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馬榮,傳化智聯總裁助理、投資管理部總經理
來源 | 老馬人生雜談
物流,需要尊重行業本質,無論叫什么平臺,為貨主提供確定性的服務、實現貨物的時空轉移都是最為關鍵的。貨主的需求,就是物流人的關注點,離開了這個本質,所有與物流有關的商業模式都將難以存活。
貨主分多種類型,快遞、快運、大票零擔以及整車這種耳熟能詳的分類方法概括了物流行業最主要的幾類貨主。這些貨主之間最重要的差別在于對貨物到達的時效性要求不同,快遞要求快,而大票零擔相對會慢些;物流管理過程差別較大,快遞分揀速度成為關鍵點,而整車物流更看重貨物安全。
不過,隨著廠商對零庫存的追求,各種貨主對物流的速度逐步趨同,即在生產需要時能有貨(“想睡覺了,有人送枕頭”估計就是這感覺),這對物流的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運輸工具在某種程度上承擔了倉庫的角色,成為流動的倉庫。
理想狀態下,工廠不保留庫存,按消費者的最終需求安排生產,產品出來即分撥、裝車直接運送到距離消費者最近的小區,被投遞到早已布置在小區的取貨終端;而工場為即時獲得生產原料,其布局與產業鏈上游同步,生產線通過自動控制系統相互鏈接,鏈條直接到最初的原材料。
前段的整合比我們所預料得來得更加猛烈,隨著計算能力的突破、自動化技術的應用、競爭的加劇以及終端需求點的通用等屬性,一些小的改變在快速形成,相信到一定的閥值,質變會隨之發生。
需求端來看,在偏遠地區,一個鎮2-3萬人,分布在大小不等的20多個自然村,在這些鎮上,為了滿足最后一公里需要,快遞公司都進行布局,但多家快遞公司的業務量加起來,也只能滿足一個配送點的盈利要求,于是在大城市里相互之間老死不相往來的競爭對手在終端共用一個配送個體戶,相應的配送人員也是同樣的一批人。
往城市靠近些,會發現配送員為了輕松獲得較高的回報,配送員之間開始相互協同,配送員收入不變,勞動強度大幅度下降。比如在X城市有小明、小鐘兩個配送員分別送李家快遞和張家快遞,每人每天都需要跑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疲憊不堪,又經常相遇。漸漸熟悉之后,兩人一合計,以后出公司后先到一個點碰面,兩人都送兩家的件,但小明只跑東、南兩個方向,而小鐘則負責西、北兩方向,送的件數一樣,但勞動強度大幅度下降。
受這一現象的啟發,一些城市的快遞公司相互之間開始合作,借助自動分揀技術,成立共同的分揀中心,多家快遞公司合作,統一調度配送員。原來三套、甚至四套體系并成一套體系,快遞員在分揀中心拉走四個快遞公司到同一片區的快件,到小區后將快件投遞到快遞終端,實現成本大幅度節約、效率提高。這樣做的結果是,不加入進來的快遞公司招不到合適的快遞員,因為合作的快遞公司能提供更高的收入。
即使如此,仍然有部分客戶的需求無法滿足,因為快遞員到分揀中心后還得自己去找屬于自己的貨,而且不同的快遞公司到這個城市前已經經過了至少兩次分揀,每多分揀一次,成本就增加一次。為進一步提高效率,更加高效的分揀機器人需求被提出。在貨集中到中心分揀點后,直接按社區進行一次性分揀,按社區進行打包運輸,到目的城市后快遞員直接配送到小區的包裹投遞站,目的城市的分揀中心作用變小甚至不再起作用。
分揀的整合與落地的共同配送,是干線司機的福音。對于干線運輸司機而言,這一趟到目的城市,把掛放下,由于在來的路上已經有系統給指派了另一個掛,因此稍作調整后即可返回或者到第三個城市。拉快件的車頭到下一城市成為拉快運掛箱的工具,快遞與快運的界限在這里已經不那么明顯。
由快遞業到零擔快運,社會的資源處在快速的重構過程中,當共享掛車真正運行起來,現有的零擔模式將無法競爭。共享掛車一旦實現,終端的配送很容易形成共同配送,于是在零擔市場進行再一次分工,原有零擔只管收貨,共享掛車的運營企業成為最核心的平臺,在系統規劃線路、調度車輛的同時,承擔貨損貨差的責任,在落地后便甩給當地的分撥網絡。
零擔市場,未來完全有可能以這種模式出現5家左右有競爭力的平臺。可能會來自現在已經成網的零擔企業中出來、來自大票零擔網絡、來自對只有單邊貨的專線企業的整合、來自局域小霸王之間的聯合或者其他能夠進行頂層設計的玩家。
網絡的形成,根本在效率的提升和成本的降低,網絡能夠多大的發展,取決于它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讓原來的玩家賺更多錢的同時,平臺自身也能夠很好地發展。物流行業是產業鏈最末端,有著自己的江湖賺錢可以,不賺錢啥都別說,不需要那么多高大上,并按照這個“江湖”規則進行著生存游戲。
成網后的平臺,一方面分享效率提升帶來的收益,另一方面會成為相關領域的重要入口。對上游可以直接為大型貨主企業提供物流解決方案,成為以綜合物流服務為主業,而利潤主要來自其他領域的物流科技公司,對下游則可連接相關行業,在連接過程中分享部分收益,比如接入平臺的整車廠商、金融機構、配件廠商等等,最終成為垂直行業的電商平臺也不是不可能。
所以,物流的根本在商流,而商流的決定權已經從渠道轉移到了消費者手中,正是消費者需求的千變萬化、技術的成熟,使得原來需要靠大數法則、靠概率推測決策的環境變更為全數據決策場景,計劃經濟的幽靈默默地飄過。在信息系統和智能化支撐下,各個環節高度細分又高度協同,很多重復性工作為機器所代替,居中調度的平臺公司協調著產業鏈的各個環節,誰也無法輕易退出。
于是,我們端這咖啡,默默地看著以下正在發生的事:在自由競爭的市場環境下,計劃性最高的體系(現在流行叫供應鏈)正成為最有競爭力的體系。
這,或許是物流行業的未來場景之一。
此文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物流沙龍立場
END
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征10%關稅,對跨境電商的巨大沖擊
696 閱讀SCOR模型:數字化時代供應鏈管理的航海圖
563 閱讀白犀牛副總裁王瀚基:無人配送帶來了哪些機遇與挑戰?
491 閱讀快遞人2025愿望清單:漲派費、少罰款、交社保......
515 閱讀暖心護航春節返程,順豐確保每一份滿滿當當的心意與牽掛新鮮抵達!
385 閱讀1月27日-2月2日全國物流保通保暢運行情況
335 閱讀2025年1月20日-1月26日全國物流保通保暢運行情況
275 閱讀春節假期全國攬投快遞包裹超19億件
271 閱讀京東物流北京區25年331大件DC承運商招標
264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