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幾年的商超關店潮還在繼續,今年更猛。
東莞家樂福鴻福店8月16日停止經營。這家門店已經在東莞經營11年, 2009年10月,家樂福東莞第三家門店鴻福路口店開業。鴻福路口店閉店后,家樂福東莞還剩3家門店,分別是宏偉店、世紀店和花城店。
早在7月16日,東莞家樂福商業有限公司鴻福店也發布了停業公告,公告稱由于業務調整原因,家樂福鴻福店自2020年8月16日起停止經營。
關店的不只家樂福。
8月11日,沃爾瑪購物廣場北京知春路店貼出停業公告稱,沃爾瑪知春路店將于2020年8月17日起停止營業。在經營15年后,最終還是被沃爾瑪“舍棄”。隨著知春路店的關閉,沃爾瑪在北京還有7家門店。
官方給出的理由是,因租期屆滿,宣布停止營業。對于員工安置問題,沃爾瑪也表示,將開放全國所有商場的空缺職位,提供給員工對等的崗位選擇。
這并非是沃爾瑪今年第一次關店。
在疫情結束后,沃爾瑪于4、5月之間關閉了四家門店。4月14日,沃爾瑪南京秦淮店正式閉店,同日,沃爾瑪廣州黃石店閉店;5月14日,沃爾瑪重慶九龍廣場店閉店,5月19日,沃爾瑪廣州番禺店發出停止營業的公告。
沃爾瑪關店動作頻頻的背后,是業績增長乏力的窘境。
根據6月初發布的2019年中國連鎖百強數據顯示,沃爾瑪去年的銷售額為822.8億元,銷售增長率僅為3.8%。
但有業內人士認為,沃爾瑪面臨的租金、人力成本及水電、促銷等費用支出持續高漲,市場競爭也愈發激烈等原因,對經營業績形成較大壓力。
當然,商超關店并非沃爾瑪一家。
今年以來,華潤萬家、卜蜂蓮花各關店2家,歐尚關停2家,而A股零售龍頭永輝超市在2019-2020年4月1日期間,關閉門店的總數達到349家。
商超的關店風,自2017年以來越“刮”越猛烈,沃爾瑪和家樂福的不少城市門店已經停業整頓,甚至退出。
而國內巨頭華潤萬家近兩年更是遭遇瓶頸,營收和利潤均大幅下降。據悉,華潤萬家的關店數量達到800家,人人樂直接面臨退市風險,新華都也在兩年間關閉48家門店,高峰期一百多億市值目前僅剩32億市值。
有數據統計,2017年和2018年,14家超市上市公司共關閉1390家門店,平均一天關閉兩家店。
而到了2019年,國內的27家超市企業共新開1533家門店;同時至少關閉門店501家;截至2019年底,27家超市企業門店總數至少達14077家。
曾以兩位數銷售額高速增長的商超巨頭們,如今也面臨諸多窘境,進入調整期。但也正是它們奠定了商超的黃金年代。
不同于前幾年經營不善或戰略調整而閉店,今年上半年商超關店的官方回復主要是,因為場地租約到期。
例如,華潤萬家2家門店以及沃爾瑪北京店、重慶店、南京店閉店都是因為租約問題。盡管沃爾瑪廣州兩家門店閉店原因未公告,但業內猜測依舊是租約到期,因為這兩家門店都經營時間長達10年。
卜蜂蓮花汕頭店關閉也是因為“升級改造”、鄭州店關閉則是因為“市政拆遷”。
一位超市行業內人員告訴《靈獸》,房租合同到期是超市閉店的原因之一,因續期競拍中同行競爭激烈,會使得該店租賃價格超出該區域同等市場租賃價格,如果超市經營狀況不好,很難再競拍中勝出。
國內的商超選址原則,多數在城市的中心地帶和商圈,一旦租約到期,將會被同行“虎視眈眈”的盯住,這樣不僅提高了成本,還壓縮了利潤空間。
而商超面臨的現狀是,不僅是銷售額下降,還要承擔場地租金上漲的壓力,再加人工等其他成本的上漲,最終入不敷出,賺不到錢還不如關門。很多商超合同租期一到期就不再續約,選擇關店。
無法開源,只能從節流下手,關掉盈利不佳的門店是降低成本最直接的手段。
商超關店的另外一個原因是,核心模式不健康所致。
“有些商超經營不善就把風險嫁接到經銷商,想要進入超市渠道賣貨需要加納各種條碼費、進場費、合同續簽費、返利、新店開張費等等各種費用,經銷商壓力也很大。”一位快消品經銷商向《靈獸》表示。
這位經銷商透露,不少商超在銷售額和利潤下降后,不是靠聯合經銷商通過促銷提升銷量,而是逼迫經銷商簽訂銷售任務和利潤任務,只要完不成就讓經銷商補給利潤,造成超市失去盈利的重心。
久而久之,很多新興的品牌商甚至已經放棄商超渠道,選擇線上銷售或優先在線上銷售,這樣從廠商到消費者,品牌商的利潤也更大。
伴隨著今年上半年商超關店的加速,受到疫情和經營的影響,開店總量在今年也同比大跌。
數據顯示,1-6月,永輝、步步高、華潤萬家、物美、大潤發、沃爾瑪、家樂福、卜蜂蓮花、永旺、麥德龍十大超市零售企業旗下的大賣場及精品超市等業態共開店69家,開店總量同比大跌41.53%。
持續關店和開店放緩,商超業態呈現衰退的跡象。
關店,是商超能做的防御性策略,面對市場的變化,商超們感知到客流在減少,也作出過努力。
在生死存亡面前,商超積極觸網,開通B2C渠道,嘗試過O2O到家模式,租過電子價簽,添加過餐飲業態,賣過大活海鮮,這些一個個當時看作“自救”的手段,但都沒抵過最終的“默默無聞”。
經過幾年的試錯,最終跑通的只有增加生鮮占比,以及被疫情催化的“到家模式”和“小業態”。
一位超市老板向《靈獸》表示,進軍小業態是不得已,大家都在做,這是自救也是變革。
不過,獨立于商超大店密集之外,小業態密集在社區布點,能夠與之大店形成配合、補充,通過提升銷量降低成本,以更輕巧的姿態加強已入駐城市的覆蓋密度,同時結合到家業務,商超布局小業態擁有一定的優勢。
目前,盒馬在全國開出9家小業態盒馬mini,大潤發再次加碼,在南通開出“小潤發RT-mini”,7FRESH完成兩家七鮮生活的布局。
除此之外,盯上小業態的還有步步高開設的“匯米生鮮”、華潤萬家開設的“樂購Express”、家樂福開設的“Easy家樂福”,還有一群傳統零售行業的玩家,早已在mini店領域探索多年。
但同樣存在難點。
小業態從門店店型,店內的貨架、設計、商品等的標準化,也應該深入到管控、后臺、物流中心甚至是供應鏈中,唯有這樣,才能將效率提升,采購優勢和管理優勢盡顯,才可能實現盈利。
但現在來看大家還差得很遠。
“大店”注重前臺,mini店則更注重中后臺。在經營的品類、陳列方式、用戶體驗、價格等前臺方面兩者都十分相似,但究竟該如何構建一個功能相對齊全,品類寬度、深淺足夠的門店,要擁有對消費者有足夠深的洞察,也要經過長時間的探索和試錯。
而中后臺才是Mini店取勝的關鍵,這是對隱藏在門店背后的規模、團隊、管理、資源、供應鏈等全方位的考驗。
現階段,所有零售商布局的mini店業態,無論在品質、價格、品牌和溢價的商品力中都還有很多需要提高的部分。
購物越來越方便,消費者再也不需要去3公里之外的商超集中采購了,商超的客流被電商、生鮮超市、零食專業店甚至社區團購分流,尤其是電商,分流更甚。
除了小業態之外,社區拼團也是商超的自救手段之一,通過低價促銷,捆綁小區消費者,直接截流商超流量,并且配送到家更為便利。
《靈獸》了解到,首航在首次開團的首航優選,采用微信小程序下單,自選最近的門店自體模式,目前平均每團的銷售達到38萬元,銷售筆數6000,客單價63元。
多業態發展能夠助零售商們搭建超級平臺。
多業態的生態構建重點在于質量,這樣才能在消費者之間增加交互,最終將裂變能力發揮到新增業務中,擴大零售商的邊界。
從內到外,都在透露商超的日子并不好過,關店也好,轉型也罷,商超已顯衰退跡象。未來零售巨頭想要在行業站穩并獲得發展,更多的是綜合運營能力,而非只靠單一業態。
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征10%關稅,對跨境電商的巨大沖擊
990 閱讀白犀牛副總裁王瀚基:無人配送帶來了哪些機遇與挑戰?
736 閱讀SCOR模型:數字化時代供應鏈管理的航海圖
787 閱讀快遞人2025愿望清單:漲派費、少罰款、交社保......
725 閱讀京東物流北京區25年331大件DC承運商招標
642 閱讀春節假期全國攬投快遞包裹超19億件
516 閱讀1月27日-2月2日全國物流保通保暢運行情況
517 閱讀暖心護航春節返程,順豐確保每一份滿滿當當的心意與牽掛新鮮抵達!
462 閱讀2025年1月20日-1月26日全國物流保通保暢運行情況
429 閱讀“朝令夕改”!美國郵政恢復接收中國包裹
443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