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顯示,2018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8萬億元,比2017年增長9.0%,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9%,這是多年以來增速較低的一年。其中,限額以上零售業單位中的超市、百貨店、專業店和專賣店零售額比上年分別增長6.8%、3.2%、6.2%和1.8%。各個業態增速普遍放緩,線上線下都面臨較大壓力。
百貨業態經歷多年的痛苦轉型,整體有觸底回升跡象。例如,SKP在2017年單店125億元銷售的基礎上,2018年銷售再創135億新高;銀泰百貨年度同店比大幅增長37%;王府井集團2018年凈利潤為近五年最高;遠東百貨在大陸的業務10年來首度由虧轉盈;百盛集團在2017年扭虧為贏,2018年繼續向好。
本報告由中國百貨商業協會、香港馮氏集團利豐研究中心共同 撰寫,香港馮氏集團利豐研究中心根據本報告撰寫制作英文報告,并同期發布。
從百貨業發展的負面影響看,對百貨最大兩次影響,一是限制三公消費,二是電商分流,前者的影響已大致消化完成,后者也過了峰值,其它影響因素都是其次的、微弱的,所謂“利空出盡”。從正面利好看,主要是消費升級和政策利好,前者關于是降級、分級還是升級的討論很多,從大方面上一定是不斷升級的。政策方面,促進進口和關稅下調等,有利于百貨店的商品升級和價格下降、《電商法》限制了海外代購的無序發展,促進了高端商品消費的回流。
線上線下融合是大趨勢,百貨使用線上工具的空間更為廣泛,人、場、貨的聯接都需要線上工具的支持。從技術和手段應用上,不僅限于電商網站,也包括公眾號、小程序、社群營銷、APP等。從實現的功能上,即包括商品查詢與訂購、物流服務,也包括基礎的信息溝通、會員維護、積分或優惠券查詢與使用、儲值卡查詢等。多種手段,發揮不同的作用。
從長遠看,并購案例將繼續增加。一方面是市場不樂觀,部分企業銷售和利潤下滑,經營出現困難,需要找買家。另一方面,目前市場的增量非常有限,更多是存量資源的整合,經營質量好、確立了競爭優勢的企業,將主要通過并購方式,擴大規模。與歐美日發達國家的零售業相比,中國零售業的集中化程度依然很低,行業的并購整合有很大的空間,集中化是必然趨勢。大型企業具有較強的商品組織能力和后臺建設能力,在并購中將處于更為主動的地位。
百貨業整體上處于商業街區的核心位置,區域百貨的位置優勢更為突出,或者是位于城市中心,或者是在區域商業中心,有很多是自有物業,且在當地的品牌形象較好,普遍是當地時尚消費的首選。很多區域百貨公司還建立了完善的激勵機制、全面周到的服務能力和靈活的經營風格,其業績將保持穩定增長。
百貨店學習購物中心增加體驗元素,購物中心也有強化品牌商管理、擴大統一收銀比例的趨勢,大型百貨店和城市購物中心的界限越來越模糊。這種模糊或融合,是適應消費者需求的結果,也是提升各自能力的必然手段。
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征10%關稅,對跨境電商的巨大沖擊
1158 閱讀智航飛購完成天使輪融資
1064 閱讀白犀牛副總裁王瀚基:無人配送帶來了哪些機遇與挑戰?
834 閱讀SCOR模型:數字化時代供應鏈管理的航海圖
871 閱讀快遞人2025愿望清單:漲派費、少罰款、交社保......
823 閱讀突發!美國郵政停收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包裹,800美元免稅取消,影響幾何?
732 閱讀京東物流北京區25年331大件DC承運商招標
712 閱讀物流人“搞關系”,如何與對手戰斗?
610 閱讀“朝令夕改”!美國郵政恢復接收中國包裹
653 閱讀物流職場人性真相:鷹鴿博弈下的生存法則
617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