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開始了,成樹斌卻一點也高興不起來。他的倉庫遇到了大麻煩。
成樹斌所在的八達公司是一家中型倉儲物流企業,主要為制造業和零售業提供倉儲外包服務。他是八達公司的倉庫經理之一。
成樹斌的麻煩來自于公司剛剛接到的一筆業務為H公司提供VMI服務。H公司是八達公司多年的客戶,一直合作良好,但是H公司最近推行VMI,要求供應商和物流公司都要加入,否則就更換合作伙伴。
八達公司以前沒有提供過VMI服務,但大家想倉庫嘛,總不過是收貨發貨這點事,上了VMI無非就是要按使用方要求配送,就是配送頻次高點,大家辛苦點,為了不被H公司換掉,也為了那迷人的服務費,就接下來這個VMI的任務。
可是VMI一啟動,成樹斌就知道麻煩大了。
成樹斌的倉庫不算大,只有兩千多平米,但是都是5米多高的高層貨架,里面儲存了3000多個SKU的物料。實行VMI之后,H公司給每個供應商分配了很有限的庫位,只夠放3-7天的用量。每次供應商送貨來,就被倉庫按品類放到貨位上。
就是H公司要求車間提出需求后2小時之內要送達。這本不是個很難達到的要求,因為成樹斌的倉庫離H公司很近,走路過去也不過15分鐘。可主要的麻煩不是運輸,而是揀貨。
以前給H公司送貨,都是整包裝送,而且每周也就送個兩三次。現在H公司要求按工單配送,工廠每個小時都會發過來兩到三份需求(據說這已經是生產線經過合并的需求),每次單個SKU的要貨量遠低于一個整包裝。這就造成了倉庫作業員不得不頻繁地把物料從貨架上取下來,打開包裝,取出物料放到托盤上,再把物料包裝封上,再放回貨架。
所以原來的取貨一個動作,變成了找貨(要先找到曾經被打開過的包裝先用)、拆包裝、取貨、封包裝、放回貨架五個動作,一下子效率大幅下降。
除了處理單份需求的效率大幅下降以外,需求的份數變得很多,加上配送的及時性要求,每份需求還都不能等。結果就是所有作業員幾乎是一刻不停地在倉庫里揀貨。
成樹斌已經收到兩個作業員的辭職申請了,原因都是實在是太累了。
更大的麻煩是,就即便是這樣,仍然還是達不到2小時配送到位的要求,而且所有作業員和叉車已經用到極限了。
即便是可以加作業員、加叉車,也無法作業得更快,因為貨架間的通道每次只能過一輛叉車,再加多叉車也沒用。
面對這些麻煩,成樹斌不斷地想辦法。
成樹斌想到的第一個辦法,就是找H公司提前要需求,提前備貨。
但是H公司的生產計劃是按周下發到車間的,車間雖然會根據周計劃排出日計劃,但會因為設備故障、品質異常等情況,隨時做調整。這個調整對周計劃來說影響不大,但是日計劃的變化是非常大的。而真正對成樹斌他們有影響的是日計劃。
車間的計劃變更往往是因為異常情況而做出的,無法提前預知,等車間通知成樹斌時,留給成樹斌的作業時間就是那2小時了。
依靠提前得到需求而提前備貨的辦法宣告失敗。
成樹斌想到的第二個辦法,是把用量較大的SKU挪到里發貨口比較近的貨架上。這樣就可以縮短揀貨時叉車需要移動的平均距離。
這樣做有點效果,配送時間平均縮短了7%,但還是達不到每單都在2小時之內的要求。一是因為每份需求上總會有一些不是“大用量SKU”的內容,還是需要等待,二是因為每周的“大用量SKU”總是變來變去,不好控制。
另外,這樣做還有個問題,就是得按SKU分配貨位,而非原來計劃的按供應商分配貨位了。之所以要按供應商分配貨位,是因為在VMI模式下,如果供應商沒有及時補貨是要被重罰的,所以每個供應商都傾向于一次多送點貨。而倉庫空間有限,因此H公司就根據歷史物料用量給每個供應商分配了一定的空間,超過這個空間能容納的貨量,成樹斌有權拒收。
可是如果把“大用量SKU”集中放到倉庫門口,就必然不能按供應商分別存放了,這樣一來,供應商送多了貨倉庫根本沒法在短時間內發現,結果引發了倉庫爆滿,有的供應商的貨送不進來的問題。這些供應商跑到H公司去投訴,成樹斌為此被總經理狠批了一頓。
這個辦法也失敗了。
成樹斌也曾經想到過智能貨架,但是一了解市場行情,他這個倉庫要裝備上智能貨架得好幾百萬。沒報什么希望地問了問總經理,果然被打回來了。
總經理說倉庫就是接了VMI服務,提高了服務費,那這幾百萬也是倉庫好幾年的利潤總和了。再加上,如果和H公司合作不順利,下一年度簽不下VMI服務協議,這些智能貨架的成本就將無法在十年內回收。
這個辦法也沒希望了。
成樹斌覺得簡直是山窮水盡了。面對客戶的苛刻要求和無法獲得新資源的情況,他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嗎?我們下周繼續分享。
從案例中可以看出,推行VMI時,對采購一方會帶來降低庫存、需求及時得到滿足的好處,而對承接這種服務的倉儲物流服務商,卻會帶來巨大的挑戰。
VMI這個概念雖好,但如果沒有高品質的倉儲物流方案,案例中的問題就會發生。在我們為企業服務的過程中,很多企業推行VMI時,都是因為倉儲物流服務商實在是扛不住而最終失敗的。
我們遇到的很多倉儲物流服務商,在遇到案例中的問題時,都寄望于客戶(就是案例中的H公司)能提供更準確的需求預測,客戶常常也是非常愿意配合的,但實際情況是,靠提高預測的準確度,遠不如靠提高對變化的快速反應能力更有效。
我們將在接下來的幾期推文中,介紹如何利用現有資源,提高從倉儲物流公司(案例中的八達公司)、到制造工廠(案例中的H公司)以及制造工廠的供應商這一整條供應鏈對需求變化的快速反應能力。
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征10%關稅,對跨境電商的巨大沖擊
1130 閱讀白犀牛副總裁王瀚基:無人配送帶來了哪些機遇與挑戰?
792 閱讀SCOR模型:數字化時代供應鏈管理的航海圖
857 閱讀快遞人2025愿望清單:漲派費、少罰款、交社保......
760 閱讀智航飛購完成天使輪融資
728 閱讀京東物流北京區25年331大件DC承運商招標
691 閱讀突發!美國郵政停收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包裹,800美元免稅取消,影響幾何?
627 閱讀“朝令夕改”!美國郵政恢復接收中國包裹
604 閱讀春節假期全國攬投快遞包裹超19億件
537 閱讀1月27日-2月2日全國物流保通保暢運行情況
538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