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對象:北京中冷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成立
自疫情后,中國的連鎖餐飲行業還有部分的賣場和便利店都受挫嚴重,2021年上半年,中國排名靠前的賣場銷量平均都下降了20%-30%,李成立說。
在這種情況下,北京中冷物流股份有限公司開始嘗試將業務向進口的產品轉移。
在接觸進口產品的過程中深刻感受到,冷鏈服務在這個細分領域正在極速擴張,涉及了從港口到庫房的消殺工作、從廚房存儲到全國各地的To B端的經銷商或者終端客戶的快運以及整個運輸服務等方面。
隨著中國高速增長的中產階級人數增加,對國外高品質進口冷鏈產品的消費和認知度也越來越高。肉類制品、海產品、乳品成為了中國消費者接受度最高的三類進口食品。在肉制品中,巴西、澳大利亞和新西蘭都是中國肉制品的來源地,主要以牛羊和豬肉為主。
乳制品方面,嬰幼兒的配方奶粉,高端的奶酪芝士等也在快速增長。此外還有深海產品、休閑烘培,無糖的飲料等等食品類別。
疫情切斷了很多國外的產品的進口通路,在巨大的壓力之下,這些國外品牌只能在中國通過找代加工的方式,用國內的產品代替進口產品,這在李成立看來也是未來很大的商機,等到疫情真的穩定下來,會孕育出一批高速增長的客戶群體。
而且在疫情這長達兩年的時間里,讓很多消費者都培養出了親自下廚的習慣,但礙于各種原因,他們的時間和廚藝不足以滿足自己對于飲食的要求,因此也催生出了半成品食材的市場,也有很多風口和資金都瞄準了這個領域,蓄勢待發。
年夜飯就是對半成品食材的一種典型消費需求。這是中國人一年之中最有儀式感的一頓飯,也包含了深刻的文化內涵。
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接受年夜飯半成品,同時需求也變的更為復雜,比如購買單品的半成品比套餐的需求更旺盛,因為套餐禮盒不僅售價參差不齊,而且很難全部符合消費者的口味需求,但市面上可選的單品半成品遠遠少于套餐,且普遍存在半成品的口味比不上堂食的現象。
這就是供需之間存在的矛盾,消費者更喜歡在不犧牲色香味的前提下,能夠靈活搭配的半成品方式。
在半成品食材發展成熟的美國,每年在半成品訂購方面的比例占據了食品采供總量的12%-16%。但在還處于起步階段的中國,半成品的標準化程度、成本控制、物流匹配、市場定位等難題究竟該怎樣解決,還沒有完善的方法可循。
相對而言,具有完整供應鏈的連鎖餐飲企業,在渠道和配送方面擁有更多的優勢,可以考慮借此機會構建低庫存、低消耗、高出餐效率的中央廚房。而且連鎖餐飲在未來將面臨臨街店鋪越來越少,購物中心的店鋪越來越多的狀況,對標準產品需求也將越來越大。
盡管疫情之后,中國開始非常重視冷鏈和園區的建設,但在李成立看來,大部分成規模的冷鏈企業服務的都是消費客戶,需要銷售方為其服務,讓這類客戶最成熟的市場還是沿海、一線城市以及華東等布局和發展潛力都很大的新興地區,其他經濟不足、看不到布局的地方可能目前還能足以支撐當地農業的發展。
偏偏是這些地區,以價格低廉為優勢的社區團購收割了大批用戶,開始火爆起來。但即便是最大的社區團購平臺,它的末端都沒有冷鏈的身影,因為搭建冷鏈系統不僅成本巨大,而且需要有一定的中產階級消費人數作為支撐,這跟居民收入有直接關系,但社區團購火爆的三四線城市,并不具備這樣的基礎條件,勢必不能走的長遠。
雖然很多企業也都看到了風口,義無反顧的以重資產投入到了冷鏈物流園區中,這就會造成一兩年之后,冷鏈資源的大量過剩,中國冷鏈資源分布不均衡的問題將更為嚴重。
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的是政府的重視,但重視不代表只埋頭苦建,而是要對癥下藥。北上廣深這類城市缺乏的不是冷庫資源,而是老的冷庫太多,跟不上現代的行業發展需求。
如果將冷庫分為1、2、3、4代的話,在北京,大部分連第1代的標準都不符合,上海多是多功能的1.5代改革冷庫。而美國主要集中在第2、3代,日本卻是從第2代到第4代都具備的。
日本的第4代冷庫,具備多溫區管理,具備加工分揀,還有集約集成,環保等等特性。雖然一個庫房可能只有2、3、4層,但這些功能都能實現,及其合理。
1960年代的經濟發展和1990年前后對生鮮農產品需求提升,帶來了日本兩次冷鏈市場需求爆發,大幅推進了冷鏈的建設,日本的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在 21 世紀之前就已經相當完善。
隨后技術的進步,以及藥品、電子冷鏈對溫控需求的提升,也進一步驅動了日本冷鏈產業鏈的完善和技術水平的提升,包括運輸溫控、濕度管理、冷鏈機械開發等等。如今,日本的冷鏈物流已進入成熟期,在國際冷鏈物流運輸上有很大的競爭優勢。
日本的冷庫集中分布在大消費地、農畜產品產地以及國外進口食品的主要港口,按常用的溫度帶分為F4級、F3級、F2級、F1級、C1級、C2級、C3級七個級別,技術水平和設施配備都非常完善,具備集約化、高效化的冷鏈物流管理系統。
擁有日本的冷庫多以3-5層,單層層高普遍為5-7米,日本冷庫一般都包括存儲區、流通加工區等基本功能分區,同時根據客戶的需求,還有預冷區、解凍區等特殊功能分區,且在作業流程上,實現了全程無縫式的冷鏈管理,尤其是在容易出現斷鏈的冷庫作業環節,具備極高的連續性和合理性。
日本的冷庫信息化水平也很高,臉部識別系統、視頻監控系統的配備,以及大量的自動化搬運設備、堆垛系統,提高了冷庫的自動化程度,并節約了人力。
而且制冷所耗能量大部分是電,日本能源不足電費較高,日本冷庫在節能上也有獨到之處。
相較而言,美國的冷鏈巨頭企業的業務綜合性非常強,涵蓋了倉儲、運輸、包裝等各種環節,加之這些企業的運輸網絡遍布全美各地,區域分布均衡,使得冷鏈各個環節能夠無縫銜接,最大化了整條溫控供應鏈的性能和效率。
由于地廣人稀,美國的冷庫大多是單層,機械和半機械化程度非常高,國際巨頭沃爾瑪的冷庫,基本全部實現了半機械化,冷鏈產品從進到出都不需要人工操作的干預。
而中國冷庫大部分層高都是5、6米,7、8米的都比較少見,再超過10米、11米的就微乎其微了。且自動化程度相對較低,冷庫的庫內操作95%以上還是靠人工搬運,尤其冷庫里動輒零下18度,不應該有人工操作,極易損害工作人員的身體健康,需要改善他們的工作環境。
且不管是掃碼還是分揀只依靠人工操作,甚至還在沿用紙質的方式進行登記,需要的工作時間都會很長,還有極高的出錯率,在這種模式下,效率自然會受到極大的影響。
李成立說,中國冷鏈的運營者,只有1/3是自己擁有土地和冷庫,剩下的2/3都是依靠租用別人的冷庫來進行運營,但是這2/3其實是很難盈利的,包租冷庫面臨的就是“面粉多過面包”的窘境。如果這種情況不做出改變,企業很難長久發展。
冷鏈物流行業與其他服務行業一樣,基于疫情的影響和當下的經濟狀況,都面臨著成本的上升和利潤的下降,企業還是要考慮如何降本增效。
李成立說,國內有個現象叫甲方物流丙方化,它延伸到了供應鏈的上游,中游,現在也在向著下游滲透,構架的一套物流體系,不光能夠做自己的物流,還能為對方的客戶做物流服務,這是供應鏈體系的延伸。
縱觀整個行業,中國冷鏈物流的技術和信息化也亟待提高,雖然目前不管庫房還是運輸部門都實現了對溫度的監控,但是冷鏈的產品很多是非標品,在包裝分揀方面還沒有先進的機械化與自動化的參與。
同時也需要更多的標準化的推行,比如在托盤方面,如果大部分甲方客戶全部使用通用托盤,是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搬運環節的效率。還有甲方如果能夠把大部分加工和粗加工的環節放從銷地轉移到產地,也可以降低大部分農副產品和其他很多方面的成本,且方便使用更多的技術。
所以能夠提高冷鏈物流效率的是對新技術的應用以及對庫房的改造,這才是冷鏈的當務之急。
通常,一個產品經過從甲方到乙方,從乙方的經銷商再到C端,之間的合作銜接需要很繁冗的過程,甲方都不希望自己的客戶和資源被公開。
但問題是很多冷鏈物流的甲方思維都是產品為主,別人為輔,這種模式下這個角色很難塑造成功。雖然現在也有平臺型公司,但它對冷鏈沒有絕對程度的重視,大部分涉及到的冷鏈還是對它自己線上商家的服務,并沒有為整個行業的其他商家進行更好的環節鏈接。
現在很多企業都想做全國性質的服務鏈,但美國和日本也只能打造區域型的產業鏈的服務,因為全國型的太難了,區域型的則是相對容易實現的,也會中國成為新的增長點,國內河南、湖北、上海、廣東等地區都有企業在做區域型服務。
即使是區域型的服務,面對中國的消費者對服務的高要求,也需要各個維度的完美,還要價格低廉,做好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是全國性質的,在目前中國冷鏈的發展階段中,還不具備實現的條件。
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征10%關稅,對跨境電商的巨大沖擊
1151 閱讀SCOR模型:數字化時代供應鏈管理的航海圖
871 閱讀白犀牛副總裁王瀚基:無人配送帶來了哪些機遇與挑戰?
799 閱讀快遞人2025愿望清單:漲派費、少罰款、交社保......
774 閱讀智航飛購完成天使輪融資
791 閱讀京東物流北京區25年331大件DC承運商招標
705 閱讀突發!美國郵政停收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包裹,800美元免稅取消,影響幾何?
641 閱讀“朝令夕改”!美國郵政恢復接收中國包裹
625 閱讀物流人“搞關系”,如何與對手戰斗?
498 閱讀春節假期全國攬投快遞包裹超19億件
544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