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這樣一個同感:
這些日子,快遞江湖靜悄悄地,如同此時此刻的魔都,安靜得讓人心里直打鼓。
外部,相較于各種團購和生活物資集采集配平臺,整個快遞行業略顯落寞,似乎只有京東小哥“自殺”式守滬和順豐成上海保供物流企業的消息,才濺起幾點水花,短暫吸引了人們的注意力。其他快遞企業則被擋在了保供的外圍,只能通過“志愿者”等有限的方式和運輸物資等途徑來發揮作用。所謂“英雄無用武之地”,莫過于此。
內部,以往大家都關注的行業焦點話題變了,漲派費的呼聲少了,價格戰也不怎么提了,而有關“轉運封控,網點停擺,小哥強撐,貨車滯留,商家叫苦,快遞難熬…”的聲音,幾乎壟斷著我們快遞人的話語體系,心緒也變得有點復雜,從最開始的旁觀,到后來的迷茫,直到最后的無力感、無助感飆升…
眾鳥低飛盡,孤云獨去寒。
快遞行業飽受疫情沖擊,到底啥時候才是個頭?我們不敢妄加揣測,但明顯能感知的是——被疫情洪流裹挾的快遞正在“渡劫”,平靜的水面之下,暗流涌動。
自3月份以來,當大家還在寄希望于行情回暖,大干一場的時候,不曾想,隱蔽性強,傳染速度快的奧密克戎改變了這一切,使得快遞行業的低迷情緒進一步加劇。
先來看行業整體表現:
4月15日,國家郵政局公布2022年一季度郵政行業運行情況。
一季度,全國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累計完成242.3億件,同比增長10.5%;業務收入累計完成2392.8億元,同比增長6.9%。其中,同城業務量累計完成29.2億件,同比增長5.6%;異地業務量累計完成208.8億件,同比增長12.0%;國際/港澳臺業務量累計完成4.3億件,同比下降19.1%。
3月份,全國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完成85.4億件,同比下降3.1%;業務收入完成818.5億元,同比下降4.2%。
整體看,一季度業務量增速勉強過線10%,收入的增速則降至10%以內,在中國快遞市場類似的情況并不多見。量、收“雙降”的原因也不難理解,疫情,疫情,還是疫情。
從3月開始,先是有快遞從業者出現集中感染,再就是爆出部分進口快件檢測出陽,然后多地又傳出貨車司機確診的消息…屋漏偏逢連夜雨,當快遞成為疫情防控的重點排查對象,影響可想而知。
管中窺豹,行業整體如此,企業當然也無法置身局外,大多數都在苦熬。
4月18日,韻達、圓通、申通分別發布2022年3月經營簡報。而在此之前,順豐也發布3月業績數據。數據顯示——
韻達3月快遞服務業務收入41.02億元,同比增長23.37%;完成業務量15.82億票,同比增長4.35%;快遞服務單票收入2.59元,同比增長18.26%。
圓通3月快遞產品收入35.12億元,同比增長15.68%;業務完成量14.17億票,同比增長5.06%;快遞產品單票收入2.48元,同比增長10.11%。
申通3月業務收入25.29億元,同比增長24.03%;完成業務量9.87億票,同比增長8.76%;單票收入2.56元,同比增長13.78%。
順豐3月速運物流業務、供應鏈及國際業務合計收入同比增長28.95%,其中速運物流業務收入為124.63億元,同比下滑5.87%,業務量為8.03億票,同比下滑7.91%,單票收入為15.52元,同比增長2.24%。不過,受合并嘉里物流的相關業務收入的相關影響,順豐3月份供應鏈及國際業務收入同比增長了360.65%。
綜合上述各家業績來看,當3月的疫情“黑天鵝”群起而飛時,各大快遞巨頭的“艱難”處境被推至臺前。順豐單票收入同比環比均上漲,但業務量同比出現下滑,韻達、圓通、申通的3月的收入、業務量以及快遞單價雖有所增長,但業務量增速全部跌至個位數以內。更令人擔憂的是,以3月份的運行情況來推測,4月份的表現或許更加艱難。
為“疫”消得人憔悴。業務受沖擊,業績受牽連,資本市場也開啟“強震”模式。看看今天的快遞股,綠油油的場面,讓本就不富裕的生活更加雪上加霜。
前段時間,老鬼看到一句話,深以為然:
比疫情更可怕的,是你有了疫情的心態,把所有的不努力、不用心、不成功,都歸咎于疫情。
如果說疫情無人能置身事外,那么疫情給快遞行業造成沖擊之后,快遞人真的已經竭盡所能而不能了嗎?
不見得!
站在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此次疫情也在倒逼我們快遞人反思:
為何整個城市最懂分揀和配送,最具戰斗力的快遞人,被外賣小哥搶了風頭。為何整體實力、能力和心力都不弱的快遞公司,在此次抗疫中表現的“靜悄悄”?
在內心深處,我們都知道疫情之后會恢復過去的常態,但這次疫情也讓我們明顯感受到了自身的短板和不足。如果沒有疫情,也許我們仍然是溫水里的青蛙,既無力又心虛。
比如:在順豐余杭中轉場的疫情發生之后,順豐總裁王衛在公司內網發布的一封信中坦言:
"這次對我們是一次很好的教育、鍛煉和成長。為什么會發生這一次的事情?我們必須反思在標準和精細的管理做得到不到位?還是停留在嘴巴上?這次我們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我們對標準化的建設和精細化的管理必須上一個臺階,經一事長一智,我們不能再犯管理上的問題,因為沒有人會再給我們機會了。"
再比如:前些天,老鬼曾在文章中呼吁重啟上海網絡,將各大快遞企業納入復工白名單。在談及為何上海第一批666家企業復工白名單中,為何沒有一家快遞公司時。在下方留言區,有位老鐵是這樣評價的:
"最主要的要對自己的用工體制進行反思。國家不是不想用你,而是巴不得你出場。問題是你和員工都是買賣關系、平臺關系、金錢關系、臨工關系,并不是職工關系、全員關系,做不到統一劃整,步調協同,從一而終,絕對守紀的主人關系。講的難聽一點,你出場的人進進出出,半途要走,你是拿他毫無辦法的,哪有紀律、職業、遠景、薪資的約束?疫情這么復雜的場面,怎么會放心交給這樣的你?"
這話聽著,讓人唏噓,但又無從反駁。
我們常說,小包裹,大民生;小快件,大循環。包裹動起來了,民生托底會更有力;快件轉起來了,貨運暢通會更及時,產業循環也會更良性。但如果我們不能全程主導著快遞服務的鏈條,尤其是在最后一公里、最后100米配送的關鍵環節,提供絕對可靠、絕對安全的服務,怎能讓人放心,怎能把控方向。
道理大家都懂,如何找準自己的定位而又有所作為,這是越來越嚴峻的挑戰。
歷史無數次證明,每一次危機的到來,除了風險和倒逼,同時也都潛伏著良機。
時間拉回至2003年,SARS病毒開始全面擴散,隨著防控隔防措施的持續升級,為了對抗疫情,很多企業不得不關停,一時間市場蕭瑟、人人自危。
那個時候,中通成立還不到一年,圓通也才三歲,申通、韻達雖已聚網成型,因為業務萎縮,也不得不休網停工。最終他們都挺過來了,變得更加堅韌。
也正是在這個時候,杭州的馬云開始做淘寶,北京中關村的劉強東啟動京東的線上業務。深圳的順豐掌門人王衛做了一個驚天決定——與揚子江航空簽下包機5架的協議,開啟了自己的“飛天”之路,也開啟了中國民營快遞的全貨機時代。
疫情再兇,終有散去之日,中國快遞也必將重歸秩序與繁榮。期待也堅信,經歷過這次疫情的洗禮之后,我們所投身的這個行業一定會更加強大和成熟。
當然,這一切,都需要我們在危機之下,冷靜以對,熱情擁抱。
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征10%關稅,對跨境電商的巨大沖擊
1158 閱讀智航飛購完成天使輪融資
1050 閱讀白犀牛副總裁王瀚基:無人配送帶來了哪些機遇與挑戰?
820 閱讀SCOR模型:數字化時代供應鏈管理的航海圖
871 閱讀快遞人2025愿望清單:漲派費、少罰款、交社保......
816 閱讀京東物流北京區25年331大件DC承運商招標
712 閱讀突發!美國郵政停收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包裹,800美元免稅取消,影響幾何?
711 閱讀“朝令夕改”!美國郵政恢復接收中國包裹
653 閱讀物流人“搞關系”,如何與對手戰斗?
596 閱讀物流職場人性真相:鷹鴿博弈下的生存法則
610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