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總算“熬”過去了。
雖然熬的很辛苦,但過程中亦不乏驚喜和改變。比如,在新年的鐘聲敲響之前,快遞江湖里發生的一個小插曲令人浮想聯翩:圓通上線“圓準達”。
2021年12月30日,圓通推出了以時效升級和精準派送為核心優勢的戰略級產品——“圓準達”,并于2022年1月面向客戶正式上線。
據悉,“圓準達”產品主要面向電商平臺及品牌商家等客戶,將在攬、轉、運、派、客服等全流程為客戶提供升級服務,具有時效優先、送前電聯、精準派送及全程直營客服跟單等特點,幫助客戶解決時效不穩定、虛假簽收等服務痛點。
接下來,“圓準達”將在抖音、客戶管家(圓通客戶專用app)、網點管家(圓通分公司專用app)及菜鳥電子面單平臺等渠道全面上線。
需要注意的是,放眼整個行業,圓通此舉并非“孤例”,亦非個案。在此之前,通達系的其他幾個小伙伴也都做出了類似的動作——
2021年4月,中通內網下發通知:中通標快產品自2021年4月1日上線試運營,依托中通目前強大的網絡及汽運資源,在指定服務范圍和寄遞時間內收寄,實行標準定價,提供次晨&隔晨、次日&隔日等時效承諾,加以“時效保障”、“標準服務”、“快速理賠”為支撐為客戶提供“穩定、安全、可靠”的高品質、門到門快遞務。
2021年11月,韻達發出內部通知,特快項目正式更名為智橙網,并要求小件員務必按照智橙網要求處理快件,送貨上門,本人簽收;特殊情況按收件人要求進行投遞。
三大巨頭同時盯上時效快遞這個香餑餑,是“飄”了?還是另有所圖,今天我們就來深聊一下這個話題,解鎖表象背后的答案。
死磕時效快遞,并不是通達系的朝夕之念。
最廣為業內熟知的是在2018年7月,圓通打響了沖擊中高端時效件市場第一槍,推出“承諾達”品牌,試圖以全新品牌+全直營體系的打法,在時效件領域實現彎道超車。遺憾的是,一年后,圓通總部對“承諾達”業務做出戰略舍棄和變革。
從以往的經驗來看,加盟制為主的通達系快遞,想要啃下時效件市場這塊“肥肉”,非常吃力。前有圓通承諾達的敗走麥城,后有中通星聯和韻達特快的多番嘗試,站在前人的教訓與經驗之上,通達系快遞為何敢于發動這一輪時效快遞爭奪戰,甚至爭搶更為兇悍?
在老鬼的朋友安德華看來,離不開兩個基礎:一個是底氣,一個是時機。
首先是有了底氣。
一直以來,服務始終是通達系快遞被消費者詬病最多的“硬傷”。為了打破這個認知,各家快遞也在做著各種各樣的嘗試和努力。
事實求是來講,通過多年來的產能積累、組織迭代以及技術升級和管理優化等舉措,通達近幾年在時效提升方面的改善非常明顯。不止一位圈內高管跟老鬼說,距離在1000公里以內的快件,通達的時效一點都不比順豐慢,而且穩定性也不差。
具體到這次的“圓準達”,我們看出“圓準達”在服務、場地等方面與普通電商件的規劃均有不同。如:在操作方面,不同于普通的快件產品,在攬收、中轉、派件等環節開辟綠色通道,設置相應的服務標準,保證服務質量。
其次時機成熟。
不知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除了量足夠大且優勢明顯之外,通達系在快遞江湖已經塑造了更加“多面”的角色:
一面是業務的來源和產品體系不斷豐富。淘系電商平臺仍然是重要的客戶和訂單來源,但已非“一家獨大”,其他新崛起的電商平臺業務占比越來越大。
另一面是生態建設日益完善。比如圓通的“國際+航空”,中通的生態圈已經有所建樹,而且具備了一定競爭力。
巴菲特曾說,潮水退去我們才知道誰在裸泳。
但站在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潮水褪去過后,露出的不僅有裸泳者,也有浮出水面的黃金,吸引著無數有志之士去爭搶。
當我們回顧2021年的快遞江湖大戰,會發現,這一年,快遞江湖里發生了很多事情,局面悄然發生改變。
先來看行業整體的競爭格局。
一方面,隨著行業監管越來越嚴,為價格戰所困的通達,已經度過了野蠻生長的草莽時代,接下來的行業競爭,簡單粗糙的“價格戰”雖然不會再重演,但難度更大的“價值戰”和“服務戰”將全面開打。因為在“價值戰”和“服務戰”面前,用戶的選擇會更加殘酷,時效不穩、能力不足、口碑不好的企業,會在這一輪競爭中面臨巨大考驗。
另一方面,快遞行業本就是一個市場集中度比較高的行業,大浪淘沙過后,將來能夠存活下來全國型快遞網絡肯定不會太多,這也意味著各大快遞巨頭合縱連橫的交集越大,逐漸向“大而全”的平臺跨界延伸,看似各自為戰,但作戰目標幾乎相差無幾,都是為了成為一流的綜合物流運營商。
再來看行業管理的“關鍵詞”。
2021年12月初,在國家郵政局召開的快遞企業座談會上,馬軍勝局長強調:
郵政管理部門要進一步優化管理和服務,在服務市場主體、促進行業有序發展上下功夫,推動快遞企業更好服務千城百業和百姓民生,更好促進流通方式轉型,更好服務經濟暢通循環。要統一思想,持續保障市場主體穩步發展,引導企業提供個性化、一體化、全球化服務,推動產品分類、服務分層,向綜合快遞物流供應商轉型。
老鬼最關注的是最后一句話的后半句——推動(快遞企業)產品分類、服務分層。因為這是推動中國快遞從價格競爭向服務競爭和價值競爭轉變的關鍵,也是當下很多快遞公司最難解的一個命題。
在上述形勢下,不管是基于未來的長遠發展,還是當下的競爭需要,涉足時效快遞必是其中繞不開的一環。
正如圓通總裁潘水苗所言,快遞行業已進入從價格競爭轉向價值競爭的新階段,在產品分層分級上要體現差異化,在普遍服務上要體現競爭力。“圓準達”產品化的能力是圓通一定要構建的,這也將為未來推出更多高端產品打下基礎、創造條件。
中國快遞江湖的圈子中,廣為人知的莫過于“三通一達”四大玩家——系出同源,模式相同,產品相近,成長路徑也出奇的一致。
“伯仲難分”好多年,通達系之間也明爭暗斗好多年。旁觀者也好、局中人也罷,時間長了大家心里都有一個期待——誰會率先破圈,打破消費者傳統認知?
前段時間,某通達系快遞站點,分揀快件時隨意拋扔的畫面引發關注,涉事工作人員稱,他們每單十來塊不敢保證質量,“別說這個小承包區,轉運中心給不給保都不知道”,建議客戶以后改發順豐,“不差錢不差事”。
類似的“尷尬”的場景并非孤立,真的好笑嗎?當我們搞清楚背后的故事,就不覺得好笑了。
以往,一談及時效快遞,往往給人的首選就是順豐。因為在消費認知當中,對幾大快遞的“定位”是非常明確的。雖然通達系快遞在時效和價格上的根基深厚,但拓展時效快遞并不是通過上線新的品牌、整合新起一張網絡,便可輕易將業務模式搭建成熟那么簡單,這背后比拼的不僅僅是組織能力、服務和運營能力、資金實力,更重要的是品牌認可度之間的較量。相比通達系快遞,驅動順豐高營收和高凈利潤的因素,不是業務量,不是高毛利,是優質服務口碑下的高溢價。
顯然,在時效快遞領域,消費者一旦養成了對某品牌的認可度,忠誠度很難撼動。由此看來,打造“產品分類、服務分層”,對通達而言,是劍指高端品牌的戰略必然,也是戰術首選。
然而,品牌的塑造并非一朝一夕,而是久久為功,持之以恒的積累。對行至中場仍顯落后的通達系來講,此時不追,更待何時?
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征10%關稅,對跨境電商的巨大沖擊
1158 閱讀智航飛購完成天使輪融資
1120 閱讀白犀牛副總裁王瀚基:無人配送帶來了哪些機遇與挑戰?
855 閱讀SCOR模型:數字化時代供應鏈管理的航海圖
892 閱讀快遞人2025愿望清單:漲派費、少罰款、交社保......
830 閱讀突發!美國郵政停收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包裹,800美元免稅取消,影響幾何?
732 閱讀京東物流北京區25年331大件DC承運商招標
712 閱讀物流人“搞關系”,如何與對手戰斗?
617 閱讀“朝令夕改”!美國郵政恢復接收中國包裹
660 閱讀物流職場人性真相:鷹鴿博弈下的生存法則
624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