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在供應鏈經理人的聚會上大家聊起了這樣的一個話題:自己集團內的兄弟公司(Sister Company),是最難搞的客戶和供應商。
對于這個事情,我深有感觸。
我以前工作過公司是一家總部位于歐洲的汽車集團,起源于法國,后來逐步擴張,工廠遍布全世界主要的汽車工業國家,最近20年以來在中國也有快速的發展。
我公司所在的事業部總部設在法國的一家工廠里,這個廠綜合了總部 + 銷售 + 研發 + 工廠的功能,是整個事業部里銷售額和凈利潤最高的幾家工廠之一。
就是這樣的一家工廠,既給我們國內的工廠供貨,同時,中國工廠也出口原材料給對方。
這樣就形成了大家互為客戶和供應商的局面,做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按照中國人的邏輯,應該會覺得大家就是自己人了,中外一家親,是相親相愛的一家人。
可是現實情況完全不是這么回事兒!
法國的兄弟姐妹們在向我們要貨的時候火急火燎似的,但是在給我們供貨的時候經常會延遲。明明都是一家人了,卻是經常在做一些“相愛相殺”的事情。
事情怎么會是變成這個樣子的?大家做的產品都是差不多的,為什么不是在自己工廠生產而是要從對方這里購買?還憑空增添了供應鏈管理上的很多麻煩事。
我思考了一下為什么會有Sister company之間的貿易。
首先,這是跨國車企擴張的結果。
原本只是在自己國家市場里發展,隨著經營規模的擴大,車企通過并購或是投資新廠,把紅旗插遍了歐美亞。
其次,為了獲取更低價格的原材料。
中國是世界的制造工廠,在這個美譽之下,我們實際上是背負了沉重的環保壓力。
一些對于歐美國家來說高耗能、高污染的產業都轉移到中國生產,然后出口到發達國家。
相反的,一些高科技材料并沒有引入中國投產,還是采用進口的方式保持其技術的壟斷性。
最后,合理節省稅務成本。
分析不同國家地區的稅務政策,通過合法的手段,制定出對集團最有利的貿易方式來節省稅務的成本,從而增加投資人和股東的收益。
以這種方式來實現的成本節省,遠比在制造環節中的改善降本要見效得快。但是對于供應鏈操作來說,就會增加執行的復雜度。
繼續回到我們的法國Sister company話題上,重點聊一聊供貨的事情。
她們向我們購買的一種半成品,這是一種壓鑄件,價值不高,加工技術含量低,制造工藝落后,會造成一些環境污染(所以才會向中國工廠購買)。
我們工廠從本地的供應商采購原材料,經過簡單的加工后,既可以當作成品出口給法國工廠,又能夠作為半成品,用于后續的裝配,最終銷售給汽車整車廠。
這個產品的BOM表是這樣的。
法國工廠給我們的交貨提前期很短,只有10天的時間。
這個時間包括了從接到法國的采購訂單,購買原材料,供應商送貨,生產加工,檢驗包裝的全部過程。另外還有2個多月的門到門海運時間。
我們國內的整車廠客戶既有做Make to Stock的,也有做Make to Order的。
一般是在整車廠附近租用一個VMI倉庫,根據設定的庫存MIN / MAX值,我們自行安排補貨??蛻糁惶峁╊A測的生產計劃,沒有Firm order。
客戶會給我們Firm order,交貨提前期是二個星期,運輸時間最長的不超過一個星期。
我們和法國工廠簽的出口條款是Ex-works,也就是說貨物出了我們工廠倉庫就算是對方的庫存了,而庫存是考核工廠運營的最主要的指標。
所以,法國工廠給我們的交貨提前期只有10天,正是出于要控制庫存的考慮。
客戶需求是有波動性的,這種不確定性是內在的和固有的。
當N個客戶的需求波動疊加在一起,這種不確定性就被放大了。訂單數量有時候在高峰,有時候在低谷,然后就形成了所謂的“牛鞭效應”。
當客戶需求相對穩定的時候,我們工廠的產能是足以應付所有的客戶需求的,但是遇到需求量驟然增加時,我們就會出現產能不足,沒法按時交貨。
首先要保障的是我們的國內整車廠客戶,原因挺簡單,我們是直接供貨的,客戶的需求信息都是實時準確的。
如果是因為延遲交貨而造成客戶生產停線,我們是要面臨客戶的巨額罰款的。所以,國內客戶是首先要保障供貨的。
對于出口法國的產品,我們是作為二級供應商在供貨的,產品到了法國工廠,還要經過加工裝配,然后才是送到歐洲的整車廠。
法國工廠下的訂單可能真實的需求,也有可能是備一些安全庫存。由于對于最終客戶需求的不確定,在供貨的優先級上,兄弟公司只能排在國內客戶之后。
制定出這種策略也是無奈之舉,國內客戶得罪不起,我只能寄希望于法國工廠的要貨數量能更加均衡一些,甚至是少下點訂單。
我也有和法國兄弟討論過增加交貨的提前期,這樣我們的日子就會稍微好過一點。
可是我的要求被無情地拒絕了,因為增加提前期就會增加交貨pipeline的長度,最終導致在途數量上升,而這些庫存是要算在法國兄弟的頭上的。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他們直接拒絕了我的要求。
我把情況向公司總經理匯報了,希望通過高層的關系,可以在法國工廠這邊說說話,尋求一線希望。
但是現實再次無情地打擊了我。中國工廠成立也就是最近10多年的事情,在事業部里的影響力沒法和總部的嫡系相比。
我們工廠在運營和供應鏈管理上還存在著很多的問題,在集團內部每年的內審評比中都是得分相對靠后的,確實是沒有多少可以談判的籌碼。
法國兄弟準確地拿捏住了我們的“弱點”,高層溝通也沒有任何結果。
其實,我們的一些國內客戶交貨還是可以溝通的,在不影響整車廠生產計劃的前提下,一些小事情是可以通融的。
唯獨自家的兄弟最難講話,怎么說都不肯同意增加交貨提前期的方案。
交貨問題最嚴重的時候,我們工廠還空運了幾托貨到法國,費用也是由我們承擔的。對于兄弟公司,我們真的是一點辦法都沒有。
可能有人會問,既然產能這么緊張,為什么不投資新線或是備點庫存呢?
在外資公司里投新的生產線是一個漫長的決策過程。工廠要說服財務投資的必要性,需要提供一系列的數據來支撐,而整個批準過程又要層層審核。
從產能出現了不足的跡象,到最終新設備到位,當中必然是要經歷一段無比痛苦的階段,主要的壓力還是來自客戶交貨延遲和一系列的后果,比如催貨,庫存和運營費用超標等等。
最終,在萬般無奈之下,我也只能出大招 — 備庫存了。
為什么備點庫存也是大招了?因為我們工廠也要考核庫存指標的,如果實際庫存金額超出預算,我是要向總經理和事業部供應鏈總監解釋情況的。
雖然增加了安全庫存,持有成本會上升,但是客戶交貨率和滿意度也會增加。兩權相害取其輕,在權衡取舍后,我選了增加庫存這個方案。
庫存增加在哪個點上是有講究的,針對這個case,我考慮了在壓鑄件半成品上建庫存。
在這個點之前的模式是Push 推動式,根據所有客戶需求預測和歷史銷售數據的最大值,進行補貨式的生產。
在這個之后的模式是Pull 拉動式,這需要根據實際客戶訂單或VMI倉庫庫存情況,對于不同客戶產品進行差異化生產。
建立庫存的點也叫作Decoupling Point,也叫做推動式與拉動式生產的分界點。
您也遇到過這種難搞的兄弟公司嗎?來一起吐吐槽,講講各種奇葩事。讓我知道我不是一個人在戰斗!
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征10%關稅,對跨境電商的巨大沖擊
941 閱讀白犀牛副總裁王瀚基:無人配送帶來了哪些機遇與挑戰?
708 閱讀SCOR模型:數字化時代供應鏈管理的航海圖
752 閱讀快遞人2025愿望清單:漲派費、少罰款、交社保......
697 閱讀京東物流北京區25年331大件DC承運商招標
621 閱讀春節假期全國攬投快遞包裹超19億件
488 閱讀暖心護航春節返程,順豐確保每一份滿滿當當的心意與牽掛新鮮抵達!
455 閱讀1月27日-2月2日全國物流保通保暢運行情況
482 閱讀2025年1月20日-1月26日全國物流保通保暢運行情況
408 閱讀“朝令夕改”!美國郵政恢復接收中國包裹
198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