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公曾經在那個改革的時代提出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而在現在這個各行各業都面臨巨變的周期下,這個觀點同樣適用。
身處當前的物流倉儲行業,無論是自詡物流人還是地產人,哪怕是手握“重金”的資本圈,現在都需要對自己再說一遍——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當前不管是對于產業領域還是對于消費領域,購買意愿的減弱和層級的降低都開始影響到了供應商和零售企業的銷售預期。面對這個局面,除了個別擁有強大品牌效應和產品競爭力的企業之外,價格戰已經成為了大多數公司放在首位的營銷策略。
京東喊出的回歸低價和SHEIN在北美的火爆,無不體現出“性價比”在全球范圍內都成為了必要因素。
但是,當價格下行或補貼幅度達到一定程度以后,必要的利潤空間就會受到威脅。
而在任何商業范疇內,“無利可圖”是不會被任何企業接受的。那么為了維持相應的利潤,下層的供應商就會受到積壓,以降低成本、甚至是通過“成本脅迫”的方式來繼續保持自身的利潤空間。一旦供應商不具備強大的議價能力,那么只能降低自身利潤或者以層層傳遞的方式轉嫁給下一級供應商。
前者的最終結果是無力承擔然后退出市場,后者則可能導致供應鏈的整體重塑。
而對于物流倉儲來說同樣如此。
終端用戶要求內部降低成本以維持盈利水平和增長率,那么直接采購(部件)和間接采購(物流)就會要求原有供應商降價。作為物流服務商,原本就狹窄的利潤空間使得他們不得不將這種要求轉嫁到各個分包單位。于是就會看到工人工資調整、車隊被壓價、設備改買為租或者使用二手,以及要求倉庫下降租金或換租的情況出現。
雖然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會有很多,不單單只是價格傳導一項,但是卻始終繞不開技術劣勢這一核心問題。也就是我們一直說的企業“護城河”。所以很多具備實力的企業在面對行業低門檻的情況下也想到了,與其一味通過降本來迎合上一層的需求方,不如使用增效來鞏固自身的行業地位。也就是技術投入。
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倉庫內部最傳統的運營方式是人工搬運。
即使到如今,在很多倉庫,甚至是現代化的高標準倉庫內,依然有企業采取人工裝卸車和分揀的原始方式。一般這種情況會集中在下沉市場和小型企業,貨物也全部都是地堆,因為無法使用貨架。
在人工成本持續上升的現在,這種落后的運營方式受到了嚴重的制約,被完全淘汰只是時間問題。
如果說第一種是傳統人工型倉儲的話,那么如今更多的則是機械型倉儲。
在生產環節幾乎完全使用設備之后,流通領域中對于機械的使用也日趨成熟。倉庫內部開始頻繁使用傳送車替代人工搬運,以流水線進行分揀,使用堆垛機碼放貨物,設置升降機存取商品。也正是設備的使用,使得企業可以憑借貨架讓布局更合理,并更完善地利用起整個倉庫空間。
可以說,機械設備的使用除了替代絕大部分人力之外,更是倉庫建筑本身從橫向鋪開向縱向上升的關鍵。
第三種是有限自動化,也是現在很多智慧倉庫的主要運營方式。
在原有機械型倉儲的基礎上,以AGV、窄巷自動化貨架進一步替代人工,通過激光或視效來完成庫內運載的定位和移動。而越來越多軟件系統在物流端的開發和應用,也使得貨物的分揀、存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實現無人化。
在這個階段的倉儲運作中,庫內的員工數量肉眼可見的減少,但同時對于人員素質的要求有所提高。原本印象中倉庫員工五大三粗、孔武有力的壯漢正在被文質彬彬的技術人員形象所代替。
而隨著物流向現代化持續邁進,以及包括電商、生鮮等新零售、新經濟概念的興起和普及,倉儲除了在存貨的固有模式上疊加分揀包裝功能之外,也開始尋求將簡單加工和初級的數據分析系統融入進來。
現在較為領先的概念中,倉庫已經不再簡單作為一個物流中轉場所或存儲中心存在,而是成為通過再加工手段,將離開工廠后的大批次產品轉變為直面消費者的單品的一個特定空間。這種類型的倉儲業務就是將產品從標準化工業向個性化消費轉變的新業態,是空間存儲、搬運操作、裝配加工和自動化的集成系統,并且可以初步實現貨量數據與訂單數據對比分析的功能。
但目前真正實現并規?;\用的企業還是少之又少的。
未來的科技型倉儲,就是在前者的基礎上,更多地使用AI視效、自動化設備和數據分析等功能,并且著重將這些功能融合起來,為整體供應鏈提供支持。
以數據作為倉儲業務的支撐基礎,不再局限于出入庫和在庫數據的收集整理工作,而是更多與銷售、采購系統結合,通過對歷史流量和現時訂單的分析進行倉儲預測。甚至是和路網結合,掌握各個環節物流供應商的情況,做到運輸動線、庫內動線和貨架靜線的匹配以及最優化管理。
倉庫員工也繼續朝著低數量、高質量的方向進化。而倉庫本身則逐漸向“黑燈化”轉變。
然而,科技型倉儲的發展卻舉步維艱。
首先,無論是研發領域還是投資端,目前絕大多數的焦點都放在了硬件方面。我們可以很容易在各大工業品展會或物流展會上看到很多設備企業,產品普遍以流水線、機器人、自動貨架、自主識別為主。
單從硬件本身來看,國內的產品即使拿到國際市場也是屬于比較領先的。但是現在真正缺乏的,是使不同硬件可以按照規劃結合運行起來的軟件系統,以及將不同功能軟件進一步整合成為一個倉儲運作系統的集成能力。
而在這個背后,欠缺的則是人才。絕大多數專業人才基本都集中在互聯網大廠和前端科技公司中。這是一個完全無可厚非的問題,也同時是影響物流行業最嚴重的一個問題。
其次,由于科技型倉庫對先期投入的要求較高,只有在運營過一段周期并且始終保持貨量穩定的狀態下才能體現經濟價值。
所以除了個別擁有足量資本依靠的大型企業之外,絕大多數物流公司不管是領導層還是基層,都不會將其納入發展計劃中。這無關乎是否短視,而是對不可預知風險和企業自身經濟風險的擔憂。
理念沒有好壞,只有是否合適。
再次是系統的對接和匹配問題。
國內的物流市場,終端用戶中超過九成的倉儲物流都是以合同物流的形式外包給專業的物流公司來運作的。
如果物流公司需要發展科技型倉儲,那么最先遇到的問題就是如何將自己倉庫的系統與客戶的系統掛鉤。其中除了最大的數據保密問題之外,系統本身的兼容性和維護成本首先就會成為擋住前行的大山。
而缺少了與銷售端的數據互通,那么也就不要談什么倉儲的未來科技了。
還有就是倉庫本身的建筑標準。
現在高標庫已經成為了業內的通用產品,但是受到投資回報要求的影響和土地供應趨緊的限制,雖然高標庫可以滿足自動化類型的倉儲功能,卻在面對未來“黑燈”倉儲發展的時候,顯得有點捉襟見肘。
對于科技型倉儲的經濟效益來說,目前的設備水平和人工成本對坪效計算的要求非常高,尤其是對以服務為主的物流倉儲運營企業,通行高標倉10米左右的凈高很難產生誘人的坪效指標。
套用資本市場常用的一句話就是,“算不過來帳”。
無論如何,是設備不足也好,是市場接受度不夠也罷,同樣“內卷”的倉儲行業需要開辟一條新的道路去建立未來的生存法則。
而在長期以來習慣了靠價格競爭的市場環境中,如何接受科技賦能的理念,這不僅僅是企業運營者,同時也是需求方都需要花費時間、成本和精力去熟悉、接受的。
但是在推動國內倉儲行業向現代化發展的當下,如果需要繼續推向未來的科技化,那么缺少的除了“意愿”和“需求”之外,補足“技術”和“人才”的短板,無疑才是更為重要的。
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征10%關稅,對跨境電商的巨大沖擊
766 閱讀白犀牛副總裁王瀚基:無人配送帶來了哪些機遇與挑戰?
568 閱讀SCOR模型:數字化時代供應鏈管理的航海圖
633 閱讀快遞人2025愿望清單:漲派費、少罰款、交社保......
599 閱讀暖心護航春節返程,順豐確保每一份滿滿當當的心意與牽掛新鮮抵達!
420 閱讀1月27日-2月2日全國物流保通保暢運行情況
391 閱讀2025年1月20日-1月26日全國物流保通保暢運行情況
338 閱讀春節假期全國攬投快遞包裹超19億件
348 閱讀京東物流北京區25年331大件DC承運商招標
355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