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勇:孩子大了,還是要走出去,去獨立面對市場。
阿里迎來了一場巨變,這是阿里巴巴創辦24年來最重要的一次組織變革。
3月27日,隱身三年多的馬云回來了。他到訪云谷學校,大談技術變革對教育業帶來的挑戰與機遇。
第二天,阿里巴巴集團召開總裁會,現任掌門人張勇發布全員信,啟動新一輪公司治理變革:集團組織架構變為“1+6+N”結構。
其中,“1”指一個阿里巴巴集團,“6”指阿里云智能、淘寶天貓商業、本地生活、菜鳥、國際數字商業、大文娛六大業務集團,“N”則指旗下多家業務公司,如阿里健康、高鑫零售、盒馬等,以及阿里未來可能新創設或投資的公司。
根據方案,在阿里巴巴集團之下,六大業務集團和N家業務公司將分別成立董事會,實行各業務集團和業務公司董事會領導下的CEO負責制,阿里巴巴集團則將全面實行控股公司管理。
具體來說,這六大業務集團的負責人依次如下:
張勇擔任阿里巴巴集團董事長兼CEO,兼任阿里云智能集團CEO;戴珊任淘寶天貓商業集團CEO;俞永福任本地生活集團CEO;萬霖繼續擔任菜鳥集團CEO;蔣凡任國際數字商業集團CEO;樊路遠任大文娛集團CEO;
值得注意的是,張勇特別強調,具備條件的業務集團和公司,未來都有獨立融資和上市的可能性。
消息一出,全網沸騰!
因為它意味著,今后阿里巴巴集團CEO不再管理阿里的一切,六大業務集團必須獨自面對市場競爭。
這場變革,更像是阿里巴巴給自家養的“孩子們”舉行的一場盛大成人禮,無論競爭實力如何,都要走出去,去獨立面對市場。
更有意思的是,前腳馬云剛剛回國,后腳阿里就啟動重大變革,這不禁讓人浮想聯翩。馬云的舉動似乎是為這場變革保駕護航,至少也能夠起到“穩定軍心”的作用。
但相較于馬云回歸,我們更關心變革帶來的改變,諸如阿里為什么要變革?變革后阿里會發生什么變化?六大業務集團中,誰會率先上市等問題紛至沓來。
我們也希望能從阿里所處的市場競爭環境和阿里內部經營現狀來盡量梳理清楚上述問題。
張勇總結道“讓組織變敏捷,讓決策鏈路變短,讓響應變快,是本次變革的初衷和根本目的。”
實際上,為了這次變革,張勇和阿里已經醞釀了很長時間。
從上任以來,張勇就一直在研究設計最適合阿里的組織陣型。作為一艘商業巨輪的掌舵者,組織架構、商業設計、戰略方向是最關鍵的責任。
但過往的無數案例告訴我們,對于這樣一個龐大的組織來說,任何自上而下的“一刀切”戰術,可能都是低效,甚至有害的。
因為阿里的業務越來越多,越來越復雜,在早期的擴張期中,甚至多次出現“內部賽馬”戰術,核心原因就是集團太大,業務交叉部分太多,沒能進行好區分和整合。
典型案例是生鮮電商業務,巔峰時阿里內部同時開展該項業務的團隊有盒馬、天貓超市、淘鮮達、大潤發,甚至是餓了么。
除了同類業務急需整合之外,不同業務之間的區隔、發展階段、戰略方向,也越來越多元化。
如何實現多元治理結構,讓每個業務按照自己獨立的經營策略高效運轉是變革的關鍵。而不是市場決策、戰略方向、資源投入都由集團來決定。
張勇也一直朝著這個方向在努力。
往早了說,在2015年,阿里巴巴就全面提出中臺戰略,形成了“大中臺、小前臺”的治理模式,多元化業務融為一體,在中臺的底層支撐下,前臺可以輕裝上陣,迅速開展行動。
2021年12月,阿里宣布成立4個業務板塊,分別由4個大總裁代表集團分管各項業務,進一步踐行了多元化治理的戰略。
可以說,當時的多元化變革,就是今天這場“1+6+N”的前戲。所以,阿里變革的第一個核心原因,其實內部發展戰略的必然要求。
更關鍵的原因是,阿里選擇在當下進行業務獨立,意味著阿里幾大主要業務板塊已相對成熟,有了一定的獨立經營能力。
直面市場競爭的洗禮,全面市場化運作,也將倒逼各項業務集團,提升效率。
上個月發布的阿里財報也顯示出這一點,在主營電商業務企穩之際,阿里云業務、菜鳥、盒馬,乃至大文娛業務,都迎來了或盈利或大幅減虧的消息。
當時我們就曾指出,這些業務的獨立性越來越強。
具體來說,營收占比8%的阿里云,最新季度營收為 201.79 億元,同比增長 3%,經調整后 EBITA 利潤為3.56 億元,同比增長 166%。
營收占比7%的菜鳥,上季度拿到了27%的業績增速,并且菜鳥還走到了盈利的轉折點。
還有蔣凡帶隊的海外零售業務,2022年Q4,阿里的國際零售商業營收同比增長26%至146.44億元。
單獨看這幾個業務集團,他們的業績增長狀況良好,這是阿里選擇在這是全面獨立的底氣。當然,也有不那么美好的,比如阿里大文娛。
從外部競爭環境來看,阿里也到了業務獨立的時候。
面對越發聚焦于即時零售的美團,被ChatGPT影響的云計算和AI領域,還有抖音快手都在搶奪的本地生活市場,“大中臺”的組織模式不再適合。
阿里需要盡可能地讓組織里的每一份子都活躍起來,才能更好的應對不同行業之間的競爭。
目前,阿里旗下的高鑫零售、阿里健康、阿里影業都已獨立上市。過去一年,市場曾多次傳出盒馬正單獨融資,阿里云、Lazada考慮單獨上市的消息。
未來,獨立起來的各項業務集團,將會擁有更大的自主權,責任也更明確,各個大總裁對經營全局負責,因地制宜獨立制定不同的業務策略,應對競爭。期待他們能給給阿里帶來更多IPO。
就像張勇說的,“希望阿里巴巴未來能夠長出來若干個上市公司,若干家上市公司下面經過幾年又能夠再生兒育女,又出來更多的幾家上市公司。”
當然,更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通過組織變革,帶動業務創新”的阿里,將會給同行業的互聯網巨頭們探索出一條新的路徑。
阿里目前的架構形態,就像是從一顆參天大樹,逐漸繁育出一片森林。
根系還緊密穿插聯系在一起,但不同的“樹木”都要面臨不同方向的風雨云。
在電商互聯網行業發展到今天,行業中的巨頭們,幾乎都在面臨和阿里一樣的問題:業務繁雜、多線作戰、效率降低。
于是,有人選擇重走當年的勝利之路,有人選擇聚焦核心能力,有人選擇放慢速度,還有更多人選擇面向更多新市場來尋求增長。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開枝散葉,獨立成長的業務擴張模式,并不是阿里獨創。同樣是面對龐大的業務和規模,國際科技巨頭谷歌之前也進行了大規模分拆。
2015年,谷歌創辦了控股公司Alphabet,并將旗下的不同業務分別成立子公司,給予他們足夠的自主權,在各個領域更靈活地沖鋒陷陣。阿里當前的變革,與谷歌當年的管理模式,十分相似。
不只是谷歌,目前,國內的京東也走上了類似的路線。
前段時間,京東集團旗下的京東工業完成了B系列優先股交易,總額3億美元,這是劉強東收獲的又一個超級獨角獸。
簡單回顧一下,京東系目前已經擁有四家上市公司——京東、達達、京東健康、京東物流;還有包括京東工業、京東科技、京東產發在內的三個獨角獸。
在阿里業務拆分獨立之際,劉強東一手打造的京東系上市版圖也次第展開。
從這點來看,對于業務觸角伸向多個領域的巨頭來說,阿里變革后得管理模式,顯然會讓各個業務更具戰斗力。
阿里巴巴的“不破不立”,給行業帶來的新的示范,因為你的孩子只有真正獨立面對生活,才能茁壯成長。
值得我們學習的是阿里巴巴放手的勇氣。或許在阿里的帶領之下,未來將會有更多的巨頭走上這條獨立之路。
綜合來看,這幾年時間里,阿里一直在變化。其中每一次的組織變革,都成為了阿里跨越式發展的加速器,更重要的是,作為電商行業中的頭號玩家,阿里的變革為行業提供了新思路。
時代的風在繼續吹,市場的格局也越發變幻莫測,或許唯一不變的只有變化,我們只有抱著“擁抱變化”的心態跟著時代的脈搏持續跳動。
至于,六大獨立業務集團究竟會迎來怎樣的發展變化,市場會是最好的試金石。
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征10%關稅,對跨境電商的巨大沖擊
1354 閱讀智航飛購完成天使輪融資
1309 閱讀SCOR模型:數字化時代供應鏈管理的航海圖
1004 閱讀白犀牛副總裁王瀚基:無人配送帶來了哪些機遇與挑戰?
911 閱讀快遞人2025愿望清單:漲派費、少罰款、交社保......
900 閱讀突發!美國郵政停收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包裹,800美元免稅取消,影響幾何?
795 閱讀“朝令夕改”!美國郵政恢復接收中國包裹
765 閱讀京東物流北京區25年331大件DC承運商招標
754 閱讀物流職場人性真相:鷹鴿博弈下的生存法則
736 閱讀物流人“搞關系”,如何與對手戰斗?
645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