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ELEVEn中國擴店速度不增反降。
作者 | 趙小米
出品 | 36氪-未來消費(微信ID:lslb168)
幾乎每進入一個新城市,7-ELEVEn的首店首日銷售額,必將破全球便利店單店日商記錄。2018年的南京珠江路店以35萬元的日銷,第一次刷新記錄;2020年底的煙臺首店日銷更是超過了75萬,第6次刷新全球門店記錄。
與越來越夸張的首日銷售額相反的是,7-ELEVEn的中國區擴張計劃卻進展緩慢。根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統計,7-ELEVEn截至2018年底門店數量為1882家,2020年底為2147家,兩年時間僅新增255家。作為對比,羅森在此期間新增店數為734家,差距接近3倍。至于美宜佳過去兩年的開店數,那更是7-ELEVEn中國公司望塵莫及。
如今全國型的便利店品牌已進入萬店時代。在便利蜂和羅森先后宣布要在未來3年內和5年內,完成在中國大陸開出10000家店時。對比來看,7-ELEVEn卻從未談過達成該成就具體的時間點。
其實并非7-ELEVEn不想擴店,此前7-ELEVEn中國董事長內田慎治,2018年接受36氪-未來消費 專訪時曾明確表示,7-ELEVEn下一步的政策就是要在全國增加店鋪數量,希望盡快在中國實現2萬家店的規模。
盡管柒—拾壹中國已經成立16年之久,但是7-ELEVEn的經營理念仍像典型的日本公司。這體現在其對于模式與商品過于追求極致等方面,如對于門店店型的絕對標準化,對于特許加盟商的嚴苛要求等。但在個人消費需求變化極快,各區域飲食習慣截然不同的中國區域,7-ELEVEn引以為豪的各種規矩反而在某些程度上變成了限制。
最直觀的體現就在于,在各個特許加盟地區中,門店數停滯不前。如進入2年的武漢地區,門店數仍不到20家。而早于7-ELEVEn兩年,以中百羅森的形式進入武漢的羅森,門店數量已超500家。
各家便利店品牌釋出萬店計劃表達的另一層意思,表明便利店的基礎模式已經成熟,目前已經進入到各地區精細化運營并圈地的肉搏中。若是7-ELEVEn不找到一條更快的擴展方案,可能未來連繼續比賽的資格都很難保存。
不甚成功的模式探索
事實上,7-ELEVEn對于在中國的擴張模式,已經經歷過幾次迭代。
我們討論的7-ELEVEn中國區發展,其實是從2004年,伊藤洋華堂、王府井百貨以及中國糖業酒類集團合資成立柒—拾壹(北京)有限公司開始的。2008年,7-ELEVEn成立柒—拾壹(中國)有限公司,北京公司總經理內田慎治繼續擔任中國區總經理。
在此之前,7-ELEVEn在廣東地區開展的業務,是由香港牛奶公司與廣東信捷商務發展組建的合資公司所管理,不屬于內田慎治掌舵的7-ELEVEn中國業務。上海與浙江地區的經營權,由臺灣統一企業持有,同樣不屬于我們的主要討論范疇。
2010年,日本公司伊藤洋華堂和7&i共同出資成立柒—拾壹(成都)有限公司,后柒—拾壹(中國)持股100%。相當于成都地區的7-ELEVEn門店與北京一樣,同樣由日方直接管理。
此后,7-ELEVEn在內地的擴張,便全部由柒—拾壹(中國)有限公司負責。初期,7-ELEVEn仍以創辦合資公司來解決外資公司面對各類地方政策的問題。2012年、2013年,柒—拾壹(中國)分別在山東和重慶建立合資公司,將門店開進青島市與重慶市。
2017年是一條分水線,那年,柒一拾壹(中國)將江蘇省7-Eleven經營權,正式授予金鷹商貿旗下金鷹便利超市,授權期限20年。自此,7-Eleven正式開始以區域特許加盟為地域性拓張的主要模式,這是7-Eleven第一次提速擴張。
內田慎治認為,與成立合資公司相比,這種合作關系可使當地企業有意見與問題時可直接提出,不用顧及股權關系。
更詳細來看,7-Eleven的特許加盟指,選取當地企業與日方簽約,取得地方性經營權。日方提供經營策略與指導,當地企業負責店鋪經營、招募加盟店、搭建日配供應鏈、提供鮮食工廠等。
2018到2019的2年間,7-Eleven以該方式進入了湖北、陜西、福建、唐山、湖南、河南6個省份。
但是,7-ELEVEn的特許加盟拓店之路并不順利。首先,為保證每家店嚴格按照其標準制度運作,7-ELEVEn在選擇區域特許加盟方上,條件極為嚴苛。其合作對象為金鷹、友阿、三全等當地食品或商貿龍頭企業,這導致找到合適企業的難度也隨之增大。
本身符合7-Eleven條件的地方企業就不多,而前期對于資金的過重壓力,以及漫長的投資回報期,又讓一些企業望而卻步。作為鮮食占比超50%的日系便利店代表,7-Eleven在門店運作一年內的前期階段,必然會面對高額鮮食報損。與短保商品比起來,包裝食品等長保商品毛利極低,要控制損耗,實現盈利,每家新店都需要數月以至數年的磨合期。
與7-Eleven合作的地方企業不是風投資本,這意味著他們的現金流極其有限。在已經負擔了供應鏈與工廠的費用,前期開店面臨高額虧損,且初期個體加盟商不多的時候,是否能熬過便利店緩慢的回報周期,是地方企業面對的問題。作為對比,在較為成熟的北京天津市場中,7-Eleven在開出首店后,花費7年時間才實現盈利。
此外,即使實現單店盈利,7-Eleven苛刻的選址條件意味著,其規模效應所帶來的盈利增長,幾乎不存在。以湖南友阿此前宣布的開店計劃為例,2020年首年預計開出10家店,第二年增加至25家,其中包括5家加盟店;2022年開至55家,包括30家加盟店。
可以看出,在初期的5年內,各區域的門店仍會以地方企業直營為主,且加盟店數量天花板極其有限。這意味著,地方企業的投入仍會繼續。
雖然將供應鏈、鮮食工廠等生產重任交給地方企業,但7-Eleven仍然對加盟商與門店擁有極大的掌控話語權。工廠端的食物配方、門店端的店鋪選址指引、商品采購與配送時間;以及市場推廣及促銷活動仍全權掌握在日方總部手中。
在這種緊抓的模式下,地方企業對于7-Eleven這個品牌來說,更像是一個有地方關系,可以分擔資金壓力的代工廠。從模式到商品上,沒有什么話語權,對7-Eleven的本土化和地方化演變也沒有什么實際作用。
所以,這種地方企業費力不掙錢的模式并沒有使7-Eleven實現持續性擴張。2018年,7-Eleven全年新增門店數為238家,隨后便增速放緩,花費2年只開出255家。
更重要的是,7-Eleven的到店消費為其主要銷售渠道,在線上本地消費方式發達的當下,到店消費的天花板很容易測算,且很難增長。
嚴守陳舊“標準”的弊端
7-ELEVEn認為,“標準化”為其保持盈利的核心手段。從標準化的店型模板、加盟人員的篩選、晉升流程等組織架構、到牢抓鮮食口味配方指導等。
內田慎治曾反復強調,規模擴張不是最重要的,7-ELEVEn最看重單店盈利。所以,7-ELEVEn從新進地區授權合作方的選擇,到每家店的選址,都極為慎重。
以店型為例,7-ELEVEn設計了7個店型模板,每個模板都有其對應的裝修、貨架位置、動線及預算。在北京,7-ELEVEn采用了3個主流模板。但全北京符合該模板條件的門店只有不到900家。即使只有一根柱子在主動線上,該店鋪也會被pass掉。
那么,強調單店盈利的7-ELEVEn,在面對符合要求的坑位越來越少的情況下,其穩定運營的門店也面對極大的競爭壓力,所以會出現成都盛隆街、福興街等老店關閉的現象。
7-ELEVEn的這套經營模式,放在10年前,或者說3-4年前,還稱得上是完美。但隨著經濟發展與社會變革,同樣一套運營策略可能就跑不通了。如一、二線城市飆升的房租租金與人力成本,這使得7-ELEVEn單店盈利增長空間越來越小。
同時,在一眾新興日系便利店出現后,7-ELEVEn的品牌競爭力在減少。其此前獨有的自有及招牌商品,在大城市的競爭力在下降。與之相對的是便利蜂在盒飯上冒尖,羅森則在甜品、動漫年輕化上下功夫。相比起來,7-ELEVEn反應遲鈍,而且顯得老化和平庸。
其實,7-ELEVEn也曾有過一些新模式的探索。以加盟模式為例,2019年8月,7-ELEVEn曾在河北省唐山市首次開放區域加盟,這種模式類似于羅森的大加盟,即當地企業主要負責拓店。但由于種種原因,目前唐山市已關閉了所有7-ELEVEn門店。
對于商品迭代,事實上7-ELEVEn每周會上新30個左右的品項。但便利店為消費者提供的是個人需求購買的解決方案,而個人需求的變化正是最快的,7-ELEVEn在這方面,做的還不夠。作為對比,便利蜂每周會根據每家店各類商品的銷量,保留暢銷品,汰換20%的低銷品。
可以預見的是,7-ELEVEn繼續延續目前教條化的開店方案,在未來的幾年內,在門店數上將會被其競爭對手遠遠甩在身后;門店品質上,其第一名的優勢將越來越小。
在近幾年興起的國產便利店品牌中,高密度開店鎖定區域后擴張的模式基本成了定式,只有在區域范圍內形成一定規模后,便利店才能打出品牌效應,同時攤薄成本。事實上在日本,7-ELEVEn正是密集鎖定模式的代表,其搭建的集成化供應鏈體系也正是以高密度集中開店為基礎。此前在中國,日系便利店有足夠響的招牌與經營優勢,有足夠的底氣開單店實現盈利。這也是7-ELEVEn此前中國區擴張的模式。
但眼下,7-ELEVEn在各方面,都應該做出改變了。
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征10%關稅,對跨境電商的巨大沖擊
815 閱讀白犀牛副總裁王瀚基:無人配送帶來了哪些機遇與挑戰?
659 閱讀SCOR模型:數字化時代供應鏈管理的航海圖
682 閱讀快遞人2025愿望清單:漲派費、少罰款、交社保......
648 閱讀暖心護航春節返程,順豐確保每一份滿滿當當的心意與牽掛新鮮抵達!
441 閱讀京東物流北京區25年331大件DC承運商招標
481 閱讀1月27日-2月2日全國物流保通保暢運行情況
461 閱讀春節假期全國攬投快遞包裹超19億件
446 閱讀2025年1月20日-1月26日全國物流保通保暢運行情況
401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