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數字化轉型大潮洶涌,“數據治理”近年來也逐漸成為熱詞。在國標GB/T 36073-2018(《數據管理能力成熟度評估模型》),DAMA(國際數據管理協會)等領域的知識體系中,都有專門章節論述數據治理的重要性。行業內還有專門的“數據治理工程師”認證。在供應鏈管理領域,隨著數字化供應鏈的普及,數據治理也日益受到企業的重視。
數據治理是什么?它和數字化轉型又有何關系?
在國標GB/T 36073-2018中提到,數據治理是“對數據進行處置、格式化和規范化的過程”。之所以需要這樣一個過程,無疑是因為企業中現存的數據普遍存在“格式化”、“規范化”等方面做得不好的情況,亟待改善。
事實上,這類情況在供應鏈管理各個環節十分常見。例如,在許多管理不甚嚴謹的制造業工廠中,物料編碼做得不完善,就會出現“一物多碼”或者“多物一碼”的情況。實物品類和信息系統中的編碼不能一一對應,會導致采購、庫存管理等環節許多混亂現象。又如:一些全國性的分銷流通組織,其內部層級機構可能會有好幾種不同的叫法,如“省級-市級-縣級”或“一級機構-二級機構-三級機構-四級機構”等,每種叫法可能都有其歷史原因,但同時存在于一個組織中,就可能會給管理帶來麻煩。至于管理原因造成系統中數據缺失、數據錯誤,更是普遍現象。
現代供應鏈組織對于數據治理日益重視,還有一個原因:隨著降本增效的壓力日益增大,供應鏈各個環節之間進行整合的需求也更加迫切 - 只有將上下游的信息充分打通,才能挖掘出更大的效率/成本優化空間。然而,不同組織之間數據不互通、格式不統一等現象是非常普遍的。即使每一家企業內部都做得很好,如何避免跨企業溝通的“雞同鴨講”也是很大的難題。數據規范不統一,數據就無法順暢流動,供應鏈的溝通交流就存在“堵點”。
圖:數據治理面臨的一些常見問題
根據筆者理解,數字化轉型過程可以概括為“四個階段,一條線索”:
第一階段 - 業務標準化:在這個階段要為數字化作好充分的準備,如運營操作體系的標準化,組織流程的清晰定義等。數字化運作的一大特征就是確定性、可重復,這必須以業務的標準化為前提。
第二階段 - 局部在線化:讓一部分場景先數字化起來。讓發生在線下的“碳基”活動轉變為線上的“硅基”活動。注意:實時在線非常重要。如果線上數據和線下活動有很大的“時差”,甚至需要靠人工“后補”數據,則效果大打折扣。
第三階段 - 全局在線化:供應鏈各個環節的數據都實時在線。到這個地步可以算實現了“數字孿生”。注意:完整覆蓋“各個環節”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供應鏈運作就是具有環環相扣的特點,一個環節出問題就可能導致整個供應鏈出問題。一個環節沒有數字化,數字化就還需努力。
第四階段 - 從“數”到“智”:到這個階段,AI等智能技術可以發揮最大化的作用。不僅可以看到問題表象,而且可以基于大數據來分析問題背后的本質原因。不僅能夠描繪現狀,而且可以預測未來(如提前判斷出物料缺失、或是機器停擺的情況)。
圖:數字化轉型的整體思路
在最理想的情況下,數據治理應該處于數字化轉型的第一階段,即:在所有數字化建設開始之前,就已經把各種流程梳理得一清二楚,數據規范定義得明明白白,不同組織之間的數據交互也已經理清了。然而,現實往往很骨感:當我們意識到數據治理的重要性時,企業中往往已經存在許多(歷史遺留下來的)信息系統,如一個個孤島般散步在各處。“數據打通、格式統一”等理想狀態還是遙不可及。
在非理想情況之下,數據治理如何推進?
在《華為數據之道》這本書中,筆者提到:華為是一家非數字原生企業(通常來源于實體制造業,有別于互聯網公司等從創業之初就進入數字化領域的“數字原生企業”)。這類企業在數字化方面有著比較重的歷史負擔,但又不能完全另起爐灶、一次性推翻現有的信息系統(那樣業務就沒法開展下去了)。
華為提供的思路是:首先為各種途徑的數據建立連接,采用一定技術手段將它們集成到同一個平臺(華為的稱呼是“數據底座”),然后以“統一、清潔、智能”的數據底座為基礎,給華為公司遍布全球的機構提供各種數據服務。作者對此的理解是建立了一個“隔離層”:既然源頭的數據比較混亂,存在“數據缺失”或是“質量太差”的情況,那么我們就不要直接使用這些數據,而是先用“隔離層”機制來把關一下:所有數據都要進入隔離層,在進入的時候就解決“數據找不到”、“數據無人負責”、“內容有缺陷”的問題,從而確保數據從隔離層出來的時候是完整、規范、易用的。
華為數據管理是一套完整而精巧的體系,具體包括數據綜合治理體系、數據分類管理框架、信息架構建設、數據底座建設、數據服務建設等多個方面(詳見《華為數據之道》),實施起來并沒有那么簡單,也并非任何公司都可模仿。但它至少給我們提供了一點信心:非數字原生企業的數據治理是可做的,并且是有一定章法可循的。近年來,許多其它領域的初創企業也在探索基于技術的數據治理路徑,例如用IoT(物聯網)技術把工廠車間或是物流運作場所的數據集成到一個平臺上,從源頭消除數據孤島。在此基礎上,各種智能裝備、AI技術等會有更大的用武之地。
數據治理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即使是行業知名公司,在高度重視和確保投入的情況下,完成全公司“數據底座”/“數據中臺”的所耗時間也往往以年計。并且,還需要注意到,數據規范只是數字化轉型的一個維度而已:
- 在國標《數據管理能力成熟度評估模型》中,數據管理能力被分為八個方面,包括數據戰略、數據治理、數據架構、數據應用、數據安全、數據質量、數據標準、數據生存周期等。八個方面合起來才是完整的數據管理。在DAMA等體系中,也有類似的多維度定義。
- 這里需要注意的是人員培養和能級提升的問題:再好的體系和技術工具,如果交給思想認識落后的人員,也無用武之地。所以,許多公司在數字化推進過程中會對員工進行數據治理相關考核,或是專題組織學習行業先進經驗等等。
- 在企業數據管理中,有一些“紅線”必須引起高度警覺,例如數據安全問題。對于個人隱私等方面,國家的法律法規越來越完備,并且對一些管理疏失的企業已開出罰單。
綜上:數字化轉型的升級打怪并不是單純的技術問題或經濟問題,一定要注意“綜合考慮企業組織文化、數據安全等因素”,不能讓企業誤入歧途。如果整個數字化體系還存在明顯的風險隱患,那么轉型太快或許并不是好事。
如果把數字化時代的企業比作一只鷹,那么,數據流就是它體內流動的血液。只有通過數據治理讓血液更加順暢的流動(不至于血管堵塞),生命體才能健康地生存下去。
而要讓企業在數字化基礎上真正發展壯大,則還需要兼顧安全、組織流程變革等各個方面,并且盡快達到數字化轉型的第三階段 :這只鷹在長大之前就需要先“五臟俱全”,成為一只沒有明顯缺陷的小鷹。然后,隨著持續鍛煉和吸收養分,可以不斷成長,成為能夠展翅高飛的成年雄鷹。
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征10%關稅,對跨境電商的巨大沖擊
1368 閱讀智航飛購完成天使輪融資
1386 閱讀SCOR模型:數字化時代供應鏈管理的航海圖
1025 閱讀白犀牛副總裁王瀚基:無人配送帶來了哪些機遇與挑戰?
911 閱讀快遞人2025愿望清單:漲派費、少罰款、交社保......
907 閱讀800美元不再免稅,T86清關作廢,跨境小包何去何從?
854 閱讀突發!美國郵政停收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包裹,800美元免稅取消,影響幾何?
823 閱讀“朝令夕改”!美國郵政恢復接收中國包裹
793 閱讀京東物流北京區25年331大件DC承運商招標
796 閱讀物流職場人性真相:鷹鴿博弈下的生存法則
771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