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庫存計劃人員,不管你的庫存周轉多快,總有人挑戰你,說你的庫存不合理。不合理,其實是太高的代名詞。不過想想看,每一分錢的庫存都不是憑空而來,都是為了特定的業務需求而設的,哪能不合理嗎?畢竟,沒有一個人說,公司的錢太多,那就多建些庫存,把錢浪費掉,我們好到別的公司去上班啊。
要知道,庫存是結果,是公司綜合能力的體現。任何時候,結果都是合理的——你得到的都是你應得的。如果是不合理,那是因為作為一個企業,我們的能力有短板,過程沒做好。比如計劃員是高中生,Excel都不會用,當然做不好庫存計劃;銷售只考核銷售額和毛利,而不考核呆滯庫存的成本,結果自然是庫存太高。這都是能力問題,能力不合理,結果自然不會合理。要改變結果,前提是改變能力,比如招大學畢業生來做計劃,給銷售更加平衡的績效考核等。
當然,你拿這說辭給老總聽,八成會被敲得滿頭是包。老總還是會挑戰你,讓你在沙子上劃道線:究竟多少庫存才算合理?那我們就試著來劃道線。
你可以按照周轉庫存、安全庫存來粗略估計理論上的“合理庫存”。比如原材料有3周左右的安全庫存,生產線需要2周來加工,成品一般放置4周的庫存,那至少就得有3+2+4=9周的庫存。當然,你知道這是理想狀況。很多因素,比如庫存不齊套,會造成庫存偏高。那好,再加個2周。這就是說,總體上有11周庫存看上去就比較“合理”。
不過這還沒談到那些多余庫存——是個企業,都有一堆又一堆的多余庫存,它們來自以前的種種決策,客觀存在但誰也拿它做不了什么:能返工的早返工了,能退給供應商的早退了,能折價處理的也折價處理了,剩下的是些典型的“雞肋”,食之無味但棄之可惜——扔掉,又怕以后有需求;留著呢,三年五年都沒用,以后用掉的概率有多高?但你能說這些庫存不合理嗎?不合理,你又能拿它怎么辦呢?
所以,討論庫存多少合理是個偽命題,至少走不到哪里去。或者說,從絕對數量上討論庫存合理與否沒多大意義。但是,從相對數量出發,討論庫存的增量卻有很大價值,即截取某個時間點的庫存作為基數,然后根據業務量的變化,判斷庫存量的變化是否合理。
我們知道,要做生意,就得有庫存。生意量增加,庫存也會增加,但增速應該低于業務增速。比如業務增長了20%,庫存增量要低于20%,否則規模效益到哪里去了?而庫存的邊際周轉率呢,就是對業務的單位新增量,新增庫存要達到的周轉率,這是考核庫存控制的一個更有效指標。
庫存的邊際周轉率是如何計算的呢?假定是個兩階段的庫存體系:總庫和子庫。總庫一般會放4周的庫存,子庫放3周,加起來就是7周的庫存,庫存周轉是7.4次(52周除以7周)。因為規模效益,針對新增業務,假定總庫會增加3周的庫存,子庫增加2周的庫存,加起來就是5周,也意味著庫存的邊際周轉率是10.4次(52周除以5周)。這意味著如果過去一年的業務增長了,增量部分的產品成本是3個億,你的庫存增量不得超過2885萬(3億除以10.4)。
有人或許會問,為什么對于新增業務,庫存的邊際增值會遞減?這就得回到庫存的構成:周轉庫存和安全庫存。周轉庫存與業務量成正比,即周轉周期乘以平均需求。看得出,周轉庫存是沒有邊際效益遞減或遞增的,而安全庫存有——當業務越多時,相對的變動也就越小,需要的安全庫存也就越少。這就是規模效益,必須在供應鏈計劃和運營的結果上體現出來。
當然,這里兩個基本的前提:新增業務是原有產品的銷量凈增,而且供應網絡也維持不變。在現實中,這兩個假定往往難以實現。比如有的企業是通過導入更多的新產品或者新型號,增加了產品的復雜度。而這些新增的產品或型號呢,往往是針對一些差異化的需求,規模效益更低。另外,企業為增加銷量,往往進入一些“邊角料”地區,全國化或者全球化。伴隨而來的是供應網絡的復雜化,比如增加更多的倉儲和配送中心,增加了更多的庫存點。與新產品、新型號類似,這些庫存點也經常導致規模效益遞減,伴隨而來的就是庫存的邊際回報更低。
在過去幾十年里,產品的大規模定制越演愈烈,業務的全球化也與日俱增。而代價呢,不管你信不信,就是庫存的效率一直呈下降趨勢,庫存的周轉率每況愈下。這是個全球現象,跟很多人想象正好相反。不過也不要悲觀。至少,老板質詢庫存高時,你多了一個解釋。
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征10%關稅,對跨境電商的巨大沖擊
1179 閱讀智航飛購完成天使輪融資
1225 閱讀SCOR模型:數字化時代供應鏈管理的航海圖
990 閱讀白犀牛副總裁王瀚基:無人配送帶來了哪些機遇與挑戰?
904 閱讀快遞人2025愿望清單:漲派費、少罰款、交社保......
858 閱讀突發!美國郵政停收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包裹,800美元免稅取消,影響幾何?
760 閱讀京東物流北京區25年331大件DC承運商招標
726 閱讀“朝令夕改”!美國郵政恢復接收中國包裹
702 閱讀物流人“搞關系”,如何與對手戰斗?
631 閱讀物流職場人性真相:鷹鴿博弈下的生存法則
687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