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快遞業站在1000億件新起點上,迎來了今年的“雙12”。相比“雙11”期間各電商平臺“搶跑”式的爭先恐后促銷方式,“雙12”顯得更有秩序。根據國家郵政局大數據平臺實時監測數據,平臺峰值主要集中在“雙12”當天,達4.6億件,同比增長超20%,再創歷史新高。
“后疫情時代”、傳統電商增速放緩、新型電商來勢洶洶下的“雙12”快遞業務旺季呈現怎樣的大數據特點?
“雙12”在“618”“年貨節”等各類電商促銷的夾擊下,仍然是全年除“雙11”之外的高峰,也是每年快遞業務旺季的重要一環。
伴隨各大電商平臺花樣翻新的“電商促銷節”和“每天都是‘雙11’”的直播帶貨新模式,消費者開始改變“一年一囤貨”的集中購物習慣,轉而在“需求”和“促銷”間尋求平衡。
自2017年起,11月快遞量在全年中的占比整體下降,而12月的快遞量占全年比重則連續4年上升,12月業務量比重與11月業務量比重差距也在不斷縮小。消費者的消費決策趨于理性,購物集中度趨于均衡,有利于可持續地釋放消費者購買力,也有利于快遞行業更可持續地找到增長點。
“黑五”是每年感恩節后的一天,也是美國的“雙11”,美國各大百貨、商超都會在這一天以全年最低價銷售商品。
往年中國消費者雖然不過“感恩節”,但“黑五”特價折扣商品還是可以“海淘”一下的,但現在新冠肺炎疫情在國外的發酵,讓中國消費者對“跨境購物”多了一些猶豫。“雙11”“雙12”是承載這些“無處釋放的購買力”的最佳選擇。疫情之下回流的購買力,也助推12月快遞量的上漲。
2020年12月快遞業務量占全年比重達11.1%,比2019年提高0.5%,不僅占比是歷史最高值,增長幅度也遠超過去數年。
2021年的“雙12”活動周期高峰是12月12日至14日,可以看到活動首日12月12日當天快遞業務量突增明顯。各大電商平臺也曾在2020年嘗試調整“雙12”的活動周期,將“雙12”的活動周期從往年的12月12日至14日提早至12月10日至12日,將12日當天作為“雙12”活動的收官日,但消費者對這個調整并不買賬。同為活動首日,不僅2020年12月10日當天快遞業務量比2019年12月12日為負增長,整個活動周期的快遞業務量表現也不盡如人意。
一方面,考慮活動提前后,“雙12”與“雙11”以及“黑五”的兩波次大促間隔進一步縮小,連續的促銷無法有效帶動消費者的購買欲。另一方面,若沒有鋪天蓋地的宣傳配合,貿然提前促銷周期將讓消費者陷入“興沖沖準備購物卻發現促銷已經結束”的窘境。
在吸取了2020年“雙12”的教訓后,各大電商平臺紛紛將2021年的“雙12”活動周期調整回12月12日至14日,12月12日當日快遞業務量比2019年12月12日增長超兩成,比10日增長接近三成。2021年12月12日當天的4.6億業務量不僅縱向刷新“雙12”最高紀錄,比12月的平日也有約四成的增長。
中部地區近年強大的增長動力令人矚目。受“雙12”活動周期調整等營銷因素影響,東部及西部地區2020年“雙12”日均業務量比2019年出現負增長,但中部卻保持了2.12%的同比正增長。該增長優勢在2021年“雙12”得到延續。中部地區2021年“雙12”日均業務量比2020年增長35.57%,超過東部及西部地區近10%。
“雙11”和“雙12”作為一年中最重要的兩個電商平臺大促,常讓人覺得二者時間間隔太近,但實際上兩次促銷的定位有明顯的差異。“雙11”定位于“B端企業賣家店鋪”的大型促銷。“雙12”則相反,定位于“C端個人賣家店鋪”的節日。可以說,“雙12”是參與度更高、參加面廣的大促,是中小賣家的狂歡。
從快遞大數據上看,新一線城市以及三線城市2021年“雙12”期間的日均快遞業務量相比2020年的增長比其他城市更為突出。新一線城市的電商賣家們對“雙12”的積極響應也使得新一線城市“雙12”期間業務量比重由12月平日的21.21%提高至23.85%,比12月平日增長超五成,遠超其他城市。
“雙12”是“C端個人賣家”的盛會,這除了體現在新一線城市和下沉市場的廣泛參與外,也體現在業務量排名靠前的具體城市上。與“雙11”各城市業務量排名相比,大量“B端企業賣家”集中的杭州、蘇州排名下滑,而擁有更多“C端個人賣家”的揭陽、東莞排名則上升。
雖然“B端企業賣家”能提供更有品牌價值的商品和更低廉的價格,但“C端個人賣家”往往能創造更多、更新的消費場景,刺激消費者更小眾的消費需求。特色賣家和特色商品成為“雙12”舞臺上的重頭戲。傳統實體渠道的櫥窗是有限的、貨架是有限的,但消費者的喜好和需求是無限的。“熱門商品”是供給匱乏的產物,在線上經濟、電商和快遞成熟之前,一些小眾的消費者和消費需求往往被忽略。傳統實體賣場考慮經濟效益往往只能展示最熱門的商品,但“快遞+電商”的模式讓數字經濟擁有了“無限的櫥窗和無限的貨柜”。不管你有何種小眾、奇特的消費需求,都能在當下的“數字時代”釋放購買力。“只有你想不到,沒有電商平臺搜不到”,如果“電商平臺”和“搜索推薦算法”讓消費者“找到”自己的小眾市場(利基市場),那更是快遞讓消費者“得到”自己的小眾商品。快遞將生產和消費緊密聯系在一切,讓大眾看到熱門商品之外的更多消費場景。“快遞+電商”進一步刺激了特色消費的購買力,也讓小眾市場走入更多人的視野,從“洛麗塔”“漢服”到“手工定制”“模型手辦”,再到“極限運動設備”或“地方特色產品”,小眾消費成了消費市場的增長點,“雙12”更是中小賣家“亮活”的大舞臺。
“雙12”已完美收官,2021年也進入了數數階段,預計全年快遞業務量將達到1080億件左右。隨著春節的臨近,行業馬上將來的“年貨節”,又一場比拼在前方。
智航飛購完成天使輪融資
1470 閱讀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征10%關稅,對跨境電商的巨大沖擊
1389 閱讀800美元不再免稅,T86清關作廢,跨境小包何去何從?
1211 閱讀SCOR模型:數字化時代供應鏈管理的航海圖
1088 閱讀白犀牛副總裁王瀚基:無人配送帶來了哪些機遇與挑戰?
967 閱讀快遞人2025愿望清單:漲派費、少罰款、交社保......
949 閱讀傳化智聯:緊跟國家物流樞紐布局優化,助力現代物流體系建設
918 閱讀突發!美國郵政停收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包裹,800美元免稅取消,影響幾何?
893 閱讀物流職場人性真相:鷹鴿博弈下的生存法則
876 閱讀凈利潤最高增長1210%、連虧7年、暴賺暴跌……物流企業最賺錢最虧錢的都有誰
809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