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料需求計劃里,最基本的計劃單位就是每一顆物料。有新的產品就會產生新的物料,可能是增加了新的原料、零部件、成品或是包裝材料。
舉個例子,汽車制造商經常會對老款設計做個微調,比如把進氣格柵做得更大一點,或是更換一些內飾,這樣就產生了新的物料。
供應鏈管理者并不關心產品設計如何更改,我們的工作是管理物料,當新品誕生后,需要在系統中維護物料數據,確保MRP可以正確地執行,這是我們的工作。
在通常情況下,向供應商外購的新品有這些關鍵流程。研發工程師需要批準產品設計和樣件。
質量工程師需要確保供應商的制造過程是受控和穩定的,質量是合格的,文件是齊全的。尋源采購負責商務談判,包括價格、交貨期、最小起訂量MOQ。
這些流程都走完了,最后流轉到供應鏈,就可以給供應商下采購訂單了。在不同的公司,流程可能不同,但基本的原則是一樣的,由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各部門職責分明,各司其職,這就是工作流的基本邏輯。
新品批準的流程控制是很關鍵的,如果前道的樣件審批沒有結束,而采購已經通知供應商可以生產了,一旦發生了質量事故,采購和供應雙方就會開始扯皮。
如何來控制這套流程?我們可以使用系統軟件控制,避免流程交接的疏漏。如果沒有專業軟件,可以使用OA辦公系統或是用無代碼系統開發一套工作流,也能實現控制的功能。
在新品采購流程中,供應鏈更關注的是物料供應,例如要生產需要什么物料、多少數量,以及何時要?
為了滿足生產需求,就需要對物料供應進行控制,使用數據信息系統,比如MRP和ERP。
物料控制的重要活動之一就是維護物料數據,如果是全新的物料,需要創建新的記錄,如果是現有的物料,就需要修改記錄。
每顆物料都應該有一一對應的主數據,這就是數據庫中的Part Master,也叫做Item Master,它通常會包括這些內容:
1.常規類的信息
包括物料的編碼、描述、供應商的編碼、單位等等的基礎信息,這些數據原則上是不會變動的,比如產品描述,它現在叫什么,以后還是叫什么,不會改動。
此類數據對物料需求計算沒有影響。需要注意的是,一顆物料對應一個編碼,如果存在兩個以上的供應商,就需要在系統里維護好所有供貨商的信息,輸入對應的價格,以及采購的配額,比如是50:50。
2.交貨提前期Lead Time
外購件的提前期是從下訂單到收到貨的全部時間,其中最主要的部分是生產時間,比如供應商需要30天才能完成訂單。
其次是運輸時間,如果是國內卡車運輸,基本在數天之內可以到達,時效性很穩定。
如果是國際運輸,需要通過集裝箱船海運,由于運輸途中涉及到的環節較多,任何意外情況都可能會造成延誤,時效性就會差一些,需要留一些緩沖天數。
最后還有訂單處理和入廠檢驗等步驟,這些活動都需要一點時間處理。所有的提前期匯總在一起,就是累計提前期Cumulative Lead Time,這段時間就是所謂的計劃時間柵欄Planning Time Fence。
提前期是可以變動的,在2022年初的時候,全球芯片供應嚴重短缺。從汽車到家電都越來越智能了,所以需要更多的芯片,各行各業都在爭奪優先的供應。
雖然英特爾和臺積電等供應商都已經開足馬力,還在增加產能,但芯片依然供不應求,市場預測訂單的交貨時間會長達一年之久,提前期就變長了。
在這種情況下,物料計劃需要和供應商確認交貨期,然后根據對方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把額外的天數添加進去,否則MRP系統沒法計算出采購需求,也不會提示要給供應商下訂單。
當供應商交付情況好轉,可以縮短交貨期時,我們也要進行調整,降低提前期可以直接削減最大庫存持有量。
根據定期補貨的庫存模型公式:
最大的庫存量 = (二次訂貨間隔天數+提前期)X 平均每天的需求用量 + 安全庫存
我們再看一個庫存模型,基本庫存量Base stock policy,它的最大庫存量公式:
最大庫存量(基本庫存量) = (每天需求的期望值X 提前期)+ 安全庫存
在各種的庫存模型中,提前期是平均Average或是期望Expected需求的放大器,這段時間越長,最大庫存量就越大。
如果把庫存想象成水管中的水,增加前置時間,就等于是把水管變粗,在管道中儲存的水(庫存)就會變得更多。
降低庫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縮短提前期,它還有個好處,那就是可以提高預測的準確性,因為短期預測比長期的更加準確,天氣預報就是最好的例子。
3.MOQ
最小起訂量Minimum Order Quantity是供應商可以接受的最少訂單數量,只有達到了這個數量,工廠才不會虧錢。
生產成本是由兩部分組成的,首先是變動的成本,生產100套產品,需要100套的原料,這塊成本隨著訂單數量而變動。
其次是固定成本,每次啟動生產都需要更換產品的模具,調試設備,這些活動都占用了機器的有效生產時間。
對于工廠來說,時間就是效率,就是金錢,在生產產品時,必須要把啟動成本攤入生產成本之中,比如要生產100套產品才能回本,小于100套就等于是倒貼錢,這種訂單沒有人愿意接。
對于常年有需求的產品,采購可以接受一個較大的MOQ,比如是一個月的用量,雖然這意味著一次性會到許多的物料,但我們有需求,而且肯定能用完,所以問題不大。
但是對消耗量本身就很少的產品就要多加個心眼了,呆滯品Slow moving的用量就比較少,如果MOQ數量預期能使用半年以上,采購就要和供應商談判,看是否可以把它降下來。
減少交貨期Lead time和MOQ是降庫存常用的策略,特別是前者,我們需要定期回顧,然后在系統中更新數據。
物料主數據非常重要,在企業里應該由誰來創建、維護信息呢?
在新項目引入階段,一般由尋源采購創建新的物料信息或新供應商。他承擔起了項目經理的角色,所以有些大公司會設立項目采購的崗位,把新品開發采購職能劃分出來,專注于新項目上。
項目結束后就要轉交給供應鏈部門,由物料計劃去維護Part Master主數據。在公司里,一般會把同一家供應商交給一個物料計劃員負責,他也承擔了維護數據的工作。
但是這里有個問題,每個計劃員的供應鏈專業水平參差不齊,不是所有人都理解參數設定對物料計劃的影響。
正如前文中提到的,交貨期是變動的,計劃員需要根據供應商的實際情況定期回顧調整,如果缺乏專業知識和經驗,有些人就不會主動地做這件事。
在工作交接時,如果老員工沒有搞清楚物料需求計算的邏輯,也沒法解釋參數設置的原因,新員工接手后只會是遵循前任的做法,大家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在這種情況下,物料經理和供應鏈經理就要定期審核庫存水平,對于經常缺料或是庫存天數過高的物料進行重點分析。如果發現是物料主數據參數設置的問題,就可以立即修改,確保庫存的健康。
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征10%關稅,對跨境電商的巨大沖擊
1067 閱讀SCOR模型:數字化時代供應鏈管理的航海圖
850 閱讀白犀牛副總裁王瀚基:無人配送帶來了哪些機遇與挑戰?
764 閱讀快遞人2025愿望清單:漲派費、少罰款、交社保......
753 閱讀京東物流北京區25年331大件DC承運商招標
670 閱讀突發!美國郵政停收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包裹,800美元免稅取消,影響幾何?
564 閱讀“朝令夕改”!美國郵政恢復接收中國包裹
548 閱讀春節假期全國攬投快遞包裹超19億件
530 閱讀1月27日-2月2日全國物流保通保暢運行情況
524 閱讀暖心護航春節返程,順豐確保每一份滿滿當當的心意與牽掛新鮮抵達!
476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