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調查顯示,快遞、外賣等行業中書面合同簽訂率不足5成、工傷保險繳納率不足4成、勞保用品大多為勞動者自備。
快遞員、外賣員、“閃送”員,這些通過互聯網平臺為消費者提供服務的勞動者,不僅隊伍正在不斷壯大,與普通人的生活也越來越密切。然而,一項調查顯示,這一群體的勞動權益保護有待完善,尤其是在工傷待遇方面。
調查發現,法律規定的勞動者基本勞動權利落實狀況不容樂觀,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不簽勞動合同、簽了勞動合同但被用人單位收走等情況十分普遍。僅有 38%的受訪者表示所在的公司為其繳納了工傷保險,另外37%的受訪者所在公司未為其繳納,還有26%的受訪者不太清楚是否繳納。
“在此次調研的快遞行業中,我們共計回收了 115 份快遞員的問卷。”北京義聯勞動法援助與研究中心研究員郝正新說,其中 43%的快遞員表示簽訂過書面的勞動合同,有 13%的快遞員簽訂了勞務協議,有 10%的快遞員與快遞公司簽訂了承包協議,還有 27%的快遞員沒有簽訂任何書面的合同,另外有 6%的快遞員并不清楚自己是否有簽訂過書面勞動合同。
“快遞企業在用工方面,仍存在許多不規范之處,快遞員與公司訂立勞動合同的情況仍不容樂觀。”郝正新說。
按照我國的傳統勞動法理論,工傷保險的享有以勞動關系的存在為前提和基礎,如果沒有勞動關系,勞動者即便在工作中受到傷害,也難以享受工傷待遇。因此,在快遞、外賣等行業普遍采用勞務關系、承包關系等用工方式背景下,這些行業的不少勞動者難以被認定與平臺或所在公司存在勞動關系,進而也就難以享受工傷待遇。
工傷待遇享受不易,但工作中面臨的風險卻不小。調查發現,受訪者面臨的事故風險中,交通事故成為首要的事故因素,占比 87%,“第三人人身傷害”和“其他意外事故”占比相同,均為 37%,成為并列第二的受訪者事故風險來源。
長期從事快遞、外賣等的勞動者,因為工作模式、工作壓力、心理壓力等原因會有一些常見的疾病,雖然不是法律意義上的職業病,但也已經成為行業的隱疾。在工作中,有 50%的受訪者認為容易得胃病,有48%的受訪者認為容易得腰椎疾病和關節炎,有 41%的受訪者認為容易得關節炎。
面對工作中的事故風險和疾病風險,受訪者采取了一定的勞動保護措施。71%的受訪者配有頭盔,58%的受訪者配有護膝、口罩等保暖或防寒用品,47%的受訪者會對電動車進行定期維護,40%的受訪者配有清涼油等高溫防暑用品。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勞動保護措施的來源主要依靠勞動者自己,平臺或公司很少提供。受訪者中,65%的受訪者的勞保措施主要是自己準備,只有 23%的受訪者回答說大部分勞保措施是公司提供的,另外還有 12%的受訪者表示基本沒有配備相關的勞保措施。
北京義聯勞動法援助與研究中心主任黃樂平表示,在“互聯網+”的新經濟形態下,快遞、外賣眾包和外包的用工模式十分普遍,特別是眾包下的外賣騎手工作時間更為自由靈活,勞動關系較為模糊。這些新用工模式呈現出不同于以往的用工特點,傳統的勞動法難以對此進行調整,而以勞動關系存在為基礎構建的工傷認定程序也就不能為眾多靈活就業者提供有效的制度安排,這凸顯出我國工傷保險制度急需進一步完善。
黃樂平建議對《工傷保險條例》進行修改,他說,“制度建構本身要解決社會問題,新的社會現實和形態,決定了修法是必然的趨勢。”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副教授喬慶梅認為,工傷保險制度的核心在于保護勞動者權益與分擔企業風險,非正規就業者的工傷保障是制度問題而非技術問題。她建議說:“創新現有工傷保險制度,突破以勞動關系為標準來判定是否應該參加工傷保險的現行做法,為各種工作形式的勞動者提供平等的工作傷害保障。”
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征10%關稅,對跨境電商的巨大沖擊
1165 閱讀智航飛購完成天使輪融資
1197 閱讀白犀牛副總裁王瀚基:無人配送帶來了哪些機遇與挑戰?
876 閱讀SCOR模型:數字化時代供應鏈管理的航海圖
941 閱讀快遞人2025愿望清單:漲派費、少罰款、交社保......
837 閱讀突發!美國郵政停收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包裹,800美元免稅取消,影響幾何?
746 閱讀京東物流北京區25年331大件DC承運商招標
712 閱讀“朝令夕改”!美國郵政恢復接收中國包裹
695 閱讀物流人“搞關系”,如何與對手戰斗?
624 閱讀物流職場人性真相:鷹鴿博弈下的生存法則
666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