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天,不少快遞人的心情或許就像最近的天氣一樣:乍暖還寒,喜憂參半。
喜的是,據國家郵政局網站消息,國家郵政局實時監測數據顯示,截至3月24日,今年我國快遞業務量僅用時83天就已突破200億件,接近2015年全年水平,日均業務量超過2.4億件,預計全年快遞業務量將超過950億件。
憂的是,日前,《2020年全國快遞員基層從業現狀及從業滿意度調查報告》發布,對我國快遞小哥的職業畫像進行了分析。從收入水平來看,調查報告顯示,超五成快遞員月收入不超過5000元,月收入超過1萬元的僅占1.3%。
悲喜之間,我們看到,中國快遞業再次顯示強大的韌勁。我們也看到,快遞小哥的收入并沒有外界想象中的那么高。
老鬼之所以將兩組數據掰給大家看,并不是為了塑造悲觀的情緒。而恰恰是讓大家看到,單一規模市場繁榮的背后,并不能掩蓋江湖里個體的憂傷,身處一線的快遞小哥目前的工作現狀,著實讓人焦慮,也讓人心疼。
得益于電商普及和成熟,我國快遞業務量也隨之爆增——10年增長了30多倍。即便是在“黑天鵝”亂飛的2020年,雖然普遍都過得比較難,但快遞行業卻逆勢上揚,主要經濟指標超過去年同期水平。
但光鮮的另一方面,是業務量規模之下,彌漫在快遞江湖的消沉氣氛愈加濃厚,各大快遞品牌之間紛紛開啟了“打群架”模式,造成業務猛跑、盈利難追的尷尬,其中的酸楚恐怕也只有身處其中的快遞人最為清楚。
遠的不說,近些年來,價格戰愈打愈烈,總部的發展步伐越邁越大,追求規模化導向與資本催熟的現象日益嚴重,營收和市場占有率成為所有快遞企業的關鍵目標。這就使得快遞企業總部難以耐心打磨自己的服務,并由此陷入了一種死循環,上至總部職能部門和高管,下至基層網點和業務員,都說難,管理難、經營難、招人難、賺錢難…各種難,吐槽不斷,抱怨不休。
時至今日,價格戰依然打得不亦樂乎,在各大快遞總部的推波助瀾下,“速度與規模”幾乎成了一種信仰,也讓末端網點達成了一種共識:市場占有率才是根本,與其強調服務質量、讓一線小哥更有獲得感,遠沒有比業務量提升更加立竿見影。
由此也引起了一個靈魂之問:我們無法評估“價格戰”到底促進了多少業務增量,我們也難以統計“降派費”到底為總部貢獻了多少利潤,但是這種無視服務價值,把一線快遞小哥的服務幾乎當成一種贈品,來換取市場競爭中勝出的籌碼,讓人費解。
盡管陰霾如是,但如果放長眼光,中國快遞的星辰大海不是幾百億體量的業務量,快遞價格戰亦是如此。
老鬼的朋友安德華說,真心希望各大快遞總部,能夠像我們的國家要求地方干部那樣:多做一些實際的調查,多去了解和傾聽基層的呼聲,實事求是,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不搞報表式或通知式幫扶,而是實實在在、深入一線的行動和能夠操作落地的政策。
如此,都有好處。否則,可能兩傷。
在快遞江湖,自申通首創中國式加盟始,確實有一批人在創業的過程中實現了自己的財富夢想,并從此走向人生巔峰。在老鬼看來,這種成功是必然的,但取得成功的人卻是偶然的。換言之,是時代選擇了他們,而非他們成就了那個時代。
得之艱,而惜之深。每一位快遞人忙碌的身影背后,映照的都是生活的不易和擔當。
前文中的報告顯示:目前我國快遞員的主力是“80后”和“90后”,比例分別為42.81%和41.74%,3年以下快遞從業經歷的人員占到了61%。這一組數據從側面反映出,快遞員的工作流動性非常大。
那么問題來了:如何穩定住隊伍,讓快遞小哥心安。
萬變不如其宗,掙到錢才是硬道理,錢給到位才是根本的解決辦法。一般來說,派費直接影響到快遞員收入,要想快速提升收入,只要派費漲起來了,快遞小哥就能多賺一些錢,才能留住人、招到人。
但漲派費這事兒,喊到現在真的已經成了一個非常讓人尷尬的話題:通知要漲真的就漲了;說了要漲但實際并沒漲;不但沒漲反而降了;先漲了一波又變相下調…類似“狼來了”的故事光是在今年就已經上演多次,老鬼就不給大家添堵了。
另外,近年來,奔波在大街小巷的快遞小哥贏得了全社會的普遍關注,一些列關愛活動也在以多種形式開展,但關愛快遞小哥不只是說說而已。在快遞小哥看來,各大快遞公司的“以罰代管”早已是“沉珂舊疾”,甚至可以說司空見慣。
不可否認,“罰款”是當下網絡組織型企業較為有效的管理手段之一,快遞小哥反感的也并不是“以罰代管”,而是亂罰亂管的任性與不作為。
正如《報告》中所顯示的一樣,一線快遞小哥的收入并不算高,這個時候如果依然堅持奉行“罰款本位”原則,各項考核越來越嚴,讓快遞小哥的付出和收入并不成正比,即使是高薪“誘惑”,也仍有很多快遞公司招聘不到快遞員,甚至反而出現快遞員“每逢業務高峰便辭職”的情況(網點或許一時半會的還跑不了,快遞員想不干就簡單多了)。
少一些雞湯,多一些營養。留住快遞小哥,讓他們更有獲得感和幸福感,最好的做法就是“少點罰款”讓他們看到賺錢的希望,并學會賺錢的方法。
老鬼想再次強調和重申:建議快遞總部和電商平臺調整考核標準并不是松懈對時效和服務的要求;相反,是為了讓快遞小哥能夠踏踏實實地做好服務。這是不可抗拒因素影響下的一種風險預警和消費疏導,否則供需兩端的矛盾只怕會更加尖銳和激化。
也真希望各大快遞能夠重新考量和評估末端網點的承壓能力,落實管理部門的要求,做出真正有效的改變。
當然,關愛快遞小哥、提升他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還有很多需要落地的實際考量,不能一概而論,也不是走走過場,需要的是長期而且貼心的關懷,期待未來能有更多切實可行的關愛行動。
以上,是建議,也是心聲,更是期盼。
最后,祝福每一位努力善良的快遞小哥,愿你們的每一次負重前行,付出終有所得。
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征10%關稅,對跨境電商的巨大沖擊
1284 閱讀智航飛購完成天使輪融資
1253 閱讀SCOR模型:數字化時代供應鏈管理的航海圖
997 閱讀白犀牛副總裁王瀚基:無人配送帶來了哪些機遇與挑戰?
904 閱讀快遞人2025愿望清單:漲派費、少罰款、交社保......
865 閱讀突發!美國郵政停收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包裹,800美元免稅取消,影響幾何?
774 閱讀“朝令夕改”!美國郵政恢復接收中國包裹
730 閱讀京東物流北京區25年331大件DC承運商招標
733 閱讀物流職場人性真相:鷹鴿博弈下的生存法則
715 閱讀物流人“搞關系”,如何與對手戰斗?
638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