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年最受多行業關注的詞兒大概是——“綠色”。
從品牌到平臺,都在不遺余力地推動綠色消費。在消費的前端,服飾品牌開始更多使用回收材料和研發可持續材料,汽車市場上新能源的市占越來越大,連食品行業都推出了多種多樣使用植物蛋白的產品……
而在后端,以包裝回收為主的綠色行為也已經成為一種新的社會風尚。剛剛過去的雙11購物狂歡節,不再強調總成交額,而更在意從生產、消費到物流體系的減碳能力,比如一個包裹經過綠色旅程后到底能減多少碳。
在“碳中和”和“碳達峰”的大背景下,這些動作的迅猛程度并不讓人意外。
但站在普通人的角度,在這場越來越強的綠色風潮中,他們的角色、態度、行動到底是怎樣的呢?
前些日子,我們和菜鳥共同發起“2021當代青年綠色成分大調查”,希望以快遞包裝回收為切入點延展至多個生活場景,去了解大家的綠色環保生活觀,也從數據之中去探尋一些 “共同環保”新的方向和可能。根據調查回收的2001份有效問卷,DT財經和菜鳥共同發布《2021中國青年綠色行為報告》,以下是這份報告中最值得關注的幾大看點:
在我們的調研中,有隨手減少浪費和循環使用的習慣的受訪者超過了7成,會進行一些環保互動(捐步、捐積分等)和傾向購買綠色商品的受訪者超過半數。
這是普通人的環保縮影,對他們來說,環保不是沙漠植樹,也不是雨林防護,更多是在日常生活的細節里去做出一些努力,我們稱其為:微環保。
就在這些“微環保”行為中,依然有分明的行為特性,我們依此劃分出了四大主流環保人格畫像:“低調執念者” “野生循環家” “積分收割機” 和 “綠色買單人”。
低調執念者:
超7成受訪者有微環保的“強迫癥”,有些“處女座”附體,他們出門必須隨手關燈、吃飯盡力干掉最后一粒米、空調嚴控26攝氏度……他們日復一日的節約行為不是刻意環保,而是DNA里的一段執念,是自己可能都沒察覺的每日儀式感。這與貧窮或富有無關,他們什么時候都會關心燈關沒關。
野生循環家:
有自己的生活經濟學理念,看到塑料袋就要囤起來,雖然現在好像沒有用,但他們確定一定以及肯定以后用得著;拿到快遞會善待包裝箱,箱子一定攢起來或者留在驛站,下一個來寄件的人還能再寄一次。他們致力于讓每一樣物品都能多次使用,無限循環,發揮物品的最大價值。這些行為曾被認為是上年紀人的標簽,但現在出現明顯的年輕化趨勢,而且從個人的物質安全感向著環保價值感轉移。
積分收割機:
是童心未泯的游戲玩家,又是一群很務實的家伙。即使是環保,他們也要在新鮮有趣間進行,不走尋常路——畢竟每走一小步,就能積分一大步,他山能量,也能給自己澆水;關鍵是在為環保做貢獻的同時,又給自己謀到虛擬或者實體的獎勵,完美雙贏。
綠色買單人:
是真的會為綠色付出真金白銀的人,是與眾不同的新型“環保成分黨”消費者。別人購物看款式、價格、計算性價比,他們購物的步驟里還會加入看環保標識,了解面料的環保含量,甚至買單背后的概念和故事。他們堅信:消費,也能做環保。
在這些不同的環保人格畫像背后,卻有著非常趨同的環保認知。
人們將環保這件事定義為“普通人也能參與為社會做貢獻的一種方式(75%)”“低碳趨勢對公民的基本要求(60%)”和“生活向善的小舉動(58%)”。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環保不是為了他人的眼光,也不是給自己立人設,而是真切希望自己和世界能變得更好。
提及這代年輕人,我們常常繞不開個體化浪潮,人人都要為自己而活,更關心自己的小世界,對于服從命令、迎合集體、犧牲自我的準備越來越低——這似乎跟為社會做貢獻并不沾邊。
但如今受到疫情的沖擊,再加上越來越頻繁的地緣與文化沖突,包括年輕人在內的更多人,強烈意識到自己與大環境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于是整體出現了更強的國家和文化認同,還有社會責任感。
當個體化浪潮跟集體的責任和認同思潮碰撞在一起,就出現了微環保。
人們想為大環境做貢獻,因為明白這與自己緊密相連,卻又十分在意個人生活,希望原本的品質和節奏不會被打破,于是將環保嵌入到自己正常的生活軌跡中,兩邊兼顧。
人們普遍過上微環保生活的另一個主要原因,在于近年來越來越集中地體驗到現代生活另一面的困擾。
以消費為例。蓬勃的線上消費徹底改變了人們的購物體驗,它讓消費者感受極致的豐富和便捷。但另一面,這也給生活帶來新的負擔。比如說隨著下單而到來的、越來越多的快遞包裝,囤著占地方,普通生活中紙箱使用場景又沒那么多,很難在自己家內循環利用,于是只能不斷地取、堆、拆、扔。
從數據里,我們能更直觀地看到快遞包裝高速增加。2011年,我國總快遞量是36.7億件,2020年,這個數字已經膨脹到833.6億,年人均59個包裹。
而具體到個人生活,90后是整體收取快遞最多的群體,近半數90后每周要收4個及以上快遞,更有10%的90后一周收快遞超過7個。
快遞數量越來越龐大,對普通人來說感覺有點“癢”,包裝物源源不斷,沒有嚴重影響生活,只是處理起來有些麻煩。
但對于整個社會來說,這已經有點“痛”了。依照國家生態環境保護部環境認證中心(CEC)的調研,目前快遞行業每年產生廢棄物超900萬噸,其中塑料廢棄物約180萬噸。
如今碳達峰、碳中和成為最緊要的時代命題之一,普通人逐漸意識到,現代生活中讓我們有些“癢”的細節,積少成多,都變為環境沉重的負擔。而這些對環境會產生影響的問題,未來會影響到我們的生活的方方面面。
于是開始有更多人采取更主動的方式來改變這些細節。
前面我們提到“綠色買單人”,這樣的人已經不算小眾。
在我們的調研中,超7成受訪者在日常消費中有主動關注產品/品牌的綠色屬性的行為。更具體來看,3成已經是比較堅定的綠色消費者,日常消費基本都會主動看產品是否環保;4成不執著于追逐綠色,但也開始展現出環保消費的意向,偶爾會主動關注。
從選擇主動關注商品綠色屬性的比例來看,90后是綠色消費意識最強的群體。
與綠色消費意識的覺醒程度相比,大家在處理快遞包裝環節的環保意識明顯更強。
在我們的調研中,近8成受訪者有回收意識,平時處理快遞紙箱的方式包含“放到可回收垃圾分類區或菜鳥驛站回收點”。
具體來說,與90后和Z世代相比,85后、80后和75后中有更高比例的人會考慮將快遞紙箱送到回收點,跟年齡對應,已經工作的受訪者,會考慮回收紙箱比例略高于還在學校的朋友。
這也可以理解,年輕人流行“微環保”,希望在正常的生活軌跡中加綠色來實踐社會責任,比如消費時考慮綠色標識。如果環保會額外增加環節,大家就會猶豫;一旦開始猶豫,離放棄也不遠了。
放在回收這件事上來看,對于忙碌一天回來只想躺倒的年輕人,回收點如果離家太遠,需要拆完快遞后特地出門,就很容易被勸退。從這個角度來看,倘若能夠在取快遞時解決回收問題,減少多余環節,年輕人會更愿意參加。
分城市來看,三線及以下城市受訪者整體將回收納入快遞紙箱處理備選項的比例更高。
不過,這并不意味著所有一線城市的“環保循環癥狀”都不明顯。平均值低是因為城市之間也有參差。得益于整個城市垃圾分類工作的大力推進,上海受訪者的快遞紙箱回收選擇比,就遠高于其他一線城市。
不同人群有些差別,但整體來說,在快遞包裝處理這樣的日常活動中,人們的環保意識已經很高。
這得益于國家垃圾分類的宣傳和試點工作落地,再加上企業積極參與推廣和實踐,比如菜鳥自2017年就在菜鳥驛站推廣“回箱計劃”,分類回收和循環利用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
只是,我們也注意到,還是有超過3成的人,會將“扔到垃圾堆,直接丟掉”作為處理快遞紙箱的一種方案。同時,只有極少數的人,會把“回收”作為處理快遞紙箱的唯一選擇。
我們要做些什么,才能鼓勵或幫助更多人參與到日常環保循環活動中來?阻礙大家真正踐行回收的點在哪里?這是我們和菜鳥等希望持續推進綠色環保的商業力量都比較關注的問題。
所以,本次調研最后部分的重點是:從個人感知的角度出發,什么樣的環保活動能讓人們更愿意投入?
近7成受訪者表示更愿意參加“方便的”環保活動/行動,其次則是“有趣的”和“能夠看到反饋的”。
如果將環保活動進一步具化到“快遞包裝回收”,再將要素進一步細化,結論也相似。
能促使大家更愿意參加活動的第一要素仍然是“方便”,要求“距離更近,出門時順手可以投遞”。第二具有吸引力的要素是“提醒:取快遞時需要有明確指引”,也指向回收活動更加容易和順暢。
對于不同的人群,各個要素的吸引力會略有不同。按照大家的答案,我們總結出三類快遞包裝回收選手。
第一類是“效率型回收選手”,這類選手在快遞包裝回收大業中“勢力”最強,他們看重快遞回收活動的方便程度和明確指引,追求不費力氣、不走彎路的回收體驗。相對于其他群體,女性以及更年輕的朋友中“效率型回收選手”比例更高。
第二類是“激勵型回收選手”。隨著年齡上漲、所處城市線級下降,就更加“實在”。日常當然也愿意環保,但如果能獲得實物獎勵,那么積極性會變得更高。
第三類是“儀式型回收選手”。在快遞回收包裝的大潮中,這個群體不是主流。但是我們注意到,隨著受訪者的收入增加,會因為打卡這種儀式感而提升活動積極性的比例就越高。
如果一項環保活動能強化以上要素,是否就能吸引更多人參與其中呢?
為了促動更多消費者在菜鳥驛站參與快遞包裝回收和循環使用,菜鳥早在2017年雙11就發起“回箱計劃”,號召消費者在菜鳥驛站取快遞的時候,將快遞包裝留在驛站,以便再次寄件使用。
在我們開啟這次大調查的同時,菜鳥聯合天貓共同發起了2021年雙11“回收快遞包裝,全民領雞蛋”的活動,只要在取快遞時將包裝留在菜鳥驛站并掃碼參與活動,就能領取雞蛋。
(圖片來源:菜鳥網絡)
在這次活動中,共發放750萬枚雞蛋激勵快遞包裝回收,還有1萬菜鳥驛站試點舊包裝循環寄件送券活動,此外,菜鳥還上線“個人減碳賬單”、最大范圍鼓勵和推動快遞包裝回收,讓個人的綠色物流貢獻得以量化體現和可被分享。
回過頭看,這次活動同時具備了吸引三類回收選手的要素:更多驛站網點提供回收服務,提升大家的回收“效率”,送雞蛋是一種“激勵”,“個人減碳賬單”則代表“儀式感”和“公益感”。
用結果來驗證,也確實有效吸引了更廣泛的參與:在今年雙11期間,有480萬消費者線上線下參與綠色回收,基于菜鳥綠色物流全鏈路,共發生超18億次綠色行為,菜鳥和商家、消費者,一同為社會減碳5.3萬噸。
在報告的結尾,我們想嘗試對當前個人的環保趨勢做一些總結。
在回答“你參加菜鳥驛站快遞包裝回收活動的動力是什么?”時,大多數人選擇“能夠支持環保,為美好社會做一點小貢獻”。在年輕人中,還有3成左右參與回收單純是因為“隨手”,不需要特別的動力。
而那些沒有參加快遞包裝回收活動的人,被問及原因,主要是因為不知道有這樣的活動,或周圍沒有方便的場所(比如說菜鳥驛站)——不是不愿意,而是沒有便利行動的路徑。
看完大家的答案,我們更能確定年輕朋友們對綠色環保生活的現實期待。
總地來說,普通人愿意積極環保,但并沒有為自己的環保行為賦予崇高的意義,再加上時間與精力又常常被糾纏在繁瑣的現代生活中,更傾向于微環保:“方便”和“隨手”最為重要;如果沒有那么方便,但環保活動中的“有趣”、“激勵”等能平衡掉被打破的日常,很多人也愿意參加。
從這個角度來看,推動更廣泛的環保并沒有那么難。擁有更大力量的平臺、品牌或機構,只需要設置更明確的指引和更順暢的流程,就能讓人們愿意主動在生活中加入更多“綠色成分”。
畢竟,平凡人,也期待做英雄事。
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征10%關稅,對跨境電商的巨大沖擊
1158 閱讀智航飛購完成天使輪融資
1127 閱讀白犀牛副總裁王瀚基:無人配送帶來了哪些機遇與挑戰?
855 閱讀SCOR模型:數字化時代供應鏈管理的航海圖
892 閱讀快遞人2025愿望清單:漲派費、少罰款、交社保......
830 閱讀突發!美國郵政停收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包裹,800美元免稅取消,影響幾何?
732 閱讀京東物流北京區25年331大件DC承運商招標
712 閱讀物流人“搞關系”,如何與對手戰斗?
617 閱讀“朝令夕改”!美國郵政恢復接收中國包裹
660 閱讀物流職場人性真相:鷹鴿博弈下的生存法則
624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