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亞利桑那州立大學讀商學院時,有個教授叫斯每爾澤(Smeltzer)。該教授的研究很雜,也很難說在哪一方面有經典之作。就戰略采購而言,他有一論點倒很有意思:戰略采購一定得有一個采購戰略。當時想,這不是大白話嘛,還用得上長篇累牘地證明?這么多年來,看了這么多大大小小的公司的掙扎后,才終于品過味來。其實這些公司缺的還正是戰略。
作為職業經理人,相信不少人有這樣的體會:工作越久,就越容易陷在日常雜事中。追料、談價、處理糾紛,一切都為活在當下。戰略是重要,但沒重要到今天就要命的地步。于是便一拖再拖,結果是永遠也無暇顧及。很多公司根本沒有戰略,這也是個重要原因。
好不容易制定了戰略,比如分類供應商,確定哪個是優選哪個該淘汰,但卻沒法平衡短期需要和長期需要,長期戰略就屢屢敗陣給短期需要,結果戰略就如虛設。例如生產線在停工待料,或者設計工程師今天下單,明天要貨,找哪個供應商?八成是現有的那個——雖然表現差,該淘汰,但至少可以出貨;優選供應商呢,雖然有潛力,但需要時日。可以說,不愿為長期利益而犧牲短期利益,戰略注定是一紙空文。
再就是人員走馬燈似地換,一朝天子一朝臣。新官上任,帶來新人,導入新供應商,一切從頭來過。一年半載不到,新人還沒成舊人就卷鋪蓋走人。繼任的一來,又是另起爐灶,推到重來。如果沒有戰略,大家都按照常識做事,順其自然,不求無功,也不會有大過;有戰略,但朝令夕改,花在調整方向上的精力比干活更多,結果大部分時間都在鬧革命,而不是抓生產。所以,戰略沒了持久性,比沒有戰略更糟糕。
不是所有的戰略都是完美的,但有個戰略比沒個戰略強。供應商戰略不明晰,甚至根本沒有戰略,就沒有了原則,這是眾多企業的共同挑戰。沒了戰略,就沒有方向,就在活在今朝的泥淖里打滾,在短期和局部利益驅動下,隨波逐流,犧牲長期和全局利益。一個常見的例子是,劣質供應商的質量、交付有問題,采購方就調整份額,減少合作業務;過了幾天,供應商來了,再便宜5分錢,這業務又拿回來了,甚至更多。這種沒原則的做法,也鼓勵了供應商在未來繼續投機取巧——大不了就便宜五分錢唄,也給別的供應商樹立了很壞的榜樣。
在公司內部,供應商戰略是跨職能的重要工具:哪些供應商可以用,哪些供應商不能用。這增加了跨職能協作的可預見性。對供應商來說,供應商戰略也傳遞了清晰的信號,那就是你不好好干活,一旦被剔除合格供應商清單,要再跟我們做生意可就不容易。這客觀上驅使供應商更好地表現。
比如有個家電巨頭,原來采用三星的顯示屏,但有一年被坑了:供方產能短缺,三星的資源傾斜給競爭對手了。該家電巨頭就淘汰三星,信號很清楚:危難的時候你不支持我,以后你就沒我的生意。你知道,所有的短缺都會過去,接下來的就是過剩。短缺結束后,產能過剩,三星的高管金先生、李先生們就三天兩頭來拜訪,這個家電巨頭呢,飯可以跟你吃,話可以跟你談,但生意免談。三星給的條件一次比一次好,但就是拿不到生意。對這個家電巨頭來說,雖然這意味著短期利益的損失,但殺一儆百,給供應商非常清晰的信號,還是值得:“犯強漢者,雖遠必誅”,跟我做生意,就得全心全意支持我。
再拿我的老東家來說,這個半導體設備制造商因為種種原因,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失去了英特爾的業務,然后就是成年累月,花費巨大的資源和努力重新成為英特爾的供應商。整個周期大概持續了15到20年。在這期間,老東家開發出行業最佳的設備,對英特爾來說,用不到最好的設備也是損失,但犧牲部分利益,給供應商清晰的信號,同樣也是值得的。供應商的忠誠度也是這么來的:如果要投機取巧,你會死得很慘。
想必現在你會理解,對于伊斯蘭極端分子,以色列為什么要睚眥必報,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了。明朝對李自成的流寇,清朝對太平天國的反賊,國民政府對日本侵略者,最終是死磕到底,不談判、不議和、不妥協,也是同樣的原因。
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征10%關稅,對跨境電商的巨大沖擊
1053 閱讀白犀牛副總裁王瀚基:無人配送帶來了哪些機遇與挑戰?
764 閱讀SCOR模型:數字化時代供應鏈管理的航海圖
808 閱讀快遞人2025愿望清單:漲派費、少罰款、交社保......
753 閱讀京東物流北京區25年331大件DC承運商招標
663 閱讀春節假期全國攬投快遞包裹超19億件
523 閱讀“朝令夕改”!美國郵政恢復接收中國包裹
520 閱讀1月27日-2月2日全國物流保通保暢運行情況
524 閱讀暖心護航春節返程,順豐確保每一份滿滿當當的心意與牽掛新鮮抵達!
469 閱讀突發!美國郵政停收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包裹,800美元免稅取消,影響幾何?
508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