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盛產“網紅”,而在四川中通,干了11年快遞的“帆哥”也算得上快遞圈的“網紅”。在這個“散著火鍋味兒、飄著麻將聲”的土壤上,“帆哥”用開放、包容、務實、溫暖的氣質打動著每一位客戶。
楊帆指著辦公室的成都地圖,向我們介紹著大世界網點的派送區域。
在干快遞之前,楊帆有著一份令人羨慕的工作:本科畢業,進入成都的一家央企,做國際空運代理業務。按照正常的邏輯,他將遵循晉升通道,算著入職年份,收獲應有的職位。
楊帆是土生土長的成都人,祖上三代都住在這個“散著火鍋味兒、飄著麻將聲”的城市,但“巴適”的生活并沒有消磨掉他對事業的雄心。
那時國內的快遞網絡還不完善,常常需要找國際運輸代理公司“幫哈忙”,耿直、義氣的成都小伙楊帆就這樣結識了中通。
2009年,中通快遞在成都市區開始規劃布局。“硬是找不出來十個人。” 楊帆說,本來計劃劃分的十個區域,最終只劃了五個。
方興未艾的互聯網電商行業激發了楊帆創業的念頭。當時,“內卷”尚未成為流行詞,從央企辭職也不是主流選擇,但為了干出一份自己的事業,楊帆辭掉工作,承接了中通在成都市區四部的業務。
“作為本地人,有好也有壞。”好在地皮踩得熟,老街老巷都認識,但也有吃虧的地方,“親戚、老表都是本地人,有各自的事做,沒人愿意搭伙干快遞。”也正因為這個原因,他很早就開始實行“承包”的概念——各自負責一個區域,有自己的操作場地,宏觀管理。
后來快遞量越來越大,2015年市區四部開始拆分,實行扁平化管理,楊帆留下了成都大世界網點區域,“北到二環,南到三環,東到創業路,西到佳靈路。”他指著辦公室貼著的成都地圖介紹道。
置信麗都花園c區快遞驛站引入了洗衣、洗鞋等服務
偶爾走在路上,楊帆感覺有些恍惚,做快遞的十多年仿佛坐在過山車上,從純人工的肩扛手提到自動化的“人機協作”,從農民創業的“草根行業”到吸引高端人才涌入的熱門行業......變化巨大,遠遠超出預料。
“開驛站也是大勢所趨。”對于快遞行業的各種變化,楊帆往往歸結到社會發展趨勢上,而更關鍵的是,他總能在恰當的時機“順勢而為”。
作為新一線城市,近些年成都不斷優化城市空間結構,新式小區越來越多,多功能的快遞驛站也應運而生。“成都是快遞末端布局最早的城市之一,有基礎,人們對末端門店的接受度也高。”
目前,成都大世界網點共有21家末端門店
楊帆平時想得多,所以做法一直比較超前。2009年,楊帆就開出了第一家末端門店,到2018年時,大世界網點所有門店均采用司機直送模式,送達更快,快遞員也更輕松。目前,成都大世界網點共有21家末端門店,超60%的快件直送門店,剩下的再由快遞員派送。
包裹的分流意味著快遞員派費收入的減少,但楊帆善于“使巧勁”,化解了問題,甚至提高了快遞員收入。
在大世界網點,每個快遞員的日派件量控制在120票以內,但平均工資依舊能達到八千多,像極了某類學霸——看起來用功最少,結果成績最好。
“在我們這兒,派件只是任務,他們得靠收件掙錢。”楊帆認為,派件是被動工作量,而只有主動去找來的業務,才能真正讓網點和快遞員在市場競爭中立足。為了最大限度激發業務員收件積極性,楊帆嚴格實施“到邊到角”政策,讓快遞員在開拓客戶時有了更多動力。
對于快遞末端的發展,楊帆想得很清楚:“末端做快遞有它的‘天花板’了,最終是要走到商業這條路上。”但對于起步不久的“快遞+商業”模式,楊帆也有自己的想法,“末端商業需要區分,像紅牌樓片區,屬于改善型住房更多,消費力高;新北片區屬于拆遷房和安置房,消費力低一些,兩處的商業的引入也需要‘因地制宜’。”
11年的快遞生涯讓楊帆收獲了生活上的“小確幸”,談及將來,他希望在這個“散著火鍋味兒、飄著麻將聲”的土壤上,用開放、包容、務實、溫暖的精神打動每一位客戶。
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征10%關稅,對跨境電商的巨大沖擊
1151 閱讀SCOR模型:數字化時代供應鏈管理的航海圖
871 閱讀白犀牛副總裁王瀚基:無人配送帶來了哪些機遇與挑戰?
799 閱讀智航飛購完成天使輪融資
854 閱讀快遞人2025愿望清單:漲派費、少罰款、交社保......
774 閱讀京東物流北京區25年331大件DC承運商招標
712 閱讀突發!美國郵政停收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包裹,800美元免稅取消,影響幾何?
641 閱讀“朝令夕改”!美國郵政恢復接收中國包裹
625 閱讀物流人“搞關系”,如何與對手戰斗?
505 閱讀春節假期全國攬投快遞包裹超19億件
544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