盒馬做的盒馬鄰里自提店,模型上跟呆蘿卜很類似。都是走后端重資產投入的自控供應鏈,前端輕資產連鎖加盟的預售+自提模型。
它的一個價值可能在于有利于盒馬實現飽和布局,做高訂單量與市場份額,從而支撐后端的重投入。
一
自提店
盒馬鄰里的模型并不新鮮,市面上有一些前行者。
現在要發展這一塊,某種角度也可以說是社區團購帶來的影響。
社區團購是一條鯰魚。
它教育了用戶的生鮮自提消費習慣。它的沖擊之下,也暴露了各個存量業態的弱點與不足。它還讓市場看到了一條能把市場份額做得更高的路徑。
不管它能不能成功,社區團購其實都在“雕塑”整個生鮮市場。并引發了生鮮存量業態后續的一系列變化與調整。
猶如潘多拉的魔盒,打開了。
《商業觀察家》認為,盒馬鄰里之于盒馬的價值主要可能有四塊。
1、飽和布局。
盒馬一直在做多業態嘗試,這是因為做生鮮快消市場,目前來看,單一業態都很難把市場份額做高。
盒馬主要以店倉合一的大店模型做1小時達到家,及部分到店生鮮快消市場。其300家左右門店的主體都是幾千平米至過萬平米的門店。
但大店模型有很大局限。一是物業選擇局限,尤其在二線城市,盒馬的瓶頸就比較大,找不到低成本的合適物業,開不出足夠的門店,于單個城市難做出密集與飽和布局。
這實際也造成了盒馬比較嚴重的虧損問題。尤其是租金成本相對更高的4000-5000等幾千平米的門店,壓力很大。
二是,大店模型投入高。單店的投入成本都要幾千萬元。
三是,滲透不到城市毛細。即便在一線城市,像城郊地帶,盒馬都覆蓋不了,因為城郊地帶人口居住更分散,購買力也相對差一點,大店到家模型有局限。
也無法更好貼近社區,無法離社區更近。盒馬大店大多都開在購物中心。
以盒馬做的最好的上海市場為例,也都能看出盒馬滲透率不足的尷尬。
同樣是做線上到家業務,2017年中才上線的叮咚買菜,聚焦于消費者的餐桌,迅速在上海開出了300個左右前置倉,搶了盒馬很多到家訂單。年銷則大概可以做到50億元-60億元左右。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盒馬對叮咚買菜是沒有什么辦法的。
這也打破了一個傳統認知。即過去都說線上業務會呈現出贏者通吃的特征,但在生鮮賽道,在即時零售領域,至少從目前來看,“贏者通吃”對盒馬好像不怎么適用。
相反,盒馬能做的,叮咚買菜好像也都能做。活鮮配送、半成品菜、中央廚房的加工能力、上游基地、早餐便利店(基于中央廚房產能)等等。盒馬做過的,叮咚買菜好像都能做,也都在做。
盒馬最成功的一點是建立了“改善生活去盒馬”的品牌形象,但“改善生活”很多時候也代表著相對更為昂貴,這在城郊市場挑戰更大,這也成為了叮咚買菜的市場空間。
盒馬過去則推出過很多方案來做飽和布局。比如推出過盒馬mini,想做城郊及社區市場。但小店經營現貨生鮮業務會面臨很高的成本(租金人力)、小商圈市場難預估需求導致損耗壓力也很大等問題。
現在盒馬推出了盒馬鄰里自提店,《商業觀察家》認為,某種程度上,也可能是盒馬mini進展不是太順。因為如果盒馬mini能滿足飽和布局需求,那干嘛還要做盒馬鄰里。
實際上,包括永輝mini等很多mini社區店,也大多在收縮。
盒馬鄰里也可能是社區團購帶來的“啟發”。
社區團購憑借更低的復制與履約成本,比如,所需的人力更少(不用打理現貨及分揀配送到家),門店面積更小,預售模型帶來的低損耗,且能通過加盟合伙方式快速鋪開。導致社區團購是第一次真正意義上實現了生鮮快消市場的密度、飽和布局。滲透到了社區毛細與居住更分散的下沉區域。
盒馬可能看到了“預售+自提”模型做高市場份額,實現飽和布局的價值。這個模型可能有助于盒馬更低成本下沉,但能不能做快也有疑問。(后面會講)
盒馬也可能看到了“預售+自提”模型對前置倉到家電商(叮咚買菜),以及對超市、菜市場所能帶來的沖擊。
2、平衡區域。
目前來看,到家市場競爭還是很激烈的。
盒馬有一些區域市場其實做得并不好。比如廣東市場。
廣東到家市場競爭很激烈,是美團大本營,但好像各家到家電商也都過得一般般,包括叮咚買菜。
另一方面則可能在于地方特性,廣東屬于陽光省份,氣候溫暖導致人們還是愿意出來走走的。所以,你看廣東的自提市場,比如社區團購市場就能做得很大。還比如社區店市場也做得很大,各種社區便利店品牌密布,領軍企業都是數千家店規模,龍頭企業還能過萬。
那么,到家做不大,增加自提渠道做類似廣東等市場,也算是出路吧。
3、做供應鏈。
生鮮有兩大特性。一是毛利太薄。另一個是非常容易出現“規模不經濟”的情況。
這導致所有企業都需要去構建中央廚房、構建加工能力,要去做供應鏈找毛利。
因為如果不做供應鏈,既沒有毛利,也支撐不了擴張。
比如,沒有自控的加工能力,而是依賴供應商來做加工,供應會很不穩定,采購量越大成本反而越高,“規模不經濟”。進而支撐不了擴張。
但是如果要重資產投入做供應鏈、做加工、做中央廚房,前端沒有足夠訂單量支撐,那就是燒錢、硬虧。
盒馬已經在重投入做供應鏈,所以,它前端的訂單量壓力也會比較大。
4、稅收。
通過線上方式、加盟方式做零售業務,稅收有節省。生鮮快消零售利潤很薄。
二
未來
盒馬鄰里的模型跟呆蘿卜其實沒有本質性區別。
所以,基于呆蘿卜過往的發展觀察,也可能有助于判斷盒馬鄰里未來的可能與局限。
這個模型的優勢是:1、能在做高品類寬度的基礎上,實現相對更節省的履約成本。
一般來講,SKU做多做豐富,履約效率和成本就高,這是一個矛盾體。比如,豐富性最好的是天貓、京東,但它們做生鮮快消的履約成本非常高,所以,要做特別大很難。
但是由于盒馬鄰里采取預售模型,是基于同城業務的布局,大倉(加工倉)變成了周轉倉概念,加上是配送到同一座城市的自控加盟店,整個履約流程可控性更好。(盒馬既有業務盤也有現成的供應鏈門店前置倉資源。)
這個模型是有可能在提供更豐富SKU體驗的基礎上,實現更低的履約成本。
呆蘿卜之前給《商業觀察家》的數據是,其每天增加1塊錢倉儲費用,就可以增加40-50支SKU。
盒馬鄰里跟呆蘿卜一樣,都宣稱可以經營超過2萬支SKU。
2、流量價值。
更低的履約成本能做出流量價值。
一些市場人士測算,倉、門店、交付的全段履約成本要低于10%,做低毛利的生鮮才能做出流量價值。如果超出,那其實就是(燒錢)為生鮮供給流量。
(全段履約包含毛菜加工,倉庫蔬菜的分揀、包裝、場地、人員、損耗等全段費用。如果是供應商加工好送到倉,低于10%的全段履約費用也不說明問題,因為商品的供應價格會更高。)
局限在于:1、也很難燒錢做快。
呆蘿卜之前選擇燒錢快速擴張,但是也沒能走通。因為生鮮消費,在供應端和用戶端都沒有忠誠度,補貼一停,訂單量大幅下滑,由訂單量不足帶來的履約成本大幅上升。
所以,后續呆蘿卜也在收縮,現在主要只在合肥經營。目前,130家店,服務10萬個家庭,也只占合肥家庭數的三十分之一。
這個模型本質還是社區零售,需要一個非常漫長的時間,把模式、系統、用戶體驗夯實。也很難快速跨區域擴張,需要后臺的加工能力構建等。
如果盒馬做盒馬鄰里要走社區團購那樣的“燒錢”路子,要燒掉的錢肯定會比阿里做盒馬整體燒掉的錢還要多。
2、日商水平有限。
呆蘿卜之前提供的數據是,在合肥,平均一個自提店每天都有200-250個客單量,每家店平均日商水平在4000元-5000元。
保險起見,如果打個八折,量和利潤空間還是比較小的。
一是,市場似乎也沒有太大,更像是補充性的存在。比如,1萬家自提店能創造的日商水平也只在32萬元到48萬元,而目前市面上,開連鎖自提店的企業,門店數好像沒有幾家能過千的。門店數的持續擴張需要時間。
二是,利潤空間還是比較狹窄。幾千元的日商,利潤也分不出太多。當然,盒馬的定位高端一點,也有一定可能做高客單價和日商水平,但意圖則還是低成本找流量。
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征10%關稅,對跨境電商的巨大沖擊
1039 閱讀白犀牛副總裁王瀚基:無人配送帶來了哪些機遇與挑戰?
757 閱讀SCOR模型:數字化時代供應鏈管理的航海圖
801 閱讀快遞人2025愿望清單:漲派費、少罰款、交社保......
746 閱讀京東物流北京區25年331大件DC承運商招標
656 閱讀春節假期全國攬投快遞包裹超19億件
523 閱讀1月27日-2月2日全國物流保通保暢運行情況
524 閱讀“朝令夕改”!美國郵政恢復接收中國包裹
499 閱讀暖心護航春節返程,順豐確保每一份滿滿當當的心意與牽掛新鮮抵達!
462 閱讀突發!美國郵政停收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包裹,800美元免稅取消,影響幾何?
494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