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間的推移,市場競爭的激烈,物流已從附屬服務轉變為提高制造企業市場競爭力,降低成本,挖掘利潤空間的重要一環,物流企業與制造企業融合發展格局正在形成,以物流為內涵的供應鏈越來越顯出重要作用,在此,就“鏈”起來與“融”合好兩大問題,談幾點看法,不妥之處,敬請指正。
1、制造供應鏈現狀
中國,被稱為世界工廠,制造業具有全球最完整的產業體系,有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近年來,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速接近10%,以華為、大疆,海康威視為骨干的高新制造業不斷釋放出中國制造的強大發展動力。
數據顯示,工業品從原材料采集、生產制造到消費端整個流程中90%以上的時間處于物流環節,因此,物流在供應鏈中很重要,起到“搭”鏈的作用。
關于供應鏈這個名詞,并沒有嚴格的定義,指的是產品從生產到交付的過程中所涉及到的企業、信息等構成的鏈條,或者稱網絡。
我國用幾十年走過發達國家的幾百年之路,這令世界驚嘆的變化背后,正是一條條遍布世界的供應鏈連在一起的結果。
制造業能否繼續保持優勢?關鍵在供應鏈,進入2022年,在新冠疫情和世界變局之下,“供應鏈”這個詞有了非同凡響的意義。新冠疫情之下,供應鏈彈性不足、產業鏈協同不強、物流業制造業聯動不夠等問題凸顯。
我們不僅要看到制造業供應鏈存在的挑戰,更要看到我國制造業供應鏈的優勢。隨著國際貿易爭端的加劇與新冠疫情的大流行,供應鏈“脫鉤”的話題漸成熱點。
中國承受著高端制造業向美、歐、日等發達國家回流以及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向東南亞等欠發達國家加速轉移的“雙向擠壓”,產業的轉移必然導致供應鏈的溢出。另一方面,我國擁有世界上最齊全的工業體系與供應鏈網絡,也擁有最大規模的市場。
制造企業和物流企業間供應鏈協同的重要性越發凸顯,制造企業與物流企業在供應鏈運作中要深度融合,制造企業和物流企業在協作過程中,如何提高整個供應鏈的透明度、靈活性、協同性,是目前最需要解決的問題。
2、如何做到不斷鏈?
當前全球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情況下,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十分重要,制約制造業企業降本增效的主要壓力,則是來源于企業的供應鏈管理。
要做到不斷鏈,就要找準“痛點”,疏解“堵點”,明確了“打通堵點、連接斷點、暢通循環”的基本思路。
推進物流業與制造業融合發展,鼓勵物流企業主動深入制造企業提供一體化供應鏈服務,制造業物流供應鏈條長且容易斷層,要提升各物流環節的銜接度和緊密度,沒有在優化全局供應鏈的角度去設置物流節點,可能與制造流程脫節。
制造業的生產端物流、采購端物流、銷售端物流以及交付端物流,都有各自的服務特殊性和側重點,都在供應鏈中得到反映,解決供應鏈管理各環節信息不對稱、不明確,打破制造業企業與物流企業之間的屏障,實現共贏。
供應鏈高度整合上下游。上下游企業協同互動,致力于建設覆蓋面廣的物流產業供應鏈體系。汽車生產的整個供應鏈是較復雜具有代表性的供應鏈之一,汽車和后來的手機行業,作為改造供應鏈的最大需求者,正在想方設法地把上下游的利益綁定在一起。
“深度融合”體現在物流業與制造業在供應鏈全鏈條上的戰略合作、相互滲透、共同發展。
現代供應鏈形成的一大特征,是從需求端出發,需要什么就生產什么,這就是定制化制造,一種新時代的制造模式,與現代消費相聯系。是按照上游訂單為主,去采購、生產,這種反向生產方式,決定了供應鏈的重要性。
物流企業與制造企業通過市場化方式創新供應鏈協同共建模式,在智慧物流的加持下,優化制造業生產流程,發展定制化生產等服務型制造新模式,在供應鏈流程設計,整體方案策劃、供應鏈全環節服務上進行創新。
智能制造風口下,從原材料采購、產品生產到最終銷售,貫穿產品全生命周期的智能物流系統正在成為推動制造業物流發展的重要引擎,為制造企業構建柔性供應鏈以更好地適應市場環境變化提供了可能。
在智能制造與數字化升級的發展趨勢下,制造企業在生產模式轉型和構建柔性供應鏈的過程中遇到挑戰,從信息化角度來說,制造企業和物流企業在協作過程中,如何提高整個供應鏈的透明度、靈活性、協同性,是目前最需要解決的問題。
隨著采購、生產制造、物流等供應鏈要素不斷趨于智能化,由技術驅動的數智化社會供應鏈服務將成為推動產業的轉型升級和效率提升的核心,供應鏈變革和制造的升級發展,要求物流行業提供匹配的新服務,增強供應鏈內在韌性,實行多條供應鏈并行并縮短其長度。
通過將物聯網、云計算等信息計算與制造技術融合,物流企業加快構建智慧供應鏈平臺,形成智慧物流供應鏈生態圈,保持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延伸產業鏈,穩定供應鏈,提升價值鏈。
物流貫穿生產和銷售的所有環節,對企業的生產能力和服務水平有著重要支撐,如何讓物流系統滿足智能制造時代的企業發展需求,讓二者有效融合,是當前政府與企業關注的重要問題。
目前,物流業與制造業在推動融合的廣度不大,深度不夠,在華投資的400多家500強企業,90%左右的企業選擇了物流外包,而中國的制造業物流外包比例不超過20%。
物流不創造價值,但物流能保障企業價值,近年來物流業與制造業聯動發展的趨勢不斷增強,抗疫期間,物流業與制造業上演了不少聯動融合的故事。
如何做到制造業與物流業的深度融合,這是一個大課題,也是一個內涵豐富的課題。
1、政策因素
物流業與制造業融合具有政策紅利。政策分國家政策與地方政策,國家政策主要體現在大政方針方面,而地方政策,特別是制造大省、制造強市的政策具有針對性,主要從規劃上著手,解決生產園區與物流園隔離的問題。
物流樞紐、物流園區與產業園區布局統籌不夠,不能實現有機銜接和協同聯動是目前的主要問題。
地方政府鼓勵制造業企業轉變傳統觀念,改造業務流程,分離外包物流業務,通過促進物流業與制造業的聯動發展,積極推進供應鏈管理,降低制造業成本和物流成本。
引導制造業企業與物流企業信息溝通,業務聯動,結成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山東政府推動山東350戶大企業集團帶頭剝離物流服務環節,實現主輔分離。
國家政策大禮包是2020年,13個部門和單位聯合印發《推動物流業制造業深度融合創新發展實施方案》為物流業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指明了方向,促進物流業制造業協同聯動和跨界融合。
《方案》從探索融合發展模式、培育融合發展標桿企業,通過試點示范方式鼓勵骨干企業先行先試,為物流業制造業深度融合、創新發展探索積累可復制、可推廣的成功經驗,形成可抄寫的作業本。
2、融合破局
物流與制造,也可以說是生產與交付,但總體上看,我國物流業制造業融合發展還存在融合層次不夠高、范圍不夠廣、程度不夠深等問題。
長期以來,我國大多數制造類企業重產品生產、輕物流管理,尤其是內部物流,造成物料到達不準時、車間物料調動混亂、零部件配套性差等現象;制造業領域存量物流資源整合和開放程度不足,制造企業內部物流成本相對較高等問題。
低成本是物流的核心,也是二者融合的基礎,二者融合發展要符合持續性,低成本的要求。
制造業在生產端的降本空間,遠小于在物流端的降本空間,物流,就是物料的流動,運輸的本質是位移,因此,追求單件物料的低成本的位置移動;倉儲的本質是物料的調節與儲存,零庫存是其理想狀況,不斷供是其根本要求。制造企業需要通過精益生產在不確定中尋找規律,通過科學的物流體系來管理需求的不穩定,達到倉儲的最高境界。
在二者融合中,不同企業的戰略導向不同,因此,要考慮企業投入的資源和發展要求。
物流業與制造業主體的融合,表現在設施設備融合聯動,業務流程融合協同,也就是說技術融合、裝備共用,AGV、自動化立體庫、垂直提升機、碼垛機器人、輸送線等設備的應用越來越普遍,只有將各類設備與作業流程很好地銜接起來,才能把設備的優勢最大化地發揮出來。在生產基地規劃、廠內設施布局、銷售渠道建設等方面引入專業化物流解決方案。
從人的角度說,制造企業與物流企業之間的信任、忠誠,溝通是保證融合良好發展的基礎,目前,雙方信息資源融合互通等方面存在明顯的斷點,導致融合層次不夠、融合深度不高。
舉一個融合較好的例子:海爾將戰略聚焦智能制造核心業務,通過建立開放的體系,吸引國際一流社會化物流資源,將售后備件倉儲運輸、所有制造工廠原材料廠內配送及成品倉儲發貨業務進行無縫外包,實現了端到端一站式物流服務體系,以精益化生產物流模式,取代了原有粗放的生產物流模式。
大宗商品領域的兩業融合水平相比其他領域的兩業融合度較低、挖掘的潛力較大。
3、由淺入深
從兩業聯動到兩業融合,是一個重大進步。“兩業聯動”強調加強制造業與物流業間的相互協同、相互促進;而兩業融合,是深度融合和創新發展。后者是在前者基礎上的飛躍,是質變過程,發揮1+1大于2的作用。
也可以這樣說:兩業融合范圍更廣、程度更高、聯動更加緊密。“兩業聯動”是“深度融合、創新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深度融合、創新發展”是“兩業聯動”的高級形態和必然趨勢。
對于制造業來說,這種融合不僅是外部的,是供應、銷售方面的融合,更是工廠內部的物流融合,經典的傳送帶流水線,就是物流與制造業廠內融合的典型例子。
更高一級的融合是滲透到廠內物流,甚至是車間物流和流水線物流上,尤其是柔性制造模式下,對入廠物流的靈活性、及時性和協同性提出很高要求。
科技賦能的廠內物流擁有巨大價值,而在實際落地中,工業物流服務,或者說廠內物流的發力路徑要根據不同細分制造行業產業鏈和產品特點,從單點制造、線(端到端一體化價值鏈重塑)、面(數字化供應鏈網絡協同)三個維度思考。
兩業深度融合,以實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二者之間相互交流、滲透、學習、吸收。
4、相互促進
“制造+物流”的融合發展,促進了制造的進步與物流的發展。物流服務的快速發展是一種發展趨勢,它滲透到制造業,推動了制造業核心產品的研發提升和結構升級。
所謂的融合不是過去的制造企業“大而全、小而全”的自我服務的傳統物流模式,而是在專業化分工基礎上形成“優勢互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合作,物流企業與制造企業間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聯動融合發展格局正在形成,推進物流降本增效,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
5、智能賦能
智能制造已成為當前制造業發展的主流方向,智能制造成為制造業創新升級的突破口和主攻方向,促進智能制造的發展,推廣應用物流機器人、智能倉儲、自動分揀等新型物流技術裝備,提高二者融合的數字化,智能化水平。
例如:中國郵政在青島生產制造業基地布局,形成配套的入廠倉配中心,按照客戶要求提供業內先進的多層穿梭車系統、托盤自動密集型存取系統、“貨到人”AGV揀選系統等自動化模式。
人機互動、人機相融,這是未來物流領域的較高境界,柔性化,定制化是未來智能制造的方向,二者融合于一體化。
將物流業制造業深度融合的信息基礎設施納入數字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夯實信息資源共享基礎,全流程的大數據采集與信息庫的搭建,為推進物流業和制造業的相互支持、滲透互融提供了可靠保障。
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征10%關稅,對跨境電商的巨大沖擊
794 閱讀白犀牛副總裁王瀚基:無人配送帶來了哪些機遇與挑戰?
645 閱讀SCOR模型:數字化時代供應鏈管理的航海圖
661 閱讀快遞人2025愿望清單:漲派費、少罰款、交社保......
641 閱讀暖心護航春節返程,順豐確保每一份滿滿當當的心意與牽掛新鮮抵達!
434 閱讀1月27日-2月2日全國物流保通保暢運行情況
440 閱讀京東物流北京區25年331大件DC承運商招標
446 閱讀春節假期全國攬投快遞包裹超19億件
425 閱讀2025年1月20日-1月26日全國物流保通保暢運行情況
373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