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各國都制定了碳中和目標,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在交通方向,燃料電池汽車作為一種清潔、高效、可再生的能源利用方式,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北方工業大學汽車產業創新研究中心與中新經緯研究院聯合發布了《碳中和目標下中國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發展》(以下簡稱報告),分析燃料電池在交通領域的應用和發展,以及給中國燃料電池汽車發展帶來的三方面機遇。
報告指出,產業化提速方面,在“2060碳中和”背景下,氫燃料電池汽車將助力交通運輸實現深度脫碳,且將率先在商用車尤其是重卡領域中得到應用,與純電動實現差異化場景布局。
系統國產化方面,當前燃料電池系統國產化程度已從2017年的30%提升至60%-70%,電堆、膜電極、空壓機、氫氣循環泵等核心部件均可自主生產,氣體擴散層、催化層和質子交換膜等核心材料也在加速研發中,普遍處于送樣測試驗證階段,預計未來2-3年氫燃料電池產業鏈有望完全實現國產化供應。
高企的成本依然是氫能車最大的限制性因素。報告對未來10年氫燃料電池重卡全生命周期成本作出預測,在政策支持、技術進步、國產化水平提升、規模化生產等多因素加碼下,到2030年氫能重卡TCO(總體擁有成本)將實現與柴油重卡平價。
報告統計,中國燃料電池汽車保有量占全球第三,低于韓國和美國。2022年韓國銷售燃料電池汽車10219輛,同比增長20.3%,保有量達到29623輛。美國銷售燃料電池汽車2707輛,同比減少19.0%,保有量14979輛。中國銷售燃料電池汽車3367輛,同比增長112.2%,保有量達到12306輛。美國和歐洲目前主要的燃料電池汽車來源于進口(日本、韓國)。截至2022年,豐田Mirai和現代NEXO保有量約占全球燃料電池汽車的43.8%,韓國已超過日本登上全球氫能乘用車銷量第一寶座。
中國《氫能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2021-2035年》《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2.0》分別提出“2025年燃料電池汽車保有量約5萬輛”、2025年燃料電池汽車“運行車輛10萬輛左右”的發展目標。中國燃料電池汽車產業仍處于導入期,當前產業競爭格局尚未明朗。龍頭企業尚未體現出足夠的議價力。
在加氫站供應能力方面,報告分析其現存運營顯然不足。加氫站作為發展氫能產業的重要基礎設施,若不能形成一定規模,后續很難支撐氫燃料電池汽車的普及應用。
一、核心設備依賴進口。國內建設加氫站所需的核心設備大多都依賴進口。自身缺乏加氫站所需相應成熟量產的零部件設備,直接導致加氫站的建站成本居高不下。
二、盈利困難未成規模。目前加氫站難以獲利。一座加氫站的基礎設施需要依靠加氫的“規模效應”來平衡收支并獲利,但中國燃料電池汽車還在起步階段,且在數量上遠未形成規模。
三、建設缺乏標準體系。在加氫站規劃、立項、審批、運營監管相關方面的制度也不健全。目前加氫站的建設規劃主要依靠各地方政府推動執行,審批流程少則半年,多則兩年。
四、沒有氫氣管理標準。除了加氫站高昂的運營及維護成本讓企業談“氫”色變,不敢輕易投資建設加氫站之外,氫氣也沒有相應的管理標準。氫氣在中國被列在《危險化學品目錄》中,加氫站的國家管理標準目前在國內還是空白,其審批和監管是歸管控危化品作業的消防、安監,還是歸管理城市燃氣的住建部門仍然待解。
報告總結,中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費國,碳排放總量居世界第一;同時,中國煤制氫產量最大,成本最低。2021年中國汽車保有量3.02億輛,其中燃油車占97.2%,年消耗汽柴油約2.6億多噸,在汽車行業推進雙碳政策勢在必行,脫碳是氫能產業發展的第一驅動力。2030年中國氫氣的年需求量將從3342萬噸增加至3715萬噸,2060年則增加至1.3億噸左右、在終端能源體系中占20%。憑借能效高、零排放等能源優勢,氫能將成為交通運輸領域核心增量應用。碳中和目標為燃料電池汽車產業提供了強大的動力和廣闊的空間。燃料電池汽車產業也將為碳中和貢獻重要的力量。
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征10%關稅,對跨境電商的巨大沖擊
962 閱讀白犀牛副總裁王瀚基:無人配送帶來了哪些機遇與挑戰?
715 閱讀SCOR模型:數字化時代供應鏈管理的航海圖
752 閱讀快遞人2025愿望清單:漲派費、少罰款、交社保......
711 閱讀京東物流北京區25年331大件DC承運商招標
628 閱讀春節假期全國攬投快遞包裹超19億件
509 閱讀1月27日-2月2日全國物流保通保暢運行情況
503 閱讀暖心護航春節返程,順豐確保每一份滿滿當當的心意與牽掛新鮮抵達!
455 閱讀2025年1月20日-1月26日全國物流保通保暢運行情況
408 閱讀“朝令夕改”!美國郵政恢復接收中國包裹
345 閱讀
登錄后才能發表評論
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