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第十六屆Gartner全球供應鏈TOP 25評選活動正式啟動。
我很榮幸地連續第三年受邀,擔任Peer Voter的角色,為全球供應鏈領導者和從業者們分享我的觀點和見解。
今年的Gartner TOP 25會有什么變化?疫情對上榜名單會造成什么樣的影響?希望通過這篇文章能夠為今年的評選活動預熱,請大家持續關注后續的報道。
一、入選企業標準和評分方式
先為大家回顧一下Gartner TOP 25的基礎知識,榜單上的企業是怎么評出來的。
1.海選
首先是海選階段。Gartner第一步是確立一個有入圍資格的公司池子,名單來源于《財富》全球500強或《福布斯》全球2000強榜單中的公司。
自2015年以來,準入的門檻是年銷售120億美元。
Gartner只會選取制造商、零售商或分銷商的公司,而且海選入圍企業數量嚴格控制在300家左右(2020年是297家)。
2.評分標準,定性和定量
一旦入圍企業名單確定后,Gartner就會根據50%的財務數據(定量)和50%的專家意見(定性),為每家公司創建一個綜合評分。
有三個財務數據,來自于每家公司的公開財務數據報表,分別是有形資產收益率ROPA,庫存周轉和收入增長,所有財務數據是多個報告期的平均數。
這意味著,那些不愿意公開財務數據的公司,是不會被Gartner列入候選名單的。
1) 定量數據
ROPA:反映了供應鏈直接控制和影響的經營業績,這才能體現出供應鏈在組織中真正的價值。通過投資并購獲得的回報,其實和供應鏈沒有什么關系。(20%)
收入增長:反映供應鏈如何在正常和異常(疫情)時期實現創新和增長的能力。(10%)
庫存周轉:反映出企業對庫存管理的效率。(5%)
ESG:數據由第三方對各公司在環境、社會和治理領域的承諾、透明度和業績的評價組成。(15%)
2) 定性數據
Gartner公司內部分析師,40-50位來自不同領域的供應鏈專家(25%)
Peer voter大眾評委,全球150-200位的供應鏈資深高管和專家(25%)
二、2021年Gartner評選標準的變與不變
1.目標不變
Gartner 25強排名的目標沒有改變。通過這項研究,讓我們了解到全球供應鏈的最佳實踐,引發各行業對卓越供應鏈的討論,并提供一個向卓越領導者學習的平臺。
在疫情期間,供應鏈的重要性得到了更好地體現。從口罩和PPE的生產、包機運輸到最新的疫苗冷鏈,讓更多人認識到了供應鏈的重要性。
在疫情封鎖期間,貨物的流動受到限制,供應鏈存在斷裂的風險,這個時候更需要供應鏈領導者和一線操作人員站出來,恢復社會和企業正常的運轉。供應鏈人責無旁貸。
2.權重不變
維持了去年的權重比率。Gartner每年都會根據專家評委們的意見,考慮引進一些新的指標,如運營資本和自由現金流,但是在2021年的評選中尚未進行調整。
3.唯一的兩點變化
首先是在于ESG的評分,Gartner將加入與溫室氣體排放有關的科學目標(Science-based target)。
近年來很多大公司認識到溫室氣體排放和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于是Gartner就順應潮流,增加SBT的數據,讓評選企業增加一個獲得ESG分數的途徑。
第二個變化是評選公司的ESG總分必須大于0才能獲得排名。Gartner還將在2022年重新評估,可能進一步提高ESG部分的門檻。
隨著ESG在整個社會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25強企業的排名必須是致力于維持,甚至是提升環境、社會和治理表現的組織。
阿里巴巴雖然在2019(首次入選)和2020年都位列全球25強企業,但是ESG分數竟然連續2年都是為零!
我們無需質疑阿里在社會責任方面的努力,但阿里的公共關系部也太不把Gartner當回事兒吧。
俗話說,事不過三,今年是阿里最后的機會了,如果還不主動申報ESG分數,那必定是無緣25強榜單了。
所以,請關愛阿里的同學們把這個重要信息傳遞給相關負責人好嗎?
三、有爭議的評分指標
“一千個人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Gartner的評選一直都是很有爭議的,不過這也是主辦方的初衷之一“Spark the Debate”,讓真理越辯越明。我對于今年的評選指標也提出了一些看法,那就是庫存周轉。
疫情中談論最多的一個詞是供應鏈彈性(Supply Chain Resilience),Gartner對于彈性的評估由這幾個方面組成:
一個組織面對需求波動作出有效反應的能力,主要是通過銷售收入指標來衡量。在大環境不好的情況下,有些公司銷量逆勢上漲,反映出很強的彈性。
通過大眾評審和Gartner分析師的投票來認可有彈性的組織。
庫存周轉是間接衡量彈性和庫存管理水平的指標。
我對于前兩點沒有異議,唯獨對最后的庫存周轉有些不同的看法。
我們知道想要提高庫存周轉,就要降低庫存天數/金額,它的計算方式 = 銷貨成本COGS / 季度平均存貨,在COGS不變的情況下,減少庫存(金額)可以提高周轉次數。
傳統意義上來講,庫存周轉越高越好,即盡可能少地持有庫存。但在疫情下,冗余庫存幫助一些企業克服了供應鏈中斷的問題。
彈性或復原能力要求公司在關鍵的位置上,儲備額外的庫存,這與傳統的觀點是相悖的。
我把這個問題提給了Gartner,很快就收到了對方的回復:“謝謝你關于庫存的問題。作為方法論的一部分,這個指標將是一個有趣的觀察指標。一些公司難以獲得庫存,這將對他們的財務數字產生影響。相反,另一些公司,例如食品零售商,以令人難以置信的速度消耗庫存。我們把這塊的權重設為5%,用季度平均數衡量。至于最終結果會怎樣?讓我們拭目以待”。
Gartner認為庫存周轉是越高越好,還是需要重新考量?似乎還沒有一個最終定論。好在這塊權重僅有5%,對于整體評分的影響有限,而且他們也會根據專家意見在未來做出調整。
四、榜單展望
1.Gartner榜單是試金石
能夠在2020年擋住疫情沖擊,在三大財務指標中依然有搶眼表現的企業,注定會脫穎而出。
經過一整年的觀察,評委們也會對表現優異的公司予以更多的票數,比如亞馬遜Amazon的股價在過去一年里漲了60%+,市場統治地位無人能夠撼動,最近又購買11架貨運飛機來增加運能,豪橫!
2.傳統零售的沒落
新冠疫情對歐美的線下零售百貨店是一場滅頂之災。
成立于1947年的服裝公司J.Crew,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處于巔峰期。但進入21世紀,J.Crew陷入衰落,過多的門店造成了巨額的債務,銷售下滑并耗盡了利潤。在去年5月,J.Crew申請破產保護,成為美國疫情爆發以來,首家申請破產保護的全國性零售商。
那些曾經輝煌過的美國零售巨頭,由于各種經營上的原因,在電商崛起之際紛紛沒落了。疫情給予了他們一記重擊,即使那些勉強活下來的公司,如果不擁抱電商和零售變革,未來之路還會更加崎嶇。
3.電商的崛起
正如2003年的SARS推動了淘寶京東的發展,新冠疫情也促進了歐美電商增長。
根據喬達GEODIS和埃森哲Accenture近期聯合對歐美200家零售和消費品公司進行的一項調查,品牌商的線上渠道(網店+電商平臺)占比在線下門店關閉期間翻了一番,銷售額從34%上升到65%,其中網店占比更是從6%飆升至27%。大多數品牌商預計,在未來三年內,他們的網店直銷份額將會超過總業務量的20%。
疫情之下,歐美零售快消企業向電商轉型已呈不可阻擋之勢,并且創造出大量的新的工作崗位。電子商務的一線專業人員是LinkedIn的《Jobs on the Rise》報告中增長最快的工作領域。在2020年4月至10月期間,一線崗位同比增長73%,創下報告中最高的同比增長。
隨著今年Gartner TOP 25評選活動的深入,還會有更多消息傳來,請大家持續關注本系列的后續報道,看今年的25強花落誰家。
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征10%關稅,對跨境電商的巨大沖擊
808 閱讀白犀牛副總裁王瀚基:無人配送帶來了哪些機遇與挑戰?
652 閱讀SCOR模型:數字化時代供應鏈管理的航海圖
668 閱讀快遞人2025愿望清單:漲派費、少罰款、交社保......
648 閱讀暖心護航春節返程,順豐確保每一份滿滿當當的心意與牽掛新鮮抵達!
441 閱讀1月27日-2月2日全國物流保通保暢運行情況
461 閱讀京東物流北京區25年331大件DC承運商招標
467 閱讀春節假期全國攬投快遞包裹超19億件
432 閱讀2025年1月20日-1月26日全國物流保通保暢運行情況
394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