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啟動,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在北京綠色交易所達成全國首單交易,標志著中國碳市場建設日趨完善,多元化的碳市場體系將進一步提升全國綠色低碳發展水平。
作為中國最大的海上油氣生產運營商,中國海油著力推動綠色能源轉型提速。在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啟動首日,該公司成功達成全國首單交易,購買的25萬噸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將用于抵消能源生產環節中的溫室氣體排放。此前中海油還參與了最新的海底二氧化碳捕捉技術,可參考詳情:巴西測試最新海底二氧化碳捕集技術,中海油,中石油參與...
據北京綠色交易所(CBGEX)預測,與歐盟排放交易體系相比,未來中國碳市場金融化后,預計每年交易量將超過100億噸,交易額預計將超過1萬億元人民幣(超過1400億美元)。
需要注意的是,CCER市場在經歷后CDM時期,貫穿碳交易試點階段,以及目前的全國碳交易市場后,在制度建設、項目能力建設方面積累了豐富的本土經驗。
隨著CCER交易的重啟,對于國際碳交易的探索,會在具備條件的情況下進行。考慮到各國之間正在積極參與《巴黎協定》第六條,新辦法明確規定CCER“跨境交易和使用的具體規定,將由生態環境部會同有關部門另行制定”,為未來可能的國際碳交易預留了空間。
這里展開的大膽猜測,一方面從內往外的可能是,在6.4條進展不佳的情況下(可參考突發,第六條在COP28上被各國拒絕通過...),CCER未來可能將通過雙邊機制直接轉化為第6.2條下的CAs碳信用進行國際碳交易。通過創建一種特殊類型的碳信用來規定國家之間的碳交易,政府可以將其用于履行《巴黎協定》下的減排承諾。當一個國家出售第6條碳信用時,它必須進行調整(Corresponding Adjustment,所以該碳信用也被稱為CAs)以免將這些減排量計入其國家自主貢獻(NDC)。可以參考瑞士和泰國6.2條首筆碳信用交易達成 以及《巴黎協定》第6.2條的實施現狀。
還有一個從外至內的猜想是,南華早報近期采訪了國際環保非營利組織環境保護基金碳市場總監劉洪明表示:“未來CCER國際交易規則的明確,或者進一步探索CCER計劃與全球市場對接的可能性,例如通過開發海外CCER項目,將進一步激發交易熱情和市場活力。” 在一帶一路的基礎上,進行深入的國際碳市場機制探索,利用現有的CCER機制進行跨區域認證,將海外符合條件的碳資產開發,并被國內控排企業或碳中和需求企業購買,也不失為一種可能。
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征10%關稅,對跨境電商的巨大沖擊
794 閱讀白犀牛副總裁王瀚基:無人配送帶來了哪些機遇與挑戰?
624 閱讀SCOR模型:數字化時代供應鏈管理的航海圖
654 閱讀快遞人2025愿望清單:漲派費、少罰款、交社保......
634 閱讀暖心護航春節返程,順豐確保每一份滿滿當當的心意與牽掛新鮮抵達!
427 閱讀1月27日-2月2日全國物流保通保暢運行情況
433 閱讀春節假期全國攬投快遞包裹超19億件
411 閱讀2025年1月20日-1月26日全國物流保通保暢運行情況
373 閱讀京東物流北京區25年331大件DC承運商招標
418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