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價格或許已經觸及企業生存的底線。
文 | 何寒秀 圖片來源 | 東方IC 來源 | 零售老板內參
做快遞行業,要想賺錢,全靠收件。至于派件,只是為了收更多的件提供的附加服務。
所以每年的雙11和雙12,由于派件需求大增,是不少網點的虧損期,這一特殊時期,快遞總公司頂層設計的“政策返點”,成了各大物流中心和網點下一年維穩的重要競爭指標。
直白點說,在絕大多數網點,面臨雙11、雙12,快遞員們的身價幾乎都會翻倍,一名兼職快遞員的“身價”,更可能是5倍的增長,比如平時快遞員一天的兼職是100,雙11期間能夠達到500。而這些工作,無一例外,都要靠資金維持。
雙11這個節骨眼,快遞公司一直都是躍躍欲漲,但又諸多顧慮。如同雷軍想要給小米漲100元,也得提前一個多月,在微博上給米粉們打預防針,再在發布會當天,以近乎賣慘的形式,讓吐槽不至于來得更加兇猛。
漲價急先鋒中通,也在雙11前的一個月,公布了快遞即將漲價的消息,表示為了確保旺季期間快遞服務安全、平穩,保持服務質量和客戶滿意度,應對旺季場地、運輸、用工等費用的上漲,將從2019年11月11日起調整快遞費用。
這個公告,只有漲價開始時間,沒有結束時間;只有籠統的漲價,沒有具體漲價金額。《零售老板內參》隨即向中通方面求證,對方也只是給出“旺季之后的快遞費用需根據市場變化的具體情況制定”,至于漲價幅度,“由各網點根據總部指導建議并結合實際情況實施”的公關說法。
而在中通宣布漲價的4天后,圓通也接檔熱點,發布了與中通幾乎一致的漲價公告。
快遞漲價的呼聲,很早就有。
2014年8月1日,圓通、申通、中通、匯通(現改名百世)、韻達和天天就曾統一漲價:四川、重慶首重每公斤5元,續重每公斤2元。但這次集體漲價還沒實施,就被監管部門以經營者不得互相串通,操控市場價格的條例叫停。其后,快遞漲價都由一家快遞公司出頭,其余跟隨。
快遞公司真正宣布漲價,是從2017年雙11開始的。首先喊出漲價口號的,也是中通。
2016年,各大快遞公司集中上市。2017年,上市還不滿一年的中通,就喊出了漲價。
盡管上市的快遞公司們,都在上市前承諾了三年的利潤,不過但從2017年來看,要完成這一利潤目標并不難,這主要得益于電商業務的持續快速的增長。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漲價,只是快遞公司為了以后幾年鋪路。
而對于目前仍然在市場份額上略勝一籌的中通,雙11前宣布漲價,實際上已經是常規化操作。
從現在看來,2017年同樣也是快遞發展的一個拐點。市場過了跑馬圈地的階段,電商增速開始放緩,身在其中的從業者感受應當更加深刻。
一名曾從事快遞公司管理的工作人員透露,在2017年之前,快遞公司尚可把每年11月份之后的快遞量,作為次年每月的平均量參考指標。但是2017年后,在雙11加大投入,就有點不劃算。為了雙11招納的人員以及購置的車輛,會造成虧損。也就是說,2017年之后,快遞行業已經由早期的產能不足以支撐業務,開始有了產能過剩的跡象。
漲價,一方面是分流,限制增量,保證公司不需要投入臨時性的資源,而是在現有資源基礎上,稍微超負荷運轉,既可以省去臨時找車和招人的麻煩和開支,另外也可以減小高峰期爆倉的風險,確保服務的質量。
還是舉中通的例子來說,根據《2019-2025年中國快遞行業市場競爭現狀及投資方向研究報告》最新研究數據顯示,其占據了17%的快遞市場份額,領先于第二位的韻達3個百分點。對于中通來說,盡管有沖量的需求,但是也有保證網點健康度的需求。只要網絡健康,服務質量能夠跟上,經歷過雙11爆倉之后,回流回來的客戶反而會讓網點的服務更加穩定和可持續。
限流這樣的目的,不會被快遞公司拿到臺面上來說,而事實就是,快遞公司也不愿意在雙11承接超過自身負荷過大的單量。
身為一名3年多電商戶外運動類目從業者的錢春翔(化名),在聽到中通漲價后,內心并無波瀾。“漲不漲價都是快遞員說了算。要是中通漲價,我立馬找其他快遞公司合作。一般快遞員不敢隨便漲。”
錢春翔的公司,和中通、百世、韻達三家快遞均有合作,按照地區、價格和速度分配三家快遞公司的包裹。這一做法在電商公司中很普遍。一旦某家快遞公司漲價,他們就會酌情考慮合作方。
《零售老板內參》隨后也從杭州市余杭區中通快遞公司區負責人施永(化名)處得知,如果談好合作,公司承諾在雙11期間不漲價。1公斤以內商品省內4元/單,省外7元/單,偏遠地區15元/單,續重江浙滬1元,外省續重價格2-5元不等。顯然這一價格還不是該公司的最低價格,施永表示,如果單量大,價格還可以商議。每一個客戶的價格,都可以量身定制。
既然寄件人和收件人,都沒有收到漲價通知,那么快遞漲價究竟漲在什么地方?
在中通宣布漲價,引起眾聲喧嘩之后,已經有專家分析,費用調整與消費者無關,不會對快遞價格帶來影響。主要是在快遞公司內部,提高收件端給派件端的費用,通過保障送件小哥的收入,以便在快遞旺季,保障更好的消費者快遞體驗。
也就是說,雖然快遞價格漲了,但是這些漲上去的費用,實際上卻是由快遞公司自己來承擔。真相是,快遞漲價的羊毛竟然出在快遞公司身上。
盡管從上述分析的中通漲價做法來看,快遞公司還不至于要漲價求生存的窘境,畢竟在雙11這樣一個特殊單量爆發期,它甚至還能夠通過內部補貼的形式,保障服務。
但從整個行業來看,由于各大快遞公司遲遲未能建立起自家的護城河,并且隨著基礎設施的完善,各家快遞公司在不同地區的配送服務也在趨同,所以快遞公司的價格戰一直停不下來。然而,價格戰也已經到了無法再繼續玩下去的臨界點。
一個最顯著的標志是,各個快遞公司已經開始降低派件費,以維持單票價格。一名順豐快遞員表示,當地的高層下了規定,對于存放在快遞柜的順豐快遞,派費按照8毛計算,而之前在1.5元左右。此前,一名天貓超市的派件員表示,派費被打了8折。
為了提高單票的低價優勢,快遞公司已經開始觸及利潤空間的底線。既用派件網點的降派費空間來平衡發件網點的降價競爭,盡管此前也被人士分析,派件網點貢獻的0.4元降幅空間,來源于網點公司的操作費,場地費,大包袋,掛碼,封包線,油耗的支出成本。這些壓到最后一層的降幅,無疑會是快遞公司們最大的爆雷點。
從派件網點3:1至10:1的派件發件比看(派件基本上沒有利潤空間),派件網點的虧損臨界狀態無疑最嚴重的。而對于派送員來說,降低派費可能會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派件網點的健康,遠遠比發件網點更需要穩定和健康,否則,逆向爆倉不是僅僅靠處罰能解決問題的。從這一角度來看,快遞價格不得不漲的原因,不是雙11,而在于其已經觸及了派件網點的底線。
快遞行業需要漲價,但是既要不能損傷自己的市場份額(甚至還要繼續擴大),又要把價格漲上去,還要費腦筋思量。雙11期間的邊緣試探行為,只是快遞公司們為了日后漲價鋪路。
另一方面,《零售老板內參》在采訪幾個消費者過程中也發現,消費者對于快遞漲價本身并無多大反感,只對提價不提質的服務反感,對于快遞行業在提高價格之后,到底能有多大服務提升力存疑。
最后從行業角度來看,快遞漲價能夠讓快遞公司們擺脫低價低利潤的泥淖,把資源更多地投入到提升服務質量上,倒也未嘗不是喜聞樂見的結果。
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征10%關稅,對跨境電商的巨大沖擊
1158 閱讀智航飛購完成天使輪融資
959 閱讀白犀牛副總裁王瀚基:無人配送帶來了哪些機遇與挑戰?
806 閱讀SCOR模型:數字化時代供應鏈管理的航海圖
871 閱讀快遞人2025愿望清單:漲派費、少罰款、交社保......
802 閱讀京東物流北京區25年331大件DC承運商招標
712 閱讀突發!美國郵政停收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包裹,800美元免稅取消,影響幾何?
683 閱讀“朝令夕改”!美國郵政恢復接收中國包裹
639 閱讀物流人“搞關系”,如何與對手戰斗?
547 閱讀春節假期全國攬投快遞包裹超19億件
544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