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咚買菜創始人梁昌霖告訴《商業觀察家》,未來,叮咚買菜不會做“店倉合一”、經營連鎖門店,也不會運營實體菜市場。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叮咚買菜在上海市場的表現不錯,不僅是訂單量、銷售額數據表現,更重要的地方在于,叮咚買菜于此次疫情期間,對當地的防疫、保民生等工作,帶來了幫助,產生了價值。
一些市場人士告訴《商業觀察家》,之前在上海,叮咚買菜的前置倉一定程度不被“喜歡”,特別是在上海垃圾分類那段時間,很多街道都不喜歡叮咚買菜的沿街類型前置倉,因為叮咚的垃圾管控當時并沒有做得很好,且影響了街道下轄的菜市場生意。包括衛生防疫、街道、市場管理部門等,之前算不上很喜歡叮咚買菜。
但是,這次疫情之下,叮咚買菜幫助地方解決了一些保民生問題,做得不錯,部分改變了外界的看法。
比如,供應鏈部分,叮咚在往上游走,建立了很多合作,下游零售終端在上海又有覆蓋密度,把“最后一公里”價值空間做出來了。
既一定程度保了民生供應,線上業務的開展方式又避免了人群聚集,幫助了防疫工作,讓地方看到了價值。
一些市場人士認為,叮咚買菜現在面臨的局面跟以前有點不一樣,有更大可能得到大環境的更大支持。
所以,現在的叮咚也可能處于一個做關鍵決策的時期。“這次決策如果對了,他們應該是向好的,如果決策錯了,那就不好說了。”
一般來講,前置倉生鮮電商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盈利性問題,因為這個模式開展所需要的人力成本投入,是高于當下任何一種生鮮經營形態的,無論是線下門店,還是線上。
同時,在供應層面,前置倉的初創公司也會有所局限。比如,有市場人士稱,叮咚年底在上海的部分非動銷大的單品,有些也是從菜市場拿的貨。
但疫情期間,上海一些菜市場卻被要求限時開業、限鋪開張。
這些帶來兩個猜測。一個是:“如果從菜場拿貨,那就代表現有的前置倉方式,不能備更多需求的商品。這次疫情也就出現了葉菜類短保商品的緊缺。那么,在我看來,叮咚可能是需要做店+倉的方式的。”
《商業觀察家》認為,備貨的問題,是整個供應鏈的問題,不僅僅是終端一塊。還包括物流、中央倉、上游的涉入程度、信息系統協同等。
前置倉企業則都是過去幾年成立的初創公司,體系肯定是沒有完善的,叮咚買菜在餐桌生鮮部分的供應鏈打造,其實算是前置倉領域比較領先的。至于做連鎖門店,其實也有門檻,門店考驗標準化運營能力,不是隨便就能上馬的,之前,也有前置倉企業嘗試開過門店,但好像不成功。
另一個猜測是,疫情之后,生鮮小店,包括菜場攤位可能會面臨更大的經營壓力,可能會有很多相關個體會倒下。那么,去整合這些門店與團隊,是生鮮根基相對薄弱的前置倉的一個機會。
叮咚買菜創始人梁昌霖在回復《商業觀察家》的相關提問時表示:“我們不會做‘店倉合一’,這是我們認定的形式。生鮮是供應鏈的生意,各種業態只是一種表現形式,背后本質的供應鏈沒有改變,不同業態未來都有變化可能,但是‘店倉合一’,基本上,我們不會去做的。”
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征10%關稅,對跨境電商的巨大沖擊
1305 閱讀智航飛購完成天使輪融資
1267 閱讀SCOR模型:數字化時代供應鏈管理的航海圖
1004 閱讀白犀牛副總裁王瀚基:無人配送帶來了哪些機遇與挑戰?
911 閱讀快遞人2025愿望清單:漲派費、少罰款、交社保......
879 閱讀突發!美國郵政停收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包裹,800美元免稅取消,影響幾何?
781 閱讀“朝令夕改”!美國郵政恢復接收中國包裹
744 閱讀京東物流北京區25年331大件DC承運商招標
733 閱讀物流職場人性真相:鷹鴿博弈下的生存法則
715 閱讀物流人“搞關系”,如何與對手戰斗?
645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