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這次疫情的波及面之廣、嚴重程度之高已經超過了所有人的想象。類似我這種到現在沒被封過一次、買菜毫無壓力的人已經被朋友們開除了無數次“滬”籍了。
既然我現在90%的微信群都已經變成了“買菜戰略戰術”群,那么今天就從物流倉配方面簡單聊聊為什么我們會遇到搶菜難的問題吧。
要討論搶菜難的物流問題,就要從它們從哪里來說起……
是的,不管進口食品、特別是進口的冷鏈食品在之前造成過多少次陽性案例,我們現在以及未來都不可能大范圍限制、甚至完全隔絕這個供應鏈條。
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冷凍肉類。
疫情前的2018年,我國全年生產了全球47.8%的豬肉。看似很多、占比很高,但是考慮到我們又同時消滅了全球49.3%豬肉的情況下,這就有點不足了。而到了2019年,我國的豬肉產量來了一次大跳水——同比下降了21.3%,可食肉族們的消費需求卻不降反升,所以只能進一步加大進口以滿足市場要求。
沒有人想回到以前那個只能過年吃上紅燒肉的時候,也沒有人愿意時不時看到價格飆升的“飛天小豬”。
而豬肉又是我們消費肉類中依賴進口較少的種類,可想而知我們在牛羊肉等其他肉類上的缺口有多大。如果再去除掉必須要留存的戰備肉,那么我們就更不要談什么限制肉類進口了。
既然不得不進口,那么是否就意味著我們要一直擔著傳染的風險呢?
我的理解是,之前不斷爆出的進口冷鏈陽性主要還是因為缺少經驗所導致的管理制度和方式的疏漏。
其實,對于進口產品,尤其是食品,我們都有嚴格的檢驗檢疫要求。由于我曾經在上海洋山工作過一段時間,長期和國檢(已經并入海關)的朋友混跡,所以經常看到他們對于進口產品是如何要求、執行檢驗檢疫工作的。熏蒸、消毒、殺蟲、抽檢等等等等,我們對于進口貨物的態度還是非常嚴苛的。
而仍然出現有貨物進入市場后呈陽性的原因,主要還是因為早期的經驗缺失。經驗這種東西很難通過預見和規劃來積累,往往都是“事后諸葛亮”。
所以后來在各大口岸都出現了專門的“消殺庫”,專門用于進口冷鏈產品的新冠消殺工作。所有的進口冷鏈產品卸船之后,都需要進入指定的消殺倉庫進行針對新冠的滅菌處理,然后才可以放行進入企業自己的倉庫或者配送給消費者。
曾經有一段時間,上海浦東、奉賢、臨港地區的冷庫需求劇增,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政府要求所有做進口冷鏈業務的商貿企業或物流公司都需要配備這種消殺倉庫,并且需要由政府部門查驗合格以后才能啟用。
由于進口冷鏈絕大多數都是凍品,特點是屬于大宗貿易,單位利潤非常低。所以就要求貿易商單次進口量要做到最大化,以此來降低物流成本,這就造成了凍品的庫存量極高。而對于凍品的再加工方式以切割后的再包裝為主,相對簡單,容易做到機械化和流水線操作,對于人力要求較低。所以在疫情的當下,即使部分工人被隔離無法參與生產,也不會造成大規模的供應停滯或貨量不足的情況產生。
所以大家現在遇到困難最少的就是肉類的儲備問題,因為相信不少人和我一樣,現在滿冰箱都是肉、肉和肉。
(大笨馬家的肉肉肉們)
“口糧”的另一種來源就是國內。而國內除了肉類之外,更重要的就是蔬菜類產品的供應。
蔬菜由于本身的屬性,很難做到長時間保存,所以無法冷凍后出售,這就要求了產地與消費地之間物流的暢通。
上海由于城鎮化、產業化的迅猛發展,已經極少有本地供應的蔬菜了,更多的是依靠周邊江浙、甚至是山東地區的供應(比如蘭陵的蒼山菜)。所以蔬菜如何運輸、怎么存放就成了比較重要的關注方向。
首先是產地倉的問題。由于蔬菜產地并非在核心城市,所以很少受到資本方的青睞,這就造成了如火如荼的物流地產極少有人進入到產地倉的市場。
大部分產地倉依然沿用的是老式倉庫改建的常溫庫或恒溫庫,是地道的“農民倉”。雖然這在產品質量和安全管理上尚沒有造成什么問題,但是由于倉庫本身規格較低,而難以投入自動化設備、缺少資本助力等原因,一些在產地倉內需要進行的檢驗、分裝等工作就較難開展了。甚至有一些小型的電商平臺干脆就不設置產地倉,直接將貨拉到消費地出售。
(舊式倉庫)
(現代化倉庫)
正是由于產地倉的缺失,部分應該在產地倉內進行的工作只能歸攏到消費地的總倉內進行。
雖然因為消費地往往處于經濟較發達的城市,有設備支撐、有更多的專業人員管理、更接近消費者,在這里進行蔬菜的檢驗、預處理、分裝等工作可以更系統化、自動化,但是也同樣會面臨著許多不可控因素。
比如疫情下許多小區被封閉之后,勞動力不足就成為了典型問題。相對有限的人力到底是該分配給庫內進行操作的工人,還是往返各個站點的司機,還是在一線進行配送的小哥呢?
所以,當電商平臺的接單量驟升的時候,他們就需要更多的時間來做這些蔬菜的預處理工作了。有些是完全因為人手不足,有些是因為工作場景過于集中。
當蔬菜在消費地的總倉內處理完畢之后,就會由各類廂式貨車運轉到臨近小區的前置倉內。這些前置倉可以是正兒八經的倉庫,也可以是沿街商鋪,也可以是類似盒馬這樣的前店后倉,再然后就會根據我們的訂單配送到個體消費者手上。
這里會遇到兩個難處。
其一是前置倉可能受到封控。
正規的倉庫也許還可以做到規范化的園區管理,避免出現大規模的聚集。但是沿街商鋪和前店后倉受到人流量不可控的影響,管理就很難做到盡善盡美了。特別是位于大型社區的前置倉,由于考慮到配送的及時性,所以往往會設置得離小區越近越好,這就可能會受到小區疫情封控的連帶影響。一旦前置倉被封閉,那么這片區域的配送就需要由其他前置倉,甚至是總倉直接來負責,供應時間就會變得較難預測。
(叮咚買菜的上海總倉)
其二還是人手不足,這里主要是配送的小哥不足。
考慮到邊際成本,配送小哥的數量往往會維持在略低于平常高峰期滿員的狀態,人員略有不足但不會造成嚴重延誤,形成一種供略小于求的賣方市場。但這次疫情的來勢洶洶卻一下子打破了這種可控失衡的狀態,讓天平傾斜的過于嚴重,直接導致了運力在某種程度上的崩盤。
目前來看,尚沒有找到解決這種因為人力造成的運力不足的情況,姑且只能以各部門全員上陣來維持,或由志愿者頂上。
其實這兩天郵政開始投入運力作為支援力量是非常值得借鑒的案例,雖然有限,但很及時。
疫情下,每個人都很艱難,每個行業都很艱難。
就日常而言,我們的電商、生鮮和傳統商超都已經形成了非常成熟的運營模式和流通網絡。雖然各自都有各自的不足,但是我們的日常需求都可以比較完美的得到滿足。而當疫情洪水猛獸一般襲來之時,所有的固有體系都會被沖擊得七零八落。那么如何迅速歸攏這些碎片,讓它們再度成為一個整體加入戰斗,這不僅僅是這些企業自身需要考慮的,也是政府各個機構需要去協助的,更是我們每個人需要配合的。
無論今后是持續“清零”也好還是“躺平”也罷,現有社區商業、特別是民生高頻剛需產品供應的方式都需要持續不斷地進行改進。
我們不缺少生產商品的能力,我們也不欠缺日常供應的能力,我們需要強化的是面對疫情這種“天災”時從容不迫的能力,是在更高層面進行構建,并可以嵌入現有商業模式,以保障特殊情況下持續供應的能力。
姑妄言之,姑妄聽之。
希望疫情早日結束,春天早點到來。
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征10%關稅,對跨境電商的巨大沖擊
794 閱讀白犀牛副總裁王瀚基:無人配送帶來了哪些機遇與挑戰?
624 閱讀SCOR模型:數字化時代供應鏈管理的航海圖
654 閱讀快遞人2025愿望清單:漲派費、少罰款、交社保......
634 閱讀暖心護航春節返程,順豐確保每一份滿滿當當的心意與牽掛新鮮抵達!
427 閱讀1月27日-2月2日全國物流保通保暢運行情況
433 閱讀春節假期全國攬投快遞包裹超19億件
411 閱讀2025年1月20日-1月26日全國物流保通保暢運行情況
373 閱讀京東物流北京區25年331大件DC承運商招標
418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