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月17日,美國商會中國區總裁Alan Beebe發布的一份新聞稿,其中提到盡管貿易戰和新冠病毒疫情的爆發,美商會的大多數成員不會很快地撤離中國。這項活動是美商會在3月6日至13日,聯合了普華永道,對25家美國公司進行的調查。
Beebe說:"在目前的環境下,遠離中國或擴大在美國的制造業務是一個選擇,但企業必須權衡成本、時間,并明白這是一個 "基本不可逆的過程"。盡管供應鏈中的財務和運營方面的挑戰仍在持續,但在受訪企業中,很少有企業表示,他們準備將運營或采購轉移作為戰略的一部分。
68%的公司表示,他們預計中國的運營將在三個月內從冠狀病毒相關的中斷中恢復,所有受訪者都認為將在12個月內完全恢復正常。
從波士頓咨詢公司到麥肯錫的供應鏈專家都指出,在貿易戰期間實現了供應鏈多元化的企業,在應對冠狀病毒相關中斷時,這些企業的供應鏈準備更為充分。然而,調查結果發現,84%的受訪者沒有計劃因疫情而將生產或運營轉移到中國境外,74%的受訪者表示沒有轉移采購的計劃。
"值得強調的是,在經歷了數月的封鎖之后,中國在重啟經濟方面似乎走在了全球的前面,很多企業當初在中國的原因至今仍舊適用。"Beebe說。"因此,我們預計企業將采取'中國+1'戰略,作為分散供應鏈風險的一種方式,同時挖掘中國市場機會。"
中國+1指的是,中國仍然是企業的主要來源地,而企業考慮對具體業務的利益進行多元化策略,但不會移走整個供應鏈。
雖然自聯合調查以來,美國制造業的表現有所下降,但受訪者表示,現在判斷這場大流行是否會改變他們的長期中國戰略還為時過早(52%),或者說根本沒有改變他們的做法(40%)。
據調查顯示,目前受訪者最關心的是貨物在中國的運輸問題,其次是供應商的產能有限和勞動力不足。
根據供應管理研究所在3月17日至30日對559家主要是美國公司進行的調查,發現由于冠狀病毒疫情的持續影響,中國和美國的供應商交貨期分別增加了222%和200%。
這可能會影響到急需關鍵零部件的美國工廠的運營,對于那些需要從美國出口零部件到中國進行最終組裝的企業來說,也是一個挑戰,因為空運費率飆升,而海運運能也受到空白航行的影響而減少。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近的一篇博客文章稱,由于疫情全球蔓延導致的 "活動規模和速度空前的崩潰",經濟陷入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所謂的 "大蕭條"(The Great Lockdown),這是1930年代全球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衰退,這些因素都已成為了一個嚴峻現實問題。
因此,無論企業是撤離中國,還是留在中國,都會隨著全球供應鏈與經濟一起放緩,無論企業是多元化發展,還是留在中國,ISM預計,在中國、歐洲和美國開始全面反彈之前,4月和5月最壞的情況還沒有到來。全球政局局勢隨著疫情的發展變得破朔迷離,供應鏈作為全球政治經濟的一部分,也在動蕩的世界里飄搖未定。
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征10%關稅,對跨境電商的巨大沖擊
1158 閱讀智航飛購完成天使輪融資
1043 閱讀白犀牛副總裁王瀚基:無人配送帶來了哪些機遇與挑戰?
820 閱讀SCOR模型:數字化時代供應鏈管理的航海圖
871 閱讀快遞人2025愿望清單:漲派費、少罰款、交社保......
816 閱讀京東物流北京區25年331大件DC承運商招標
712 閱讀突發!美國郵政停收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包裹,800美元免稅取消,影響幾何?
711 閱讀“朝令夕改”!美國郵政恢復接收中國包裹
653 閱讀物流人“搞關系”,如何與對手戰斗?
596 閱讀物流職場人性真相:鷹鴿博弈下的生存法則
596 閱讀