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計劃和控制是生產運作系統的核心,PMC(計劃和物料控制中心)是核心部門,負責工廠的生產計劃和控制。
根據對PlanetTogether APS的研究以及近年來對生產計劃和控制的持續不斷的研究,得出了圖示的生產計劃和控制的職責:
1、需求管理
需求管理是生產計劃和控制的第一個職責,也是非常重要的,或者說是最重要的職責。
在需求管理中,MTO場景是最簡單的,因為銷售訂單就是需求。但是,如果是MTO、MTS的混合模式,那就比較復雜了。
MTS中的備庫需求,是最負責的需求,一般可以采用三種方式實現備庫:
方案1:最大量/最小量
在ERP中可以設置的參數,MRP時可以根據庫存的消耗狀態,系統自動產生成品需求。
最大量/最小量有非常多的方式,可以參考《生產計劃和控制》等
方案2:TOCR(TOC補庫)
為了解決成品的補庫問題,充分利用聚合效應,TOC發明特有的補庫方式。采用質量管理中的控制圖,離散的、偶然的需求,作為一個波動性來考慮,在排除特殊的訂單需求后,利用庫存水平的不斷調整,以滿足需求波動,實現需求與產出的平衡。
針對MTO、MTS的混合模型,TOC還開發出了MTA:可得性制造的專有術語,以滿足多品種、小批量生產。
方案3:預測
眾所周知預測肯定是不準確的,都不想做預測,但是還必須預測。預測有三個定律:預測是不準的,宏觀預測比圍觀預測準、短期預測比長期預測準。
關于預測,教科書中并沒有太好的方法,還是許栩老師有一個非常好的文章,采用預測矩陣來做不同的分析,并添加了一個預測校正的程序,確保數據預測的基礎上,再加上專家的評審方式,做到相對的科學和準確。
需要強調的是:成品的預測有有兩個作用:
其一,是成品備庫,滿足客戶短交期的產品。
其二,是為了采購長交期的關鍵物料。IC、液晶面板等關鍵物料,往往采購周期過長,12至15周等以上,長的甚至24周以上,必須先預測成品需求,才分解為關鍵長采購周期物料的需求。
另外一個需要強調的是,預測往往是滾動的,有月混動、多周滾動等時間窗方式,以彌補預測的準確度。
2、主計劃
主計劃是生產計劃的核心環節,是工廠產出的依據。主計劃往往是以時界內的需求為方式呈現。尤其是MTS環境,往往是以月、周為單位呈現。**月**周的SKU(成品)的需求量為多少。
主計劃是生產控制的輸入,是日常生產運作的依據。
主計劃是否合理需要粗產能平衡,即關鍵的瓶頸資源是否能滿足主計劃的產能需求。其實,在手工計算的環境下,很難做好或者做到粗產能計劃的平衡。非APS高級計劃和排程軟件的應用環境下,除非只用SAP、Oracle等高大上的ERP系統,普通的ERP系統的粗產能平衡,大致是一個笑話。
MTO時,主計劃就是未完工的出運清單,非常簡單。MTS和MTO的混合場景,主計劃也是一件相對困難的計劃作業過程,日常場景中,做好主計劃的并不多。
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征10%關稅,對跨境電商的巨大沖擊
1515 閱讀智航飛購完成天使輪融資
1547 閱讀800美元不再免稅,T86清關作廢,跨境小包何去何從?
1463 閱讀SCOR模型:數字化時代供應鏈管理的航海圖
1214 閱讀AI紅利來襲!你準備好成為第一批AI物流企業了嗎?
1184 閱讀凈利潤最高增長1210%、連虧7年、暴賺暴跌……物流企業最賺錢最虧錢的都有誰
1061 閱讀白犀牛副總裁王瀚基:無人配送帶來了哪些機遇與挑戰?
1002 閱讀快遞人2025愿望清單:漲派費、少罰款、交社保......
984 閱讀物流職場人性真相:鷹鴿博弈下的生存法則
932 閱讀突發!美國郵政停收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包裹,800美元免稅取消,影響幾何?
935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