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物流巨頭普遍都在實踐科學碳目標倡議;中國在新能源方面具備優勢已經成為業界共識;“海洋藍色能源”或能讓中國中東部沿海地區提高能源自給率——來自首屆碳博會
“如北京那么大小的海域,就能提供中國20%的耗電量。這是假設水深1米,那如果我們把它變成3米,又會是什么結果呢?”2018年埃尼前沿能源獎得主、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創始所長、首席科學家王中林在“2023上海國際碳中和技術、產品與成果博覽會”(首屆碳博會)上給大家暢想了潛力無限的海洋藍色能源,激動人心。
6月11—14日,首屆碳博會在國家會展中心(上海)舉辦,諸如王中林這樣的頂級科學家匯聚上海,“最強大腦”互相碰撞:上海,顯然懷揣著“碳中和研究高地”的雄心。這滿足了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碳中和發展研究院院長黃震提到的實現“碳中和”事業的三個關鍵詞——“政策主導”“科研驅動”“市場支撐”中的第二個關鍵詞“科研驅動”。
“政策主導”方面:上海市政府、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市場支撐”方面:航運業如中遠海運集團、招商局集團、馬士基、德迅集團等,金融業如交通銀行等——都集聚到首屆碳博會上。那么這次集聚會產生什么樣的化學反應呢?
《航運交易公報》逛展發現:國際物流巨頭普遍都在實踐科學碳目標倡議(Science Based Targets initiative,簡稱SBTi);中國在新能源方面具備優勢,這一點已經成為業界共識,航運企業也將其作為自身能源布局的重要考量;王中林所言“海洋藍色能源”或能讓中國中東部沿海地區提高能源自給率,當然這還是非常前沿的研究,離落地可能還有很長距離,但“夢想總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首屆碳博會上,主辦方組織編寫《首屆上海國際碳中和博覽會綠色低碳案例集》(《案例集》),全書共收錄10大不同行業龍頭企業在綠色低碳領域的實踐。馬士基是航運物流行業唯一入選《案例集》的班輪公司。
作為航運業 “脫碳”的引領者,2008—2022年,馬士基的碳強度降幅超40%。馬士基承諾在2040年實現所有業務的凈零排放目標,這充分體現公司引領行業向“碳中和”邁進的雄心和決心。
與全球最大的物流企業——德迅集團一起,這兩家龍頭企業都提到自身是在SBTi下實踐脫碳路徑。
SBTi是一項由碳信息披露項目(CDP)、世界資源研究所(WRI)、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和聯合國全球契約項目(UNGC)聯合發起的全球倡議。企業需要基于《巴黎協定》中提出的控制全球溫升在1.5攝氏度,或遠低于2攝氏度減排路徑,來設置溫室氣體減排目標。SBTi自2015年問世以來,迅速獲得全球認可并正在成為國際商業慣例,至今已有逾3300家企業加入。
馬士基在《案例集》中提道:根據SBTi的目標,馬士基要在2030年對比2020年,海洋運輸運營碳強度(EEOI)減少50%,集裝箱碼頭營運范圍1和范圍2的排放量減少70%;在上述方案之外,在2030年前實現每年減少碳排放當量500萬噸。2040年實現凈零排放。
以世界資源所(WRI)和世界可持續發展工商理事會(WBCSD)開發的《溫室氣體核算體系》為基礎,馬士基將運營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按三大類劃分。范圍1:自身營運活動產生的碳排放當量;范圍2:電力在生產過程中形成的碳排放當量;范圍3:價值鏈全過程產生的碳排放當量。經測算,馬士基范圍1所涉及的碳排放當量約占總量的44%,范圍2約占0.5%,范圍3約占56%。
德迅集團介紹:2022年,貨物運輸相關的碳排放約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8%,加之物流運營場所產生的11%,物流運輸行業已經成為實現綠色發展和零碳未來需要重點關注的領域之一。談及供應鏈脫碳話題,德迅集團大中華區總裁倪曉榮表示,德迅集團作為國際物流行業的龍頭企業將在低碳業務和運營模式轉型中扮演關鍵杠桿的角色,并將從碳排放可視度、碳規避和碳減排,以及碳抵消多個層面幫助客戶實現碳中和目標。
作為兌現SBTi承諾的一部分,德迅集團于2022年期間進一步加大對船用生物燃料和可持續航空燃料(SAF)的投資,旨在減少《巴黎協定》范圍3的排放。截至2022年12月,德迅集團采購的SAF約占全球總產量的7%;實現全球所有合同物流倉庫100%使用可再生電力的目標;并計劃到2030年底為60%的自有車隊配備新能源卡車。借此,德迅集團得以助力生物制藥公司諾和諾德(Novo Nordisk)以及高科技制造企業聯想(Lenovo)等客戶兌現供應鏈脫碳目標。
馬士基中國脫碳業務總監卡卡(Karim Fahssis)在首屆碳博會上提到中國在低碳能源方面的巨大潛力,而這也是其能源布局的重要考量?!案幻骸⑷庇?、少氣不能準確描述中國能源資源稟賦,這一描述忽略了中國可再生能源資源豐富的特點。需要根據最新實踐跟研究數據,完整準確理解中國能源資源稟賦,為中國能源轉型提供準確的基礎認知?!敝袊こ淘涸菏?、上海交通大學碳中和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員高級科學顧問杜祥琬介紹。杜祥琬表示,目前中國的可再生能源快速增長,從“微不足道”到“舉足輕重”到“擔當大任”。
杜祥琬還透露:中國已開發的可再生能源不到技術可開發資源量的1/10,所以在能源低碳轉型方面,中國資源基礎豐厚。
中國的新能源優勢格局正在影響航運企業的能源選擇,如遠洋航行選擇甲醇為主,內河航運則以電化“一統江湖”。
卡卡表示:“走綠色脫碳道路是馬士基的重要發展戰略。中國在生產可持續甲醇領域具有巨大潛力,中國市場可再生資源豐富、生物質豐富、成本具有競爭力,而且能源轉型所需要的設備供應鏈也在中國,希望通過碳博會這個平臺結識更多綠色燃料合作伙伴等相關方,進而尋找更多合作機會,確保在供應鏈中實現真正的減排?!?/p>
目前,馬士基與包括上港集團在內的全球多個港口簽署綠色甲醇燃料加注戰略合作備忘錄?!芭c全球9家企業簽署綠色甲醇供應合作意向……其中3家企業來自中國。中國是全球制造業中心,馬士基在中國成立相應的團隊負責在中國的綠色甲醇燃料采購,該團隊在業務上與總部保持緊密聯系,共同落實在中國的采購方案?!薄栋咐分袑懙馈?/p>
馬士基的這一系列舉措都是為了推動形成綠色甲醇燃料生產、使用及燃料加注的市場體系。馬士基希望通過自己的理念及實踐推動整個航運物流業實現碳中和。馬士基率先提出建造甲醇雙燃料船舶的計劃,截至目前共訂造19艘碳中和甲醇集裝箱船舶,其中1艘為支線船舶,今年投入運營,另外18艘設計運力為16000~17000 TEU的大型遠洋船舶,將于2024—2025年陸續投入運營。據悉,這些船舶全部交付運營后,每年將減少230萬噸二氧化碳排放。2022年,全球已有多家班輪公司加入了建造綠色甲醇船舶的行列。除馬士基外,達飛輪船、中遠海運等也加入甲醇動力船訂造的陣營。根據挪威船級社(DNV)的最新數據顯示,2022年全球船東共訂購35艘甲醇燃料船。也有班輪公司選擇氨燃料路線,馬士基在《案例集》中表示:氨燃料在燃燒后不會產生二氧化碳,是一種完全零碳排放的燃料。但是氨具有較強的毒性和腐蝕性,作為船用燃料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另外以氨作為燃料的船用發動機目前在技術上還不成熟。盡管如此,由于其完全零碳排放的特性,綠色氨燃料或是未來值得期待的綠色燃料。
杜祥琬介紹,目前中國水電、風電、光伏、生物質發電裝機規模穩居世界第一,2022年,全國可再生能源裝機達12.13億千瓦,占全國發電總裝機47.3%。其中:風電3.65億千瓦;太陽能發電3.93億千瓦。風電光伏年發電量首次突破1萬億千瓦時,達1.19萬億千瓦時,可再生能源發電量達2.7萬億千瓦時,占全社會用電量的31.6%。
杜祥琬建議,通過高比例電氣化實現交通工具低碳轉型,如推動內河航運船舶電氣化替代來推動交通部門實現碳達峰碳中和——2030—2035年碳達峰,2060年碳排放控制在2.2億~7.4億噸。
不謀而合的是,在6月9日召開的以“綠色新動力·世界新動能”為主題的2023世界動力電池大會上,交通運輸部長江航務管理局會同四川、云南、貴州、重慶、湖北、湖南、江西、河南、安徽、江蘇、浙江、山東、上海13個長江水系省市交通運輸主管部門共同發起“電化長江”倡議。
當然從安全角度而言,“國家電網覺得綠電不安全,所以在綠電上網這件事情上不太積極。”相關人士曾向《航運交易公報》透露。杜祥琬也指出在新能源發展中存在“安全可靠”“經濟可行”“綠色低碳”的“不可能三角”,但是他強調,可再生能源資源的利用,中國可以自己掌控,它不依賴國際地緣政治的變幻,有利于能源體系的獨立性和安全性。
首屆碳博會上,王中林的“海洋藍色能源”讓人耳目一新。王中林坦言,人們通過燃煤產能,可消耗燃料后釋放的熱量,排放到環境中后會使氣候變暖,并且這部分能源也無法重復利用,這就產生更多的“熵”。
怎么滿足新時代的能源需求?未來的能源在哪里?王中林帶領著團隊把目光投向占據地球70%面積的海洋。這是一個“從零到一”的艱難探索,海洋的能量是巨大的,包括潮汐能、波浪能等,但是收集到的海洋能非常有限——海洋的能源頻率低、分布廣、環境惡劣,很不穩定,提供的能量顯然無法與煤炭、石油這樣可以集中供能的高質量能源相比。
十多年前,王中林團隊在做微納能源研究時,發現摩擦起電效應可以做驅動力,將機械能轉化為電能,如今微納能源已變成熱點研究領域;他還曾提出“自驅動系統”的概念:利用環境里邊的震動能、風能等微納能源,保證儀器可持續地運轉——這些想法都被用到了追尋“藍色能源夢”中。
團隊研發一種摩擦納米發電機(TENG),并在2022年于溫州近海開展實驗。他當場算了一筆賬(詳見本文開篇)。
相關專家分別計算得出同樣的結論:1千瓦時的電力,東部自發電的成本要比西電東送的成本低。王中林的研究對中國的中東部沿海地區的意義或許更加重要。
上海市市長龔正在首屆碳博會致辭中說,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歸根到底靠科技創新,需要凝聚多方力量、推動創新突破。上海將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低碳轉型。我們將聚焦能源、產業、交通、建筑等“四大重點領域”,打好“雙碳”攻堅戰、持久戰。我們將強化科技創新和綠色金融“兩大關鍵支撐”,更好服務國家“雙碳”戰略。上海國際碳博會致力于搭建綠色低碳創新的合作交流橋梁,通過共商合作、共促創新、共謀發展,為共建美麗地球家園貢獻智慧和力量。
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征10%關稅,對跨境電商的巨大沖擊
1158 閱讀智航飛購完成天使輪融資
1022 閱讀白犀牛副總裁王瀚基:無人配送帶來了哪些機遇與挑戰?
820 閱讀SCOR模型:數字化時代供應鏈管理的航海圖
871 閱讀快遞人2025愿望清單:漲派費、少罰款、交社保......
816 閱讀京東物流北京區25年331大件DC承運商招標
712 閱讀突發!美國郵政停收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包裹,800美元免稅取消,影響幾何?
711 閱讀“朝令夕改”!美國郵政恢復接收中國包裹
653 閱讀物流人“搞關系”,如何與對手戰斗?
589 閱讀物流職場人性真相:鷹鴿博弈下的生存法則
568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