靴子落地了。
“九不得”一錘定音,社區團購從此進入平穩發展軌道。
有人說,社區團購這就要涼了。
我說,想讓它涼,一條“不得”就夠了。
九條,是規訓,是引導。是保護,是警告。
唯獨不是一棒打死。
“九不得”的出處是哪?
12月22日下午,市場監管總局聯合商務部組織召開規范社區團購秩序行政指導會。
參會企業有六家,分別是:阿里巴巴、騰訊、京東、美團、拼多多、滴滴。
上來就先給這件事定了性:“充分肯定互聯網平臺經濟發展的積極意義和重要作用”。
后面的一切限制,都是建立在這一基礎之上的。
會議強調,互聯網平臺企業要嚴格規范社區團購經營行為,嚴格遵守“九個不得”。
各位可以看看第九條。
“不能賣假貨”。
這條與反壟斷之間的關系,不能說密切相連吧,至少是毫不相干。
與第九條類似的,還有第五條,第七條,第八條。對應著虛假宣傳,不規范競爭,以及用戶隱私保護。
一定程度上,這四條規范具有“普適性”,是每一家互聯網企業都應當遵循的基本商業道德。
再來看其他五項。
第四條和第六條,是對壟斷地位達成之后的規范限制,簡單理解就是“不準二選一”,不準“大數據殺熟”。
目前來看,尚處于發展初期的社區團購,沒有一家有這樣的市場影響力。
這兩條規定,可以說是類似于森林防火帶一樣的遠見型法規。
相當于告知一個三歲小男孩,長大了不能犯強奸罪,犯了就抓你。
而眼下,“孩子”們還不具備可以犯下這一罪行的能力。
真正值得關注的,是前三條。
第一條規定,不準低于成本傾銷。
第三條再次強調,不準實施掠奪性定價。
這基本上就把競爭的范疇劃死了。
在失去“補貼”這一簡單粗暴但又十分高效的資本武器后,社區團購最令人擔憂的獠牙就此被拔去,可能出現的競爭損益也被降至最低。
從此之后,社區團購這件事的性質,可以被簡單的總結為:豐富買菜方式的多元化。
在菜販,超市之外,提供另外一種選擇。
至于誰更高效,誰更方便,誰更劃算,那就交給市場來說了算。
第二條是一個補充條款:“不得違法達成、實施固定價格、限制商品生產或銷售數量、分割市場等任何形式的壟斷協議。”
其實是給各位補充了一個知識點:卡特爾。
一般來說,談及壟斷,大家都會想到的一個詞是“托拉斯”。
但壟斷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
當一群企業,雖然隸屬于不同的法人代表,有著不同的股東結構,但隨著競爭的激烈,他們選擇勾結在一起,組成利益聯盟,通過限制其成員的產量以達成抬高價格的目的。
這種形式,就是卡特爾。
在此之前,有人說你看六七家企業都在做社區團購,又擔心什么壟斷呢?
這就是對卡特爾的認識不夠充分。
而第二條明確提出的“不得違法達成壟斷協議”,正是針對這一隱患的預見性防范規則。
拆解之后我們不難發現,“九不得”中,有四條是湊數,啊不是,是對規范商業行為,加強企業道德的普適要求;
兩條是對相關企業真正強大之后的規范約束;
還有一條堵死了卡特爾模式,另一條作補充式說明。
唯一一個,與當下,此時此刻的社區團購企業密切相關的規章制度,就是四個字——“不,準,燒,錢。”
這是好事。
我之前說過,燒錢,往最正面了說,也就是作為催化劑,加速一個符合歷史方向的商業模式迅速推廣。
但隱患在于,萬一這個模式不是各位想象中“那么”先進,其最后的結果,必將導致社會資源的整體浪費,而負面影響也將由我們社會上的每一個人來承擔,如共享單車。
不準燒錢后,這一賽道的熱度將下降,但緊迫感也將下降。
企業自己是不能燒錢了,但同時,也無需再擔心對手通過“燒錢”的方式,閃電般將自己徹底擠出戰場。
而每一家的心思也必須回到優化供應鏈,優化成本,提高菜品質量等更務實的細節執行當中。
最終,是騾子是馬,拉出來,讓市場自己去評價。
關于“九不得”,數量雖然多,但信息密度并不高。
在我看來,更值得關注的是會議紀要中透露出來的其他信息。
“肯定互聯網平臺經濟發展的積極意義和重要作用”是一句,定海神針般表明了“不殺”。
此外還有:
“嚴肅指出當前社區團購引起的擠壓就業等突出問題。”
“希望互聯網平臺企業,主動承擔更大的社會責任。”
“希望在維護公共利益、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體現更多作為、更多擔當。”
這是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信號。
某某企業在災難中捐了多少錢;
某某企業通過電商,為貧困地區帶來了多少收益;
某某企業捐了個希望小學,成立了公益基金云云。
這些行為都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但此次社區團購風波之后,我們或將進入企業社會責任的新紀元。
企業的社會責任,必須體現在更細節,更落地的地方。
簡單總結就是:“誰污染,誰治理。誰開發,誰保護。”
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造成的社會問題,企業也必須有配套的一攬子“善后”計劃。
以社區團購為例,新的買菜方式,是不是真的改善了上游農民的收入水平?
標準化采集,是否真的去掉了爛水果和壞葉子?
供應鏈的管控,是否真的做到了食品安全的保障和可追溯?
面對公眾的擔憂,是否可以推出拒收,及時退換貨的配套服務?
面對“擠壓就業”的現狀,是不是可以出資建立那些被“淘汰”菜販的重新就業的培訓項目?
盈利,是企業的天職。
但在盈利之外,企業社會責任的完善也早已在全球形成了民意共識。
90年代初期,美國勞工及人權組織針對成衣業和制鞋業發動了“反血汗工廠運動”。
相關企業為挽救其公眾形象,制定了第一份公司生產守則。
隨后,浪潮席卷全球,最終演變為 “企業生產守則運動”。
在中國,21世紀后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許多學術機構、非政府組織以及在華國際組織也開始對企業的社會責任進行系統性研究。
研究表明,企業落實社會責任后,反而會提升企業的競爭力與社會責任,為企業樹立良好的聲譽和形象,從內部到外部都建立起良好的經營環境,達成“利他即利己”的良性循環。
2002年2月,在紐約召開世界經濟峰會上,三十六位首席執行官呼吁公司履行其社會責任。
在多年的發展中他們已經意識到,社會責任,是核心業務運作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速度”是互聯網企業的至高準則。
而社區團購在社會各界引起的廣泛爭議,想必已經為其敲響了警鐘。
風變了。
主命題已經開始從“跑得快”,向“跑得穩”逐漸過渡。
這是挑戰,更是機遇。
對巨頭們而言,誰能最先醒悟,最快切換至“擔當”的軌道,誰就可以在下一個周期里繼續領先。
眼下的格局已是如此:
贏得尊重,贏得利益。
失去尊重,失去一切。
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征10%關稅,對跨境電商的巨大沖擊
1130 閱讀SCOR模型:數字化時代供應鏈管理的航海圖
857 閱讀白犀牛副總裁王瀚基:無人配送帶來了哪些機遇與挑戰?
771 閱讀快遞人2025愿望清單:漲派費、少罰款、交社保......
753 閱讀京東物流北京區25年331大件DC承運商招標
677 閱讀智航飛購完成天使輪融資
644 閱讀突發!美國郵政停收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包裹,800美元免稅取消,影響幾何?
620 閱讀“朝令夕改”!美國郵政恢復接收中國包裹
583 閱讀春節假期全國攬投快遞包裹超19億件
530 閱讀1月27日-2月2日全國物流保通保暢運行情況
531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