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世界經濟不確定性急劇增加等復雜局面,總書記明確指出,要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通過發揮內需潛力,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聯通,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更加強勁可持續的發展。作為全球城市的核心功能之一,國際航運中心建設關系到上海未來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發揮的作用和角色。深刻理解和把握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要義,是上海推進新一輪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根本要求。
經濟強國必定是海洋強國、航運強國。立足國內大循環、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是黨中央積極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當前國內外經貿形勢變化的戰略之舉,事關全局的系統性深層次變革,必將對上海推進新一輪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產生重大影響。具體體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促進航運物流需求格局變化。過去20多年里,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依靠外向型經濟推動的加工貿易物流需求實現跨越式發展。隨著中美貿易摩擦升級,疫情造成國際貿易投資驟降,以及國內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部分制造業加速向東南亞等低成本國家轉移和發達經濟體回流,全球生產網絡加劇向區域生產網絡收縮,導致航運中心建設的貿易基礎發生根本改變。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正是順應國際國內經濟深度調整提出的戰略安排。在新發展格局下,我國將與以“一帶一路”、東盟等為代表的區域市場加強經貿合作,充分釋放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促進消費市場穩定增長和轉型升級,為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二是推動航運物流組織模式變革。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注重國外市場開拓,而在國內市場建設方面仍有不足,主要表現在:上海擁有世界級的海港和空港,海向腹地連通性高居世界首位,但陸向腹地集疏運體系仍需進一步優化,特別是鐵路、內河尚未充分發揮作用。要實現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必須打通國內生產、流通、分配到消費的各個環節,有效銜接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這就要求航運中心從單一的港口、航運組織模式向全程物流組織模式轉變,具備整合端到端全程物流供應鏈服務的能力,促進多種運輸方式的融合發展,形成新的合力,確保物流供應鏈各環節的高效銜接。
三是提高航運供應鏈安全性要求。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以來,各國居民消費、生產投資和貿易活動受到抑制,全球物流供應鏈受到沖擊和影響。海運作為國民經濟重要的基礎性、先導性、服務性行業,承擔了中國85%以上的外貿進出口貨運量,是連接世界經濟、服務經濟全球化的橋梁和紐帶,也是國際物流供應鏈的穩定器。在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大背景下,進一步增強國際航運中心在國際物流供應鏈體系中的關鍵節點作用,借助技術創新驅動國際物流供應鏈能力建設,全面構建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的現代化海運服務體系,保障國際產業鏈供應鏈物流鏈穩定暢通至關重要。
四是強調國際航運資源配置能力。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并不是關起門來自給自足,而是要更高水平的開放,更好地與國際大循環打通,打造國際國內雙循環。當前,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對航運資源的配置主要集中在國內市場和東北亞地區,全球航運資源配置能力仍然較弱。航運業是高度國際化的行業,航運制度的設計運行、航運政策的制定落實必須與國際慣例、國際標準、國際規則相接軌,國際航運中心的話語權和影響力只有參與國際競爭才能取得。要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必須與自由貿易試驗區、“一帶一路”等國家戰略高度結合,用好制度創新制勝武器,全面提升全球航運資源配置能力。
經過前一輪的建設發展,上海基本具備了全球航運資源配置能力,為應對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奠定了基礎。總體來看,“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要求我們把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立足點放在國內市場;“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要求我們加強國際航運開放與合作,在建設國際物流大通道中發揮積極作用。為此,我們要多措并舉推進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為上海建設成為國內大循環中心節點和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鏈接提供重要支撐。
一是以長三角港航一體化為抓手暢通國內物流大循環。形成國內大循環,急需要暢通國內物流大市場。上海要發揮好長三角區域龍頭作用,拓展一體化發展思路,健全一體化發展機制,探索一體化發展路徑,形成合理分工、相互協作、各揚所長的長三角世界級港口群。加快推進海鐵聯運和內陸無水港建設,加快建設以內河高等級航道貫通為載體的海河聯運體系,支持長三角港航信息服務平臺建設,構建新型區域港航一體化治理體系。充分發揮長三角機場群聯動優勢,建設功能互補、高效優質的冷鏈平臺、跨境電商平臺和進口商品集散中心,推動長三角地區成為國內物流大循環的中心節點。
二是以提升航運服務能級為重點構建雙循環物流戰略鏈接。順應航運物流日益趨向全程物流服務的發展要求,吸引和培育規模化跨國經營的航運企業和航運服務企業總部,引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航運組織和功能性機構。引導港口、航運企業向綜合物流服務供應商轉型升級,支持企業加強與產業鏈上下游緊密合作,拓展端到端供應鏈服務。支持各類國際航運服務企業在境外布局,擴大服務區域,形成服務網絡。促進航運與貿易、金融、科技融合發展,提升航運融資、保險和海事法律的服務保障能力。加強航運數據互聯和信息共享,拓展“互聯網+航運物流”產業鏈,有效對接內需市場和跨境貿易發展,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夯實物流基礎。
三是以新技術新模式為核心維護雙循環物流穩定暢通。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加強人工智能、區塊鏈、5G等新技術在港口、航運業的應用探索,促進港航領域的自動化、無人化、遠程服務等新業態發展。推動航運要素數字轉型、智能升級,以物流、交易和供應鏈數據為基礎,疊加交易、金融等服務功能,加快航運服務和商業模式創新,打造國際供應鏈信息樞紐,推動航運發展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堅持綠色安全可持續發展,通過技術和制度等手段,強化航運領域生態保護和安全監管,提升運行保障及突發事件應急處置能力,支持行業自身及生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保障雙循環物流供應鏈穩定暢通。
四是以臨港新片區為載體強化雙循環物流資源配置能力。依托臨港新片區制度創新,在國際中轉集拼、沿海捎帶、國際船舶登記、國際航權開放等方面加強探索,研究實施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航運稅收制度和政策,提高對國際航線、貨物資源、高端人才的集聚和配置能力。支持航運企業、基地航空公司優先發展面向“一帶一路”的國際航線,為執行“一帶一路”重點工程、重大項目和重要合作提供通道保障。積極融入國際航運治理體系,參與國際海事技術規則和標準制定,提高上海在航運供應鏈技術、標準等領域服務全球的能力。通過推進更高水平的航運領域對外開放,推動航運資源配置從對內為主轉向對外為主,穩定支撐外貿外資基本盤,促進我國經濟行穩致遠發展。
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征10%關稅,對跨境電商的巨大沖擊
1074 閱讀SCOR模型:數字化時代供應鏈管理的航海圖
850 閱讀白犀牛副總裁王瀚基:無人配送帶來了哪些機遇與挑戰?
764 閱讀快遞人2025愿望清單:漲派費、少罰款、交社保......
753 閱讀京東物流北京區25年331大件DC承運商招標
670 閱讀突發!美國郵政停收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包裹,800美元免稅取消,影響幾何?
585 閱讀“朝令夕改”!美國郵政恢復接收中國包裹
562 閱讀春節假期全國攬投快遞包裹超19億件
530 閱讀1月27日-2月2日全國物流保通保暢運行情況
524 閱讀暖心護航春節返程,順豐確保每一份滿滿當當的心意與牽掛新鮮抵達!
476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