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組織11月2日統計顯示,截至2日全球新冠死亡病例累計已超500萬例,累計確診病例超2.45億例,新增確診和死亡病例數近兩個月來再次出現上升勢頭。新冠病毒傳播威力之大、影響面之廣,與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
國際上報道了多起與冷鏈或冷凍食品相關的新冠肺炎疫情。2020年4月9日至27日,美國19個州115個肉類和家禽加工業的4913名工作人員感染新冠病毒。2021年7月20日,刊登在《Seafood Source》上的一則新聞,報道了新加坡發生的一起新冠肺炎暴發聚集性感染事件,引發的新冠肺炎確診病例達到700多例,迫使新加坡最大的海鮮水產批發市場“裕廊漁港”關閉。 3.被新冠病毒污染的冷鏈產品感染人的可能機制新冠病毒污染冷鏈產品后會被固定在表面的冰層中,隨著貨物運輸到目的地。當這些冷凍貨物被相關從業人員接觸時,含有新冠病毒的冰層轉變為水層,直接吸附到了被接觸物體表面,其中包括用來轉移貨物的運輸機器、搬運工人的衣物或體表,通過口腔、鼻腔和眼睛黏膜傳播病毒,造成首發病例感染;并經由“人傳人”引發社區聚集性疫情。 由此可見,新冠病毒污染的冷鏈產品可以成為隱匿的病毒來源之一,國際快速物流則成為污染了新冠病毒物品的“搬運工”。新冠病毒可以通過污染冷鏈食品的國際貿易重新傳入無疫情國家和地區。
新冠病毒在冷凍產品表面存活力很強,持續低溫和潮濕的冷鏈環境為新冠病毒的存活提供了有利條件。研究顯示,在4℃(冷藏食物)或零下20℃(冷凍食物)的條件下,冷鏈產品中新冠病毒的感染性保持21天不下降。即使在21℃-23℃的溫度下,新冠病毒在紙板表面放置24小時后仍具感染性。
2020年4月我國本土疫情阻斷傳播之后,各地陸續發生多起本土新冠聚集性疫情,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和省地市CDC專家通過現場流行病學調查分析、新冠病毒基因組分子溯源、新冠病毒IgM和IgG血清學動態檢測等技術,迅速鎖定了7起本土聚集性疫情的源頭,證實是由新冠病毒污染的進口冷鏈產品導致冷鏈從業人員感染引起,系統夯實了冷鏈作為新冠病毒傳播載體的科學證據。包括:
①2020年6月北京新發地疫情溯源,病毒來源指向進口冷鏈產品;
②2020年7月遼寧大連疫情溯源,鎖定了污染進口鱈魚外包裝的新冠病毒基因組是大連凱洋工廠疫情病毒基因組的父代病毒;
③2020年9月山東青島疫情溯源,在鱈魚外包裝上發現兩例碼頭工人感染病毒基因組的父代病毒,并且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科學家分離到新冠活病毒,這是在國際上首次從進口污染新冠病毒的冷鏈產品外包裝上分離到了新冠活病毒,夯實了新冠病毒污染的冷鏈產品通過境外輸入引入并造成重點人群感染的證據鏈(物傳人);
④2020年11月天津疫情溯源發現新冠病毒污染的進口冷鏈產品引起的兩條獨立傳播鏈,其中一條傳播鏈由海聯冷庫搬運工接觸某國家進口的污染了新冠病毒的豬頭引起,另一條鏈為物流裝卸工接觸另一個國家進口的污染了新冠病毒的冷凍帶魚引起;
⑤2020年11月山東青島再次出現聚集性疫情,證實是水產公司從業人員接觸污染了新冠病毒的進口冷鏈產品導致;
⑥2020年12月遼寧大連再次出現疫情,由碼頭工人搬運俄羅斯貨輪冷鏈貨物導致;
⑦引起2021年5月營口-安徽疫情的病毒與2020年6月入境的進口冷凍鱈魚外包裝的病毒序列高度同源,冷庫搬運工在搬運被污染的鱈魚過程中感染病毒并造成了后續的聚集性疫情,提示冷鏈可以是新冠病毒“靜默傳播”的載體,即病毒在冷庫存放數月或數年后仍具感染性,導致“老病毒”的再次傳播。
7起經冷鏈輸入導致的本土新冠肺炎疫情中,除北京市外,其他6起均發生在我國的海陸口岸城市地區。通過對每起經冷鏈引起新冠肺炎疫情的分析梳理,我國逐步完善了進口冷鏈從業人員的防控方案和溯源指南,加強進口冷鏈貨物抽檢,及時發現新冠病毒污染的產品;通過研發低溫消毒劑對進口冷鏈貨物實施全面消毒,切斷傳播途徑;通過加強疫苗接種、個人防護和培訓,保護重點人群,有效降低了通過進口污染了新冠病毒的冷鏈產品的傳播風險。
有效發現冷鏈引入病毒,需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在病例清零或阻斷疫情的國家和地區,對發生的每起本土疫情均開展溯源調查;二是需具備溯源調查專業隊伍,具備流行病學調查、核酸和血清抗體檢測及病毒基因測序等技術能力。我國多地、多起本土新冠肺炎疫情溯源結果均證實了新冠病毒通過冷鏈運輸途徑進行遠距離傳播,首先在冷鏈銷售市場、加工車間等特殊場所,感染從事搬運、加工、銷售等冷鏈相關的職業人群并引發疫情。 世衛組織-中國聯合研究報告指出,華南海鮮市場有冷鏈貨物的攤位相關病例占比顯著高于無冷鏈貨物的攤位相關病例占比,且有冷鏈貨物的攤位相關病例相對危險度是無冷鏈貨物攤位的病例相對危險度的3.3倍;市場環境樣本陽性的21個攤位中,16個攤位銷售冷鏈產品,高度提示存在2019年末新冠病毒通過冷凍食品進入武漢華南海鮮市場并引發疫情的可能性。
根據中國新冠病毒經冷鏈引入導致傳播的研究成果,參考中國進口冷鏈產品新冠病毒監測制度,建立常態化的進口冷鏈產品新冠病毒監測國際標準。這不僅對于新冠冷鏈溯源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對于全球各國阻斷新冠病毒包括新冠變異株的進一步蔓延具有重要意義,對于今后其他新發傳染病病原防控也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推動不同國家開展新冠病毒冷鏈傳播合作研究。當一個國家的冷鏈監測系統發現陽性樣本時,可以在世界衛生組織主導下,以科學研究和疫情防控為目的,與進口產品來源國開展合作,進行新冠病毒污染環節研究。全球范圍,特別是與華南海鮮批發市場的進口冷鏈產品來源國開展合作,對冷鏈相關從業人員2019年9月-11月存留的血清樣本進行新冠病毒抗體檢測,并對其就醫記錄進行追溯。
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征10%關稅,對跨境電商的巨大沖擊
1158 閱讀智航飛購完成天使輪融資
1085 閱讀白犀牛副總裁王瀚基:無人配送帶來了哪些機遇與挑戰?
834 閱讀SCOR模型:數字化時代供應鏈管理的航海圖
871 閱讀快遞人2025愿望清單:漲派費、少罰款、交社保......
823 閱讀突發!美國郵政停收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包裹,800美元免稅取消,影響幾何?
732 閱讀京東物流北京區25年331大件DC承運商招標
712 閱讀“朝令夕改”!美國郵政恢復接收中國包裹
660 閱讀物流人“搞關系”,如何與對手戰斗?
610 閱讀物流職場人性真相:鷹鴿博弈下的生存法則
624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