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做事的邏輯,是在做好品類規劃之后,對不同類目不同品牌劃分自營或是平臺,經銷或是代銷,入倉或是直發。
線上會在自營或平臺上做選擇,其實線下也類似。譬如大賣場,你看到賣場外那些“來伊份”、“快魚”、“鞋柜”的店,其實就是賣場的平臺模式,賣場選擇了對零食、成衣和鞋類做平臺模式,不抗庫存風險,安心抽傭金,當然也掙不到自營那樣的進銷差,選品、定價和消費者體驗不由自己。
線上會利用自己的數據優勢,將這種選擇做到更極致。價格錨點商品要自營,跟友商拼殺時只能靠自營放血;爆品放自營,單品體量大,敢囤貨;至于自營能挑戰多久的效期,要看自己的運營水平,初期先不做四個月以內的,生鮮是高難度,得為損耗留足毛利空間。
平臺模式也有它的優勢。專業性,豐富性,低風險。保健品、運動器材店的客服,肯定更懂自家的品,售前更會推薦,售后能解決疑惑減少無謂的退貨;飾品店、美瞳店能鋪上成百上千的SKU,跟自家的其它電商渠道甚至線下一盤貨,降低不動銷風險。
自營和平臺的選擇之后,選擇經銷或代銷,入倉或直發。他們各有自己的優勢和風險。
經銷入倉模式,我們作為零售商下PO單入倉,貨權轉移,隨PO按賬期結算。庫存貨權在我,需要做單品計劃,控成本防資損。這么辛苦干什么?你獲得了寶貴的庫存確定性和采購價確定性!且獲得采貨的規模效應,采購成本和物流成本降低。入倉也使得消費者側可以合單,也增加體驗的確定性,譬如次日達和送貨上門。
代銷模式,也可以入倉。或稱寄售入倉模式。它雖然形式上也是以PO單入倉,但你理解那只是個庫位轉移,改為我們代為保管,貨權還是供應商的。在銷售后才結算,按賬期規則定期結算。
更復雜的,有的電商平臺分成采購價結算和扣點結算兩種。采購價可以區分日銷和大促,但2C端的銷售玩法就跟供應商沒啥關系了。作為零售商我們掙的是進銷差。還有扣點模式,是不是瘋了,這不是平臺模式嗎?No no no,它能支持沒有2C運營能力或者運營起來不劃算的品牌,不用開店也能在這里做生意。
順便說,這種代銷扣點模式,要注意營銷玩法的紅包和津貼等,由誰來承擔。否則永遠跟供應商算不清楚帳。
回到供應鏈側的風險,代銷模式的庫存都不是咱們背,臨期了一般可以退,但是斷貨了影響鏈接的搜索推薦權重,要力保不斷貨,同時按周期自動退貨。爛在倉里再退給人家,生意不會持久。
雖然代銷庫存不占用資金,但也要考慮倉容。尤其是大促前。在你倉容有限的情況下,別耳朵一軟被代銷供應商塞滿了,回過頭來自己經銷爆品都放不下。
既然經營風險低很多,為啥不都做代銷?傻呀,那些最牛逼的供應商,最爆的品,別人家預付定金搶貨還來不及,你還想安耽耽做代銷?所以一定是在我方議價權夠強,且對方稀缺性有限的品類和品牌上了。
但是因為也入倉,代銷入倉的模式,也能獲得庫存確定性,合單省成本和體驗的確定性了。
不入倉也可以。這個選擇就是直發,即供應商直發消費者。貨權會在成交后,同時做“供應商->我們->消費者”的兩步轉移,跟代銷入倉一樣,可以約定按采購價或者按扣點結算。
在重貨、拋貨上,通過直發減少一次移動,就能大幅降低成本。所以當你在線上超市買了一堆東西,箱裝農夫山泉和清風卻單獨成包裹發到你家,就瞬間體會了平臺控成本的良苦用心。
雖說沒有備貨風險,但是也少了庫存的確定性,物流體驗全靠規則約束,確定性肯定也差些,友商補貼紙箱的時候,你會抓到用竄箱子的也不奇怪。但是也有電商平臺給供應商升級一個“商家倉”,給他上平臺的WMS(倉庫信息管理系統),相當于把它變成一個虛擬倉,依然可以進行inbound outbound管理,操作是復雜了,費用也高,但是贏得了寶貴的大促備貨確定性。
自營和平臺,經銷和代銷,入倉和直發,你弄明白了嗎?會把自己的品類安排進去了嗎?懂這些道道,在零售供應鏈運營上少掉大坑.
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征10%關稅,對跨境電商的巨大沖擊
1151 閱讀智航飛購完成天使輪融資
903 閱讀白犀牛副總裁王瀚基:無人配送帶來了哪些機遇與挑戰?
806 閱讀SCOR模型:數字化時代供應鏈管理的航海圖
871 閱讀快遞人2025愿望清單:漲派費、少罰款、交社保......
788 閱讀京東物流北京區25年331大件DC承運商招標
712 閱讀突發!美國郵政停收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包裹,800美元免稅取消,影響幾何?
648 閱讀“朝令夕改”!美國郵政恢復接收中國包裹
632 閱讀物流人“搞關系”,如何與對手戰斗?
533 閱讀春節假期全國攬投快遞包裹超19億件
544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