒法進一步提高;庫存問題得從供應的角度來解決:供應的響應時間縮短了,庫存自然會降低。
先說產品設計。標準化的產品供應商往往備有現貨,交貨周期縮短;產品標準化同樣提高了規模效益,整體庫存下降;產品和工藝設計優化后,產品的可制造性增加,生產周期就縮短,相應的庫存就下降。可以說,產品設計給庫存定下基調。產品的標準化和設計優化降低了產品的復雜度,從根本上提高了庫存的效率。這就是說,庫存控制從根本上也得從產品設計開始。凡是能降低產品復雜度的舉措,也能降低庫存水平,提高庫存周轉率。這些在產品的復雜度控制里有詳述,在此就不再贅述。
圖1:從企業的核心職能出發,在深層次理解庫存
從供應管理來說,導入精益生產,縮短生產時間,縮短采購前置期;提高供應商的按時交貨率,提高庫存齊套率;建立寄售、供應商管理的庫存(VMI)或及時交貨(JIT),都能縮短供應的響應時間,降低在制、在購和原材料的庫存。供應商占產品成本的70%左右,在公司的庫存控制中也扮演重要的角色。
剩下的就是需求與供應的協調。表面上,企業經營的產品可能各不相同;根本上,他們要解決的問題并無兩樣,那就是有效匹配需求和供應,以最低的供應成本最大化地滿足市場需求。計劃是需求和供應之間的橋梁,庫存是計劃結果。庫存過多或過少,根源都是計劃上的先天不足,再加執行上的拖泥帶水。或者說,庫存表面上看是執行不到位的結果,其實更多的是計劃失敗的產物。這點我們在后面還會詳細闡述。
現在我們知道,為什么老總的降庫存運動是屢戰屢敗了:他們沒有觸及到庫存的根源。我們能理解,這些根源問題的解決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而身陷困境的企業呢,最缺乏的就是耐心。老總們習慣于尋求短平快的解決方案,就不可避免地陷入欲速則不達的境地了。
上面我們從企業的核心職能出發,理解庫存及其控制。下面我們從庫存的功用出發,更加直觀地理解庫存的作用,把庫存分為三類:
第一類庫存是維持正常運轉所必須的,叫周轉庫存——從供應商到公司的生產線到銷售渠道,總得維持一定的庫存量,以維持正常運營。比如生產周期是4個星期,那就意味著生產線上有4個星期的過程庫存;運輸過程是2周,那注定就有兩周的在途庫存。周轉庫存的根源是周轉周期。只有縮短周轉周期,才能從根本上降低周轉庫存。產品的標準化設計、產品與工藝設計的交互優化、精益生產等措施,從根本上都是為縮短周轉周期,從而降低周轉庫存。
第二類庫存是應對不確定因素的,叫安全庫存,比如需求波動、補貨延誤、質量問題等。安全庫存是供應鏈對不確定因素的自然應對,其根源是不確定因素。只有減少不確定性,才能從根本上降低安全庫存。產品的標準化設計增加了Risk Pooling,降低了需求和供應的不確定性;提高供應商的按時交貨率,降低了供應端的不確定性;周轉周期縮短了,相應的不確定性也會降低。這些都客觀上降低了安全庫存。
剩下的庫存既不是支持正常運轉,又不是應對不確定因素的,叫多余庫存。訂單取消、設計變更、預測失敗等造成的呆滯庫存,批量采購、批量生產、策略采購等造成的都屬多余庫存(策略采購是基于某種策略,比如預計材料會漲價而做的采購)。多余庫存的根源是人的行為,比如計劃失敗、無序導入設計變更、大批量采購以獲取價格優惠等。所以,控制多余庫存必須從組織行為上著手。促進供應鏈上的信息共享、推動協同計劃、預測與補貨,都是防止多余庫存的有效舉措。
圖2:庫存的種類和根源
這三類庫存根源不同,應對措施也有區別、有聯系。我們在后面的文章中會分別分析周轉庫存、安全庫存和多余庫存,以及應對措施。
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征10%關稅,對跨境電商的巨大沖擊
1361 閱讀智航飛購完成天使輪融資
1358 閱讀SCOR模型:數字化時代供應鏈管理的航海圖
1018 閱讀白犀牛副總裁王瀚基:無人配送帶來了哪些機遇與挑戰?
911 閱讀快遞人2025愿望清單:漲派費、少罰款、交社保......
907 閱讀800美元不再免稅,T86清關作廢,跨境小包何去何從?
819 閱讀突發!美國郵政停收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包裹,800美元免稅取消,影響幾何?
816 閱讀京東物流北京區25年331大件DC承運商招標
796 閱讀“朝令夕改”!美國郵政恢復接收中國包裹
779 閱讀物流職場人性真相:鷹鴿博弈下的生存法則
757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