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加盟制快遞成功模式的探討,不乏其數,都從不同角度進行了詮釋。再度提出這個問題,的確沒有什么新意,但不妨可以再嘗試一些新角度看看。除了以往描述的傳奇故事和艱苦創業的年代回憶外,是否還有更具機理性的認知?
一、網絡化與拓撲性之爭
中國快遞的核心優勢在于那張密度極高的網,讓你能切實感受到他的無處不在,而且伴隨著密度的增強,每個節點正在不斷聚焦自己的覆蓋半徑,以更好的耦合于“任一點取&任一點派”的需要。而伴隨著“倉干配”的興起,市場上開始出現有關快遞新模式的討論,認為這類“拓撲性”的直線運動成為快遞模式創新的新動能,在投資人眼里,只要有資本就能很快復制并撬動起一個新興的市場,對于原本的模式進行迭代更替。在此,不想爭辯其內在的運營原理,而嘗試用另一個行業來加以觀察與證明。中國的零售業離不開多樣性的終端,各類KA、連鎖便利充斥各個城市。但可以發現,不同類型的終端卻有不同的發展軌跡,類似沃爾瑪、家樂福、麥德龍等大型商超&賣場,都因經營問題或被改造、或退出,而遍布大街的連鎖便利卻如火如荼,成為了新熱點。同為終端、同為零售,為何結局不同?比較這兩類終端,連鎖便利具有高密度的網絡分布,能滿足碎片化即時性需求,核心在于“任一點”。而大型便利店則密度很稀疏,具有廣拓撲特質,滿足的則是計劃性需求,核心則在于“特定點”。兩者的差異類同于網絡型快遞與倉干配的邏輯關系,各自的存在用于滿足于不同的需求,優勢也各有不同,兩個不同基因的東西放在一起比較,實在是很牽強。從其發展來看,大型商超的日子明顯不如連鎖超市過的好,這從側面也說明了市場上滿足碎片化即時性需求占據了較大比例,誰能提供在此方面的足夠供給,誰則能獲得較好的發展,這也是為何網絡型快遞耦合于市場廣泛需求的關鍵。
二、去個體化的集體主義精神
奧爾森在《集體行動的邏輯》中提出,集體行動中存在著搭便車現象,實現集體行動的關鍵是要克服個體自利性。網絡型快遞的這張網則很好的解決了搭便車、去個體化問題,從而形成了集體行動的可能。加盟對于廣大群體來說并不陌生,但中國的加盟制快遞則很不同,傳統加盟商們之間,“點-點”之間的協同性、互補性、互通性很差,整張加盟網絡即使規模再大,也僅停留于“點”上。而加盟制快遞則不同,“點-點”之間是要實現物流、資金、信息的高頻交互,構建的是“點-線-面”,正是這個“流”的貫通,提升了這張網絡的價值。傳統加盟模式的網是“孤立不貫通”的,而快遞的這個網則是“互聯且協同”的。任何一個個體進入這張網,則成為了節點,既要接受來自于其他節點的“派”,也要傳遞于其他網絡的“送”,因而個體收益的好壞,不僅取決于自己的經營,也取決于全網的通暢程度,任何個體的抽離,都會直接影響到自己乃至全網。因而保持行動規則的一致性,成為了保障自己、他人經營收益的必然選擇,從而去個體化的集體主義精神也就塑造形成了,純粹的集體行動是效率最大化的關鍵。
三、實體化的“平臺策略”早已出現
互聯網的崛起、電商的崛起,從本質而言是平臺的崛起,一個存在于虛擬世界的交互場所,進而類似《平臺策略》等一大批暢銷書、流行的概念都不斷出現了,一時間成為了很了不起的商業模式。而加盟制快遞在90年代就開始做這件事了,不同在于它是一個依附于線下的實體化平臺。平臺所提供的是撮合、信息、交互、風險共享,所依賴的運行基礎是“交易”調節。業界對于直營快遞與加盟快遞的優劣討論已經是老生常談,其中有關運行的邏輯基礎很值得關注,直營是“管控”調節為主,而加盟則是“交易”調節為主,加盟快遞的平臺特征非常顯著。那到底哪類運行邏輯更能發揮作用呢?那就看看平臺類電商與自營類電商的規模和效率吧,這兩類也是“交易”與“管控”的區別,各類GMV、DAU、MAU……指標、排名一比較就清晰了,平臺有其絕對的優勢。
有關中國加盟制快遞的成功要素,還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列舉了。這類模式的成功并非偶然,也并非必然,而是一個時期、一個階段、一批人的產物。有關探討該類模式的復制,只能說中國有十大名村,到目前為止也未能有一個被成功復制,正是其獨特性,塑造了其核心優勢。
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征10%關稅,對跨境電商的巨大沖擊
1459 閱讀智航飛購完成天使輪融資
1519 閱讀800美元不再免稅,T86清關作廢,跨境小包何去何從?
1393 閱讀SCOR模型:數字化時代供應鏈管理的航海圖
1151 閱讀白犀牛副總裁王瀚基:無人配送帶來了哪些機遇與挑戰?
981 閱讀傳化智聯:緊跟國家物流樞紐布局優化,助力現代物流體系建設
1016 閱讀凈利潤最高增長1210%、連虧7年、暴賺暴跌……物流企業最賺錢最虧錢的都有誰
963 閱讀快遞人2025愿望清單:漲派費、少罰款、交社保......
956 閱讀物流職場人性真相:鷹鴿博弈下的生存法則
897 閱讀突發!美國郵政停收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包裹,800美元免稅取消,影響幾何?
900 閱讀
登錄后才能發表評論
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