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國外問答網站Quora上有這樣一個問題——有哪些讓你震驚的事實?
其中一個回答獲得了高贊——人生只有900個月。
900個月等于75年。
根據衛生部數據,2017年,中國的平均壽命76.7歲;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男性的平均壽命為70.31歲,女性為75.33,基本和這個數據是吻合的。
你可能會說,放心,隨著健康水平的進步,人類的人均壽命會繼續增長的。
不要抬杠,沒錯,人類平均壽命的確會繼續增長,但讓我們審視一下我們后移的發際線、隆起的肚腩、疼痛的頸椎、挺不直的背、深深的黑眼圈、還有兩年沒有邁開過的腿......你確定你在人類平均線以上?
所以,900個月這個數據大體上是靠譜的。
接下來,我們來聊900個月到底意味著什么?
來,拿出一張紙,畫出一個30*30的正方格子,沒錯,每一個格子代表一個月,這就是我們人生的總長度。
衛夕在Excel上嘗試畫了一下自己的表格,今年33歲的我結果是這樣的——綠色代表已經走過的人生,白色代表剩余的人生;
你的那張圖是怎樣的?
我們不知道大家看到是如何感想,我第一次看到的時候只感覺頭皮發麻、后背發涼!
是滴,人生如此短暫!
二、如果我們只停留在感嘆人生短暫,那么衛夕的這篇文章就沒有任何意義。
讓我們來看另一個事實——一年有8760個小時。
1個小時看起來并不長,但你有沒有想過,你每天真的如果拿出四五個小時全情投入工作和創造,你的產出將是驚人的。
我說四五個小時是有根據的——一位頂級生物學家,在他效率最高效的一年,他每天投入有效工作時間也只有5小時29分鐘。
5小時29分鐘,為什么如此精準呢?
我們來看俄羅斯生物學家柳比歇夫的故事——
三、這個故事來源于作家格拉寧寫的《奇特的一生》
柳比歇夫,一個陌生的名字,但卻又是一個極其獨特的科學家,不僅僅在于他留下了諸多成就極高的學術作品,更在于他獨特的“時間統計法”——
他自從26歲開始,每一天都會記錄自己的時間開銷,精確到分鐘:
比如某一天自己寫論文、做標本、吃飯花了多少時間,數十年如一日,從 1916年到1972年他臨終去世,整整52年,沒有一天間斷。
即使是在1942年他的兒子在前線陣亡,他都沒有停止記錄,那一天他記錄中包含了為兒子悲傷的時間。
柳比歇夫用這種特殊的時間統計法讓他的一生成為高產而奇特的一生——
他出版過70多部著作,寫下了12500頁各類論文手稿。
這些著作涉獵極廣:地蚤分類、昆蟲學、遺傳學、植物保護、動物學、農業、科學史、進化論、哲學、無神論等等。
到1955年,他收集了35箱地蚤標本,總共13000只,對其中的5000只公地蚤做了器官切片。
讀57本書真的需要多少時間呢……
柳比歇夫并不算一個天才,但他用這種方法讓自己獲得了一個有效的時間規劃,他每一年、每一月都會有時間的計劃,而時間統計可以修正自己計劃,從而使他有效地工作。
另外一個事實是,科學家的效率其實也沒有想象中那么高:
柳比歇夫效率最高的一年是1969年,那一年有效工作時間為2006小時30分鐘,平均每天有效的工作時間為5小時29分鐘。
而他平時的年份,每天的平均的有效工作時間為4小時40分鐘。
每個人一天的時間都是24小時,每個人一年的時間都是8760小時,為什么有的有了卓越的成就,而另外一些人則碌碌無為呢?
唯一的原因是他們時間花銷是不一樣的。
四、無獨有偶,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曾經也使用這種記錄的時間管理的方法。
他讓他的秘書記錄他每天的時間花銷,同時每過三個季度讓秘書統計過去9個月自己的時間都花費在神馬地方。
結果每一次德魯克面對統計結果的反應都是:“不可能,我知道我可能浪費了一些時間,但絕不可能有這么多!”
德魯克的時間管理法
德魯克的例子也說明,柳比歇夫的時間統計法可以讓我們對時間有更加精確的認識,同時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少時間被浪費掉了。
理解我們有多少時間被浪費了是這種方法有用的原因。
五、梁實秋說:沒有人不愛惜他的生命,但很少有人珍視他的時間。
我們只記得生命中那些我們開心和悲傷的時刻,更多平凡的時刻我們幾乎回想不起來。
換句話說,很多的時間我們都浪費掉了,它并沒有在我們的生命中留下神馬。
衛夕曾經很長時間沒有意識到時間飛逝了,直到四年前那個五四青年節,公司規定28周歲以下可以休假半天,看著年輕的同事歡呼雀躍地背著包回家,其中并不包括我。
我忽然殘忍地意識到自己的青春已經逝去,那是多少個日日夜夜,那些閃亮的日子本可以活的更有意義。
那一刻,我忽然感到一陣莫名的憂傷。
《經濟學人》的調查顯示,中年人焦慮最大
小時候讀過名句:“一個人應該是這樣度過的: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
在那一刻,虛度年華的悔恨油然而生。
“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
過去的時光永遠過去了,30歲的時候感嘆20歲沒有好好珍惜時間,但如果無動于衷,40歲還會重復相同的感嘆。
六、對每個人而言,時間是公平的,那么我們如果應該如何度過我們每年的8760小時呢?
我曾經研究過很多種時間管理的方法,而實踐之后得出一個樸實的結論——
在時間管理之前我們更應該做精力管理。
為什么這么說呢?
先來看一個實驗:
2002年,斯坦福大學教授巴巴*希弗做過這樣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
他將160名大學二年級的學生隨機分成兩組進行記憶訓練,一組讓其記憶兩位數的數字,另一組記憶7位數的數字。
很顯然記憶7位數的同學需要消耗更多的精力和注意力,但都沒有超出這些學生的認知范圍。
訓練完畢之后,教授給這些學生發放兩樣零食:油膩香甜的炸薯條和健康的水果沙拉,即一個是高熱量的食物,另一個是健康食物。
結果表明,那些記憶7位數數字的學生選擇炸薯條比例是記憶2位數學生的2.3倍。
因為他們已經在記憶上消耗了太多的精力和意志力,和記2位數的學生相比,他們已經沒有那么多精力來抵抗垃圾食品的誘惑。
這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被廣泛引用來說明:人的認知的精力和意志力是有限的,在一個地方使用多了,在另一個地方就減少。
這個實驗的結論是非常有啟發的——不要指望自己會擁有源源不斷的精力和意志力去迎接任何挑戰。
《精力管理》書摘
七、那么我們具體怎么辦呢?
衛夕提供兩個思路——
第一,保持并增強你的精力
鍛煉和睡眠如何強調也不過分,精力是需要你的心臟向你的大腦輸送足夠多血氧來維持的,不鍛煉,你的競爭力就會下降,就這么簡單。
人的大腦里有一塊區域叫海馬體,它擔當著幫助記憶以及空間定位等作用,過了30歲以后,每隔一年,海馬體要萎縮0.5%,你還敢不鍛煉嗎?
第二,在有限的精力中做最重要的事情。
這太關鍵了!
但什么是最重要的事?這又可以聊個幾萬字了,簡單地說你需要在“你喜歡的”、“你擅長的”、“社會需要的”這三個范圍中需要最大的交集,至少要保證滿足其中兩個。
判斷最重要的事需要看的足夠長遠——
1.這件事能否有積累效應,即乘法效應;
2.這件事在10年后是否依然重要。
3.這件事能否加強我最核心的競爭力。
找出最重要的那件事,然后找到一個破局點,把最大的精力集中到那個點上——
是滴,每個人的一年都是相同的8760小時,差距是如何拉開的,仔細感受一下下面兩幅圖:
我們是如何陷入平庸的一生的?
蒂莫西說:
“世界上最富有、最成功的人和所有人一樣,每天都擁有同樣的24小時,每周都擁有同樣的7天。他們之所以杰出,是因為他們更聰明地工作,而不是更辛苦地工作。”
為什么喬布斯永遠穿同樣一件黑色毛衣?
為什么扎克伯克永遠穿同樣一件灰色T恤?
其中一個原因是他們有更重要的事情而不愿意將精力花在挑選穿哪一件衣服上。
有時候我的車和別人剮蹭了,即便明明是對方責任,但如果對方推推諉諉,我基本都選擇開走去走自己保險。
因為我知道不能將自己的時間和精力消耗在這些事情上,我們的人生還有遠比這更重要的事。
《每周工作4小時》一書的作者Tim Ferriss說過兩個簡單樸實的事實:
1、不重要的事情做的再好,也不會變得重要;
2、耗時的事情,并不等于重要的事情。
這兩句話值得我們反復閱讀!
做最重要的事,開始改變,不然過去一年生活的軌跡就是你未來人生的軌跡。
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征10%關稅,對跨境電商的巨大沖擊
815 閱讀白犀牛副總裁王瀚基:無人配送帶來了哪些機遇與挑戰?
666 閱讀SCOR模型:數字化時代供應鏈管理的航海圖
696 閱讀快遞人2025愿望清單:漲派費、少罰款、交社保......
662 閱讀暖心護航春節返程,順豐確保每一份滿滿當當的心意與牽掛新鮮抵達!
441 閱讀京東物流北京區25年331大件DC承運商招標
481 閱讀1月27日-2月2日全國物流保通保暢運行情況
461 閱讀春節假期全國攬投快遞包裹超19億件
453 閱讀2025年1月20日-1月26日全國物流保通保暢運行情況
401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