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北京、天津碳市場之后,上海碳市場也推出了重點排放企業外購綠電零排放的規定。一石激起千層浪,那究竟綠電零排放新規究竟對區域重點排放企業、試點碳市場、綠電市場等究竟影響幾何?
在碳市場中引入綠電零排放曾一直飽受爭議,其主要原因是環境權益的重復計算,無非是兩點:一是電網排放因子計算時已經將綠電零排放考慮在內,而如果綠電參與碳交易的企業再用綠電零排放,相當于“綠”了兩次;二是新能源項目在綠電和CCER市場重復獲利。從科學性的角度來說,這兩點爭議確實存在。
天津、北京、上海試點碳市場在允許綠電零排放的同時,電網排放因子并未做相應調整,也未有規則規避綠電和CCER的重復獲利。但瑕不掩瑜,綠電零排放新規是利大于弊。
從試點碳市場的角度來說,由于CCER暫停審批已經6年之久,市場存量有限,僅僅依靠配額交易的試點碳市場流動性堪憂。對于參與試點交易的重點排放企業來說,經歷了近10年的試點交易,自身減排難度加大,必須引入新的機制以有效降低碳排放,否則僅僅每年例行公事式的購買配額實現履約,就失去了碳市場本身的意義。碳市場本身就是人為的兼顧科學性和社會性的市場,任何的規則本身是為了目的而服務,每個碳市場都有自身的碳核算規則,因此雖然新規有些爭議,但還是瑕不掩瑜,試點碳市場本身也有著先行先試的目的與作用。換個角度,各碳市場的原有碳核算規則也并非完美,而綠電CCER重復獲利的問題也并非在碳市場層面所能解決。
在北京、上海等試點碳市場中,大部分企業的主要排放都為電力消耗的間接排放。綠電零排放新規本質上是將現有的試點碳市場與綠電市場進行聯動。北京與上海碳市場在近半年的配額價格中樞分別大約為每噸配額100元和60元,而北京和上海電力排放因子分別為0.604tCO2/MWh和0.4tCO2/MWh。以碳折電計算,相當于每千瓦時綠電0.0604元和0.024元。也就是說,北京和上海的企業分別在綠電溢價低于每千瓦時低于0.0604元和0.024元的時候,才會有動力去通過綠電零排放實現減排,否則購買配額更劃算。從這個角度來說,北京的企業是有一定的動力去購買綠電,而上海的企業則不會因為碳市場履約去購買綠電。當然,由于有相當一部分企業本身就有減排承諾或者國際市場的要求,已經購買了綠電,一舉兩得和“意外驚喜”。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綠電需要用電前必須事前購買,而且僅僅用于減少用電排放。因此對于企業來說,綠電購買需要事前籌劃。而北京和上海的新規出臺均包含了對于2022履約年度,這也是讓參與碳市場交易的企業“幾家歡喜幾家愁”。
碳市場本身就是為了助力區域減排。綠電零排放的新規無疑是有助于區域減排的。尤其是上海碳市場的規則中明確了可用于零排放計算的為外購綠電,即來自于省外交易的綠電。盡管北京、天津碳市場的規則中并沒有規定綠電必須來自外省,但由于這兩地的域內綠電供給量有限,大部分還是來自省外交易。隨著省外購入的綠電量增多,區域內實現了減排的目的,其表象就是每年的區域電力排放因子將會加速下降。隨著電力排放因子不斷下降,綠電減排的吸引力也逐漸下降。當然,由于這些區域的內生減排能力不足,通過規則增加外部綠電的使用量,以實現外延式減排的結果。
由于全國碳市場和區域碳市場的邊界和目的有很大的區別,因此綠電零排放規則可能暫時很難搬到全國碳市場了。不過對于綠電零排放新規來說,我們真的不需要想太多。碳市場本身的規則性就遠大于其科學性。It's a game. Enjoy it.
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征10%關稅,對跨境電商的巨大沖擊
1151 閱讀智航飛購完成天使輪融資
959 閱讀白犀牛副總裁王瀚基:無人配送帶來了哪些機遇與挑戰?
806 閱讀SCOR模型:數字化時代供應鏈管理的航海圖
871 閱讀快遞人2025愿望清單:漲派費、少罰款、交社保......
795 閱讀京東物流北京區25年331大件DC承運商招標
712 閱讀突發!美國郵政停收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包裹,800美元免稅取消,影響幾何?
683 閱讀“朝令夕改”!美國郵政恢復接收中國包裹
639 閱讀物流人“搞關系”,如何與對手戰斗?
547 閱讀春節假期全國攬投快遞包裹超19億件
544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