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卓弘毅
來源 | 弘毅供應鏈
為什么做供應鏈的人的要懂一些財務的知識?
原因很簡單,庫存就是錢,不懂得一些基本的財務知識,怎么能管得好庫存。
對于管理者來說,我們要清楚地了解,做出的決策會對于公司的財務狀況產生什么樣的后果。
是否需要很專業的財務知識?
不需要,我們的專業是供應鏈和庫存管理,看著密密麻麻的財務報表就讓人頭疼,專業的事情還是交給專業的人來做吧。
但是我們需要有一些基本的財務知識,這樣才能和公司財務進行溝通,大家能用“同一種語言”進行交流。
一、庫存的成本
庫存是有成本的,這里的成本不僅有存貨的價值,還有其他的費用,而這些成本全部加起來后就是所謂的總持有成本(Total Cost Ownership)。
采購成本
為了獲取商品而付出的成本。
計算公式:采購成本 = 購買數量 X 商品單價
物流成本
包括了倉儲、運輸和相關的所有操作費用。
到岸成本
采購成本和物流成本的總和。
產品是自制還是外購,對于到岸成本的計算方式是不一樣的。
外購件:到岸價格是為了獲得原料而付出的全部直接成本,包括了采購成本和物流成本。
自制件:就是自己家生產的,成本包括了:
直接人工 工人師傅們的工資和獎金
直接材料 原材料
間接制造費用 給生產配套的各項費用,包括了辦公室人員的工資
這三項費用加在一起就是銷貨成本Cost of Goods Sold(COGS)。
COGS
在財務的損益表中,企業毛利等于銷售收入減去COGS。
細心的你一定發現了,只要減少COGS,就能夠增加毛利。
另外一種增加毛利的方法是增加銷售量,賣出去的東西多了,總的毛利就會增加。
但是想要賣出更多商品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時候還要通過打折促銷才能完成,這樣一來毛利又被拉低了。
所以,增加毛利最有效的方法還是減少COGS,見效快,沒毛病。如何降低直接人工和直接材料是其中的關鍵。
庫存持有成本
庫存持有成本是一種變動成本,庫存越多,Carrying cost也就越高。
成本里面主要包括以下這些費用,在計算的時候是取持有成本占庫存成本的百分比。在不同的行業之間,這個百分比有一些差異。
訂貨成本
外購件:成本就是人工的時間,比如物料計劃員要計算采購量,下訂單,跟蹤到貨。
貨到倉庫后,倉管員做入庫數量核對,更新系統庫存數據,上貨架等等。
訂單的票數越多,訂貨成本也就越高,因為需要的人工時間增加了。
一張訂單上采購數量的多少對采購成本沒影響,有影響的是訂貨的頻次。
減少采購的頻次可以降低訂貨成本,但是這樣做的后果是庫存持有成本上升。
這就像是去超市買東西,商家總是有很多的活動鼓勵消費,一旦沒控制住自己的手,就會多拿好多東西回家。
看上去是獲得了一些折扣優惠,但是買回家后很久都吃用不完,放的時間久了,食品還可能會過期。
自制件:主要的成本是生產準備方面的,比如機器要始終保持在一定的溫度,模具換型,清洗設備這些都可以算是自制件的訂貨成本。
欠貨成本
不能及時交貨也是有成本的。有些是顯性的,看得到的,比如為了補貨使用的專車運輸產生的費用,非常容易計算。
而有些是隱形的,很難量化,比如供貨延遲了,客戶不滿意交貨情況,從而轉向其他的商家進貨,這種損失是很難計算出來的。
二、庫存產生的根本原因
庫存是怎么產生的?
是采購多下了訂單,買回來用不完造成的。
或者是生產做的過了,客戶沒需求而形成的。
這些說法只是表象。庫存的是生產和供應鏈的各個銜接環節之間“縫隙”造成的。
以下面的這張流水線布局圖為例,每個工人負責組裝一件產品,然后流轉到下一個工序。
彼此之間沒有多余的零件,所有的生產環節都是前后銜接在一起的。這種情況下,就不會產生多余的庫存。
可是在現實情況中,生產和供應鏈都是復雜的過程,不可能做到無縫連接,在前后流程的銜接處,庫存就自然而然地產生了。
所以有一種說法庫存是潤滑劑,保障各個環節之間運轉靈活。
舉個例子,我從國外供應商進口一批原材料,不巧被出口國海關查驗耽誤了船期,要比原先的出貨日晚了一個星期。
如果在倉庫里沒有一些庫存的話,那么后續的生產計劃肯定會收到影響,給客戶的交付也會延遲。
從公司財務的角度來看,庫存越少越好。但是當我們理解了公司運作離不開“潤滑劑”后,就會明白備有庫存的必要性。
同時,我們也不能忘記庫存就是錢,必須時刻記得要平衡庫存成本和客戶服務。
三、庫存的統計和計算
庫存統計 總數和個體
我們在統計庫存的時候都是算一個總數,也就是所有的庫存金額。這樣統計是為了方便計算庫存周轉率等指標。
當然,為了進一步了解各個類別庫存的情況,我們就要細分是原材料、在制品、成品還是在途品。
我們還可以深入分析每一個物料的情況,這是分析庫存效率的一種方法。
平均庫存
平均庫存 = (期初庫存 + 期末庫存) / 2
比如在這張資產負債表中,平均庫存 = (442 + 451) / 2 = 446.5
庫存周轉率
這個指標體現了庫存使用的效率,計算公式是:
庫存周轉率 = 銷貨成本總和 / 平均庫存
在前文列舉的損益表中,2015年度的銷貨成本合計是1866,2015年的平均庫存(442 + 451) / 2 = 446.5,那么該年的庫存周轉率 = 1866 / 446.5 = 4.2次
需要的是計算公式中的分子與分母。
分子:銷貨成本COGS,如果使用了銷售額的話,計算結果就失去了意義,因為大家不是在用同等的數據在做對比。
分母:由于采用的是月度或是年度的庫存金額,而這個數據是一個時點數,一般都是取月末或是年末財務關賬前的數據來統計。
公司里普遍的做法都是在關賬截止時間之前,想方設法地把庫存數字降下去,這樣出來的結果就會比較好看。
庫存周轉率是越高越好。較高的周轉率意味著我們用了較少的庫存,來支持了公司的銷售活動。
省下來的錢,可以拿來做一些商業投資或者研發新的產品。
對于供應鏈管理者來說,我們最主要的一個目標就是加快庫存周轉的速度,讓庫存快速地轉化為現金,進入下一個“購買原料 生產加工 銷售變現”的循環中。
完成每次循環,都能為公司掙到一些利潤,在一年中完成的循環次數越多,賺取的總利潤也就越多。
在不同的行業,庫存周轉率的標準是不一樣的。
生鮮食品行業的比率會很高,因為食品保質期很短,如果不能在保質期之前賣出去,商品也是要銷毀的,所以周轉得很快。
相反的,重工機械設備行業周轉率就很低,因為這個行業的訂單交付周期很長,庫存金額占比高,注定了整個行業的周轉率偏低。
即使是同一種行業的周轉率也會根據公司的經營策略而不同。
在電商領域里的亞馬遜和京東,他們走的是重資產的路線,庫存周轉率就要比輕資產的阿里要低。
現金循環周期
這個詞語的英文是Cash to cash cycle time,描述要比中文的概念更加直接。
意思就是公司拿出現金去購買的原料或成品,通過生產加工或是流通貿易,完成銷售以后,回收現金的整個過程的所需要的時間,單位是天。
現金循環周期的計算里包含了三個元素,應收賬款天數,庫存天數,和應付賬款天數,可以簡單地理解成這樣:
應收賬款天數,客戶欠你多少天的銷售額。
庫存天數,所有庫存可以支持多少天的銷售。
應付賬款天數,你欠供應商多少天的貨款。
計算公式是這樣的:
現金循環周期 = 應收賬款天數 + 庫存天數 應付賬款天數
現金循環周期是公司財務健康的重要指標,現金循環的越是快,說明公司經營情況越是健康。
要實現快速現金循環的目標,就意味著我們要縮短應收天數和降低庫存天數,同時還要增加應付天數。
此文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物流沙龍立場
END
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征10%關稅,對跨境電商的巨大沖擊
1158 閱讀智航飛購完成天使輪融資
1022 閱讀白犀牛副總裁王瀚基:無人配送帶來了哪些機遇與挑戰?
820 閱讀SCOR模型:數字化時代供應鏈管理的航海圖
871 閱讀快遞人2025愿望清單:漲派費、少罰款、交社保......
816 閱讀京東物流北京區25年331大件DC承運商招標
712 閱讀突發!美國郵政停收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包裹,800美元免稅取消,影響幾何?
711 閱讀“朝令夕改”!美國郵政恢復接收中國包裹
653 閱讀物流人“搞關系”,如何與對手戰斗?
589 閱讀物流職場人性真相:鷹鴿博弈下的生存法則
568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