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樂樂創始人兼CEO 陳功偉
作為中國最早的水果類B2B品牌之一,果樂樂成立于2014年,已經覆蓋數千家水果店和超市。水果日交易量200-300噸,日交易額100-150萬元。旗下設有社區生鮮便利店品牌“第9鮮”。憑借對坪效、動銷率、數據庫的不斷優化,果樂樂從2018年開始實現了穩定盈利。
本文根據陳功偉現場演講摘錄整理,與生鮮運營的伙伴們共享。
零售業態可以分為三個場景:一個是傳統大賣場,一個是便利店,第三個是我們最看好的社區店。所以我們在2016年開店的時候選擇了社區生鮮店模式。
我認為它會消退,或者變得很難做。因為是倉儲形式,就是在每一個城市居民最集中的黃金地段,用最貴的房租做倉儲式的賣貨,把最好的地方做成了倉庫,讓人在里面選貨。而現在在北京市五環內,只要是相對成熟的小區,房租一平米應該都會在十塊以上,人工還不斷上漲,所以原來的這種倉儲式的賣場很難做。
就北京而言,它的數量是不足的,一些便利店現在也開始加生鮮了,我去看過幾家店,還是不錯的,生鮮能夠帶來更大的流量,它們的生鮮面積應該是超過總面積的20%。所以,便利店也會分流原來的大賣場。
社區店數量更不足,因為城市基礎建設的問題,開發商蓋房子很多沒有去考慮未來購物的便利性。所以社區店主打便利,滿足居民的一日三餐。
為什么要把這三個業態放在一起比較,因為基本上從2014、2015年開始,線上流量基本上是巨頭的。沒有流量我們該做什么?所以2014、2015年,O2O比較火,開始線上訂單線下交付,改變了很多行業。實際上盒馬是在大賣場的情況下,做了兩個不同的方向:一個是重新組織商品,做海鮮、餐飲,追求更高毛利;另一個是多點,其實是通過一套系統,幫助傳統商超去獲得更多的線上平臺。
第二個就是去年開始火起來的社區拼團。現在的這一波所謂的頭部公司,包括食享會,基本上都是從2016年開始運做的。其實做的是社區便利店,只不過用群的方式,PK的是以社區為單位的那些傳統的店。社區拼團實際上是對便利店的改造。
每日優鮮已經干了四年,今年叮咚通過手機在上海也火了起來。前置倉中水果占的比較高,損耗比較大,運營難度大,金額也不高。叮咚號稱已經在上海有30萬代理了,而且客單價還是比較高的,七八十元還是不錯的。其實前置倉就是原來傳統的線下社區店的進化,讓人體驗更好、更方便。
★ 所以這三個業態對應的實際是對傳統商業業態的進化。
★ 所謂近場互聯網,就是要對之前的業務提升效率,或者是要獲得更好的體驗,所以一定是要近。
我們自己開了七八家店,從30平米到800平米都開過,但是覺得很難做。就是不同區域的店,經營的商品應該是不一樣的。還有一個就是面積,因為要付房租,我相信這個房租會永遠漲的。生鮮這個行業的毛利又不高,所以一定要有效地去利用面積,盡量不浪費房租,有些東西能夠在線上賣就不要擺在線下。我們當時做的是蔬菜水果、特色農產品、早餐主食,大概是這樣的組合。有些東西只能在群里賣,在線上賣,有些東西在線下賣。
我們做了門店,帶來自然的流量,每天一個店門口至少路過幾百上千人,只要選擇位置好,幾千上萬人都不只。我們每開一個店,就會建一兩個群,只要在這里買東西,就加我們的店小二,進群之后我們會去組織一些預售,特別是店內不賣的商品。最開始店長拿一部手機,做社群運營,后來發現不行,線上和線下思路不一樣。所以我們做了兩個小二,一個叫9鮮小二,因為我們的品牌叫第9鮮,另一個叫店小二,是店里面專職的人。9鮮小二,對應公司總部的市場推廣活動,店小二處理本店用戶相關的需求。最后我們也做了一個線上商城,真正做到盈利。但是后來一看,很難復制。要找到那么多的店不容易,要找到那么多合適的人也不容易。要把B2B、門店經營、社群、B2C全部做成,才有可能賺錢。其實單一做B2B可以賺錢,單一做門店可以賺錢,單一做小規模社群也可以賺錢。但是如果把生鮮零售創業這個事情做成,就要把它做到足夠大。
但其實我們在零售上沒有投太多錢,就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精力。真正要賺錢的時候大概是在第五、第六個月,把線上的會員運營起來以后,基本上每個店都可以賺錢。但是我們開到第六家店的時候,就感覺非常累了,團隊忙不過來,因為全部是自己在做。
遇到了很多障礙之后,我們就把內部管理出的一些問題做了梳理。
這是我們的兩個總結:
★ 單店怎么去運營?就是不同人流的地方,組合不同的商品。
★ 如果要把這個事情做大,就要想想團隊要做哪些事情?
比方說想蓋房子,開始要找挖掘機來挖地基,買沙子水泥,要去找設計師畫圖,房子建起來了還要裝修,還要招商、運營,做物業管理。好多事情想不到。這就是最終需要什么樣的團隊,需要什么樣的能力?有多少錢,能不能支撐一直往下走?能夠做多大?這些都要先想好。
騰訊剛剛投的興盛優選,我認為是對的,肯定是能夠增長的模式,但能夠做多快并不確定。其實社區拼團就是B 2 B的運營,選品,找到合適的供應商,發起團購,然后形成訂單,根據訂單采購,同城配送。
但是我自己做了兩年,其實也有很多事情解決不了
第一個問題是統倉統配效率才能最高。
第二個是關于團長,比如媽媽群很多都是一天有一兩百單,如果一個訂單是十斤,一百單就是一千斤,搬運都是個問題。特別是到 7、8月份一放假,一來沒有貨,二來大人帶小孩出去玩了,業務就停了。
第三個問題是非標品怎么預售?有些東西沒拿到手,你都不知道是長的什么樣。我迄今為止還沒有看到一家公司把sku的管理從采購到銷售完全打通。
前置倉其實是從產地工廠到批發市場,到城市大倉,再到前置倉和終端消費者,所有的事情都是這一家公司運作。
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不管是和B2C相比,還是和傳統的門店相比,它好像多了一個環節。這個環節就是前置倉。像每日優鮮、叮咚,一個前置倉,一天1500單,客單件在70到80元,復購率一個月4單,毛利率28%-30%。但還有幾個賬沒算,前置倉的運營成本和配送成本沒有算。
一些企業的前置倉真的是把魚處理好送過去。我認為這個環節不應該是運營公司來干,成本誰來承擔?而且生鮮是有一定計劃性的消費,是在看到商品之后再確定的。因為這兩個問題,我覺得前置倉要賺錢也是很難。
新零售是在替代誰?在革誰的命?首先要分析進步性,其實就是三個關鍵詞,一個坪效,一個動銷率,還有一個數據化。沒有看到特別先進的、能夠改變時代的技術。這些關鍵詞都是我們傳統行業所需要遵循的原則。
就是一個平方賣多少錢的貨?我們就按照每一個SKU的銷量,按照不同進店人數的轉換,倒推過來算。蘋果應該是進三種還是四種,應該是擺一個平方還是0.5個平方?是分兩層還是三層貨架?我們花了將近七八個月,慢慢把所有的品種基本上算出來之后,才知道進什么貨,擺在哪里。
就是進貨多少,賣了多少。因為線下不做預售,店里是有損耗的。為什么日系的便利店這么牛,動銷率可以達到30%多,就是進了1萬塊錢的貨,賣了3000塊錢。但是我們國內傳統的商超基本只有5%。進了10萬塊錢的貨,只賣5000塊錢,差距很大。
所以我們出了一套公式,對每天、每個單品、每個貨架進行計算。我們的動銷率從開始的30%,后來基本上做到80%-90%。
舉個例子,米面糧油我們店里沒有,這些東西不是每個家庭每天都需要買。我們就在群里面搞活動,大米一周就是賣一次,醬油兩個星期賣一次,團購完放到外面不進店。所以我們不斷地削減面積,從800平米減少到500平米,再到300平米,最后到200多平米的時候,發現跟800平米的SKU數量是一樣的,銷售量也是一樣的。
我們的經營思路、怎么選貨、進多少、怎么定價、怎么做活動,全部來自于數據。要精益求精,每個店都要有每個店的經營策略。它不是傳統的那種互聯網公司講的規模效益,有一家店的時候、十家店的時候,和有一百家店的時候完全不一樣,成本會越來越高。
在種植戶一端,有的地方有分揀包裝加工廠,有的則是小農戶,最主要的渠道還是傳統渠道,通過經銷商和B2B公司到門店,然后是社交電商通過分銷的方式到消費者手上。
我個人認為,拼多多是中國做農產品做的最好的。為什么?它實現了點對點的交易。比如說,我們家有五畝地,一天只有一百個包裹要發,可以通過拼多多找到買家。但是天貓京東是搜索排序模式,這種小農戶在上面是沒有流量的,很難去跟大供應商PK,所以是賣不動的,甚至花廣告費都不一定有效果,所以拼多多這個模式把中國的一件代發推動起來了,把產地農產品的銷售完全改變了。
但是我們要把每一個水果到不同區域的成本算出來,再確定怎么去做,因為有的傳統渠道的效率很高,因為它本身單價高,門店房租、物流成本都可以覆蓋進去。對于傳統電商或傳統門店,這種單品是有優勢的。但如果我們做產地一件代發,有可能運營成本反而高。
我們現在做標準化的出品,就是水果的采后處理,分選分級包裝。我們現在在湖北的秭歸、陜西的扶風、四川的邛崍已經建好廠。我們定義了13個核心產區水果,然后通過這13個核心產區進行分揀包裝,再聯絡供應商,希望共同打造一個水果供應的全平臺。
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征10%關稅,對跨境電商的巨大沖擊
1151 閱讀白犀牛副總裁王瀚基:無人配送帶來了哪些機遇與挑戰?
799 閱讀SCOR模型:數字化時代供應鏈管理的航海圖
864 閱讀快遞人2025愿望清單:漲派費、少罰款、交社保......
767 閱讀智航飛購完成天使輪融資
777 閱讀京東物流北京區25年331大件DC承運商招標
698 閱讀突發!美國郵政停收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包裹,800美元免稅取消,影響幾何?
641 閱讀“朝令夕改”!美國郵政恢復接收中國包裹
618 閱讀春節假期全國攬投快遞包裹超19億件
544 閱讀1月27日-2月2日全國物流保通保暢運行情況
545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